高考成语常见误用浅析

时间:2022-09-20 07:41:16

高考成语常见误用浅析

编号:G40(2012)278-04-01

作者:任国鹏

成语是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了的、简练精辟的定型短语。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具有结构定型,整齐匀称,言简意赅等特点。

一般来说,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如:神话故事,历史故事,诗文词句,口语俗语以及外来吸收等。弄清这些成语的来源以及故事的内容,可以更好地帮我们理解成语的内涵。

判断成语使用的正误,是每年高考备考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不少考生常常在这道题上失误,掉进命题人设置的陷阱,因此这又成为许多考生的一个丢分点、伤心点。除了平日多注意积累、勤查工具书辨析外,目前尚无有效的能迅速提升同学们辨别成语正误能力的方法。不过,分析高考试题中成语试题设置错项的特点,据此按图索骥,或许能打开考生思路,进而提高得分率。

一、望文生义

不明成语的实际意思,只是随心所欲,想当然地根据字面意思理解而致误。根据误用情况的不同,又可分为两种:一是望文生义,二是一知半解。经常在这上面设置陷阱,是命题者的偏爱。

例如:许多农民巧妙地将服装厂裁剪后废弃的“下脚料”做成帘子,当作蔬菜大棚的“棉被”,这真是一念之差,变废为宝。(2006年全国卷1)

分析:“一念之差”的意思是一个念头的差错。多指引起严重后果的念头。“差”是差错,而不是差异、差别,命题者利用了考生望文生义的心理,将“一念之差”曲解为“一个观念上的差异”,以示农民和服装厂对“下脚料”一者抛弃、一者变废为宝的不同态度。由于有这样的语境干扰,考生容易以误为正,掉进陷阱也就在所难免。

二、错用对象

有些成语有其特定的使用对象和范围,超出其“势力范围”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适用对象,有的指个体,有的指群体;有的指人,有的指物;有的专用于男女或夫妻之间,有的专用于写文章或文学艺术等等。如果对这些成语的适用对象缺乏了解,就会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

例如:看到果农家里汗牛充栋的黄灿灿的橙子,我深感欣慰,因为这说明我们开发的新品种产量高,品质好。(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

分析:“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不能形容果农家里黄灿灿的橙子,此处用错了对象。

三、褒贬误用

不同的成语,感彩常常不同,不了解这一特点,就会导致运用不当。

(一)误把褒词用于贬义词。例如:“在西方国家的某些地方,青少年吸毒已蔚然成风”一句中,“蔚然成风”是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属于褒义词,这里却用来指青少年吸毒蔚然成风,显然错误。

(二)误把贬义词用作褒义词。

例如:工会准备组织职工去九寨沟旅游,大家兴致勃勃,小张更是推波助澜,积极鼓动年轻人提出要搞生态自助游。(2007年江苏卷)

分析:“推波助澜”,比喻促使或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发展,使扩大影响。褒贬失当比较明显。

(三)注意褒贬两用的词语

例如:1.格言是需要有丰富的处事经验者才可能感悟出来的话,就如艺术需要熟练方可登峰造极一样。

2.孟买的回收利用更是登峰造极,据说死动物的内脏被用来制作医用缝合线。

分析:登峰造极:登,上;峰,山顶;造,达到;极,最高点。攀登到山峰的顶点。比喻学问、成就等达到了最高的境地。也比喻干坏事猖狂到了极点。既有褒义又有贬义。

此类褒贬两用词还有:标新立异、左右逢源、按部就班、得陇望蜀等。

四、谦敬误用

有些成语表现为谦词,有些表现为敬词。谦词要用于自己,而敬词只能用于他人。如分辨不清楚,就会出现主客颠倒,对象失当的使用错误。

例如: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的顶尖专家,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的高见,大家不必客气就姑妄言之吧。(2010年全国卷Ⅱ)

分析:“姑妄言之”,姑且随便说说,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多用做自谦,用来说“大家”不恰当。

五、表意重复

成语的隐含意义与句子间的语意重复,而形成的表意重复。

例如: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感到自惭形秽,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2003年全国卷)

分析:“自惭形秽”的意思是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这个成语本身中的意思和用法都没有错,但前面加上“感到”,就犯了语意重复的毛病。

此类易使成分赘余的常用成语还有:(浑身)遍体鳞伤、(被人)贻笑大方、忍俊不禁(地笑了)、(人民)生灵涂炭、虚怀若谷(的胸怀)、惴惴不安(的心情)等。

六、双义单解

有些成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如果不了解这一点,甚至拘泥于思维就会出现先入为主,从而判断失误。

例如:北京大学“五四剧社”为百年校庆排练的话剧《蔡元培》是否会以全新的风格出现在舞台上,大家拭目以待。(1998年全国卷)

分析:“拭目以待”一是形容期望十分殷切或等待某件事情的出现,二是表示要等着瞧。这里取第一个义项,是正确的,但多数考生只知其一,因而必然导致误判。

此类多义成语非常多,常见两个义项的有:灯红酒绿、粗枝大叶、空中楼阁、夸父逐日、龙飞凤舞等。

七、然否不分

成语大都源于古代诗文,有一些成语还明显地带其初始语境的特点。所以一些“出身”于否定句式中的成语,只能用于否定句中,而不能用在肯定的句子里。要把握成语的句式特征,不要然、否不分。

如: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人请的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的实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1998年全国卷)

分析:“望其项背”,其意思是指:有希望赶得上或比得上。而此语境需要的是“难以望其项背”或“无法望其项背”,可见此成语只适合用于表否定的语境。

此类用于特殊句式的常用成语还有:一蹴而就(限于否定句)、等量齐观(限于否定句)、同日而语(限于否定句)、相提并论(限于否定句)、等闲视之(限于否定句)、无时无刻(限于否定句)等。

八、不合语法

一些成语,虽然它作为一个固定的短语,其使用位置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不是所有成语都可以任意来做句子的某个成分,有的只能做谓语或定语,有的虽然是动词性的,但却不能带宾语。这些,我们必须清楚。要切实把握成语的语法特征,不要滥加功能。

如:我们不能因为有姚明等人加盟美国NBA,就妄自菲薄地说,我国的篮球运动员足以与欧美篮球强国抗衡了。(2007年广东卷)

分析:“妄自菲薄”指毫无根据地看轻自己或自轻自贱。无疑用在这里不合语境,而它属于不能跟宾语的动词,做谓语可以,却不能做状语。

此类语法功能特别的成语还有:漠不关心(不能带宾语)、肝胆相照(不能做状语)、大名鼎鼎(只能做定语,不能做谓语)、赫赫有名(能做定语、谓语)、求全责备(不能带宾语)、正襟危坐(不能带补语)等。

九、不合语境

与语境相协是对词语使用的共同要求,成语当然也不例外。命题者对此种错误类型往往情有独钟,屡屡在这上面作文章。

要切实把握成语的逻辑范围,词义反映出的数量的多寡、事理的先后、所属的范围、情态程度的大小,都有着一定的特指。如果不把握好这个意义范畴,就会因与上下文相忤逆而自相矛盾。

例如:热情的张阿姨听说小王是自己女儿的朋友,便拉着小王的手全神贯注地跟她拉起了家常,一直聊到深夜,害得小王都没赶上末班车。(2008年宁夏、海南卷)

分析:“全神贯注”指集中全部精力,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某一件事,跟语境中边拉手边拉家常相矛盾。

此类因上下文照顾不周,容易导致自相矛盾的常用成语还有:(我们感到)形单影只、无时无刻(都)、(老同学)萍水相逢、(终于)旗开得胜、安步当车(地跋涉而去)等。

(作者单位:山西太谷县第二中学030800)

上一篇:品德形成的滞后性 下一篇: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教学与教师角色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