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质量检测之塑料印刷品墨层牢度检测方法浅析

时间:2022-09-20 05:02:26

印刷质量检测之塑料印刷品墨层牢度检测方法浅析

【摘 要】通过分析比较目前适用于塑料印刷品(包括膜、袋和容器)墨层牢度的4种检测方法,包括GB/T7707-2008《凹版装潢印刷品》中5.7墨层结合牢度试验方法(方法A)、BB/T0039-2013《商品零售包装袋》附录A印刷油墨剥离率试验方法(方法B)、GB/T 9286-1998《色漆和清漆 漆膜的划格试验》(方法C)、QB/T 2933-2008 《双层口杯》中5.11涂层试验方法(方法D),得出每个方法之间的异同和适用范围。方法A和方法B适用于表面平整的塑料产品,而且方法A适合实验室检测,方法B更加适合企业操作;方法C和方法D适合用于容器类塑料产品,其中方法C也适用于检测表面平整的塑料产品墨层牢度。

【关键词】塑料印刷品 墨层牢度 检测方法

墨层牢度是衡量印刷质量重要指标之一,尤其对塑料印刷品质量控制来说,墨层牢度检测必不可少。目前可适用于塑料印刷品(包括膜、袋和容器)墨层牢度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类:GB/T7707-2008《凹版装潢印刷品》中5.7墨层结合牢度试验方法、BB/T0039-2013《商品零售包装袋》附录A印刷油墨剥离率试验方法、GB/T 9286-1998《色漆和清漆 漆膜的划格试验》、QB/T 2933-2008 《双层口杯》中5.11涂层试验方法。为描述方便按顺序分别规定为方法A、方法B、方法C、方法D。

方法A和方法B在塑料包装膜、带表面墨层牢度检测中是比较常见的方法,两个方法原理非常相似,都是使用一定剥离强度的胶黏带粘附在墨层表面,以一定速度或快速剥离方式揭去胶带,然后通过公式计算出墨层结合牢度或印刷油墨剥离率。两者主要不同点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剥离方式不同,方法A规定使用圆盘剥离试验机,以0.6m/s-1.0 m/s进行剥离,而方法B只是简单规定“用手快速剥离”;二是滚压制样,方法A使用胶带压滚机进行制样,并详细规定压滚规格尺寸、压辊荷重、橡胶硬度、滚压速度、滚压后放置时间,而方法B只规定压辊重量;三是胶黏带180°剥离强度不同,方法A要求胶黏带180°剥离强度为2.91N/19mm-3.33N/19mm,而方法B要求胶黏带180°剥离强度为6.5N/15mm±1N/15mm;四是结果表示不同,方法A以剥离后保留的墨层个数除以总格数,而方法B则以揭去的墨层个数除以总格数。

通过比较两个方法的试验过程,可以得出方法A更加科学严谨,方法A为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使用圆盘剥离试验机代替手工剥离,使用胶带压辊机代替手动滚压,并对胶黏带进行详细规定。而方法B的试验过程相对简单,对压辊的要求、滚压后放置时间、剥离要求等无具体规定,试验过程主要依靠检测人员主观判断,不过方法B操作性更高,更易在企业中推广。方法A适合实验室检测,方法B更加适合企业操作。虽然方法A相对于方法B要严谨科学,但是方法B的要求更高,主要体现在胶黏带的180°剥离强度,将两个方法剥离强度的单位都换算为N/mm,换算后方法A胶黏带的180°剥离强度为0.15N/mm-0.18N/mm,方法B胶黏带的180°剥离强度为0.37 N/mm-0.50 N/mm,方法B的下限是方法A上限的两倍多。

目前采用方法A的标准有: GB/T 17497.2-2012《柔性版装潢印刷品 第2部分:塑料与金属箔类》、GB/T 10004-2008《包装用塑料复合膜、袋 干法复合、挤出复合》、GBT 21302-2007《包装用复合膜、袋通则》、GB/T 28118-2011 《食品包装用塑料与铝箔复合膜、袋》等。采用类似方法B的标准有:GB/T 21661-2008《塑料购物袋》。可以发现采用方法A都是大类产品标准,产品品种多且涉及面广,而采用方法B的标准为具体某种产品。方法A适用于所有塑料薄膜或袋的产品,为了适应各种材质的产品,试验方法要求较低,而方法B根据产品具体用途和特性制定的方法要求。方法A的缺陷是试验方法要求低,方法B的缺陷在于检测主观性因素影响大,试验方法设计不够严谨,精密度不高。

方法A和方法B主要用于塑料薄袋印刷墨层牢度的测定,对于塑料容器类印刷墨层牢度的测定可以通过方法C和方法D进行。方法C到目前为止没有被任何塑料容器类或塑料薄膜类的产品引用,不过在欧盟EN14350-1:2004《婴幼儿使用和护理用品 饮用器具 第1部分:总则和机械性能要求和测试》中5.6.2标志和装饰印刷附着力的试验方法引用了EN ISO 2409,该标准是基于ISO 2409国际标准的基础上制定的,而我国的标准GB/T 9286-1998《色漆和清漆 漆膜的划格试验》正是采标ISO 2409国际标准。正因为如此将方法C作为塑料容器印刷涂层牢度检测方法是可行的。目前国内标准中规定塑料容器表面印刷墨层牢度方法很少,方法D是迄今为止能够查阅到的唯一一个规定塑料容器表面印刷墨层牢度的标准,在其他标准没有发现关于塑料容器墨层牢度的要求,如在QB/T 4049-2010 《塑料饮水口杯》中没有涉及墨层牢度的要求。

方法D关于墨层牢度的试验方法描述如下:“用切割刀具以30°的角度在试验片的印刷涂层面上划深度见底的100个1mm2的格子,并在上面粘上宽25mm、粘着力(10±1)N/25mm胶带,然后以与表面成直角的方向一气揭下胶带,计算没有被剥离的,残留的格子的个数。文字以及装饰为目的的部分除外。[1]”,要求“应残留92个以上格子”。从试验过程看,方法D的试验方法与方法C类似,只是方法D最终以残留格子作为最终结果,而方法C最终结果以“级”表示。另外在方法C中规定软质底材(木材和塑料)无需另外施加胶黏带,只需划格刷扫后立即进行分级,而方法D需要使用胶黏带。方法D规定使用胶黏带主要由于该方法同时适用于以塑料、金属、玻璃、陶瓷为原材料制作的双层口杯,在方法C中规定硬质底材需另外施加胶黏带。

GB/T 9286-1998《色漆和清漆 漆膜的划格试验》对于从事彩印包装检测的人员接触的比较少,因为其标准名称为《色漆和清漆 漆膜的划格试验》,很少会有人关注。不过通过研究标准发现,其方法不仅可用于容器类产品表面墨层牢度的检测,而且适用于薄膜或袋的产品表面墨层牢度的检测。方法C相对方法A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操作更简单。由于方法C规定软质底材(木材和塑料)无需另外施加胶黏带,因此在对塑料容器、薄膜、袋进行墨层牢度检测时,无需使用胶带,整个试验过程只需切割刀具、软毛刷、放大倍数为2倍或3倍的放大镜。试验过程可简单描述为,用间距为2mm百格刀,以均匀的切割速率在墨层上形成6条切割线,所有切割都应划透至底材表面。重复上述操作,再作6条平行切割线,与原先切割线成90°角相交,以形成网格图形。用软毛刷沿网格图形每一条对角线,轻轻地向后扫几次,再向前扫几次。随后用放大镜仔细检查试验墨层的切割区,通过表图示进行比较,将试验面进行分级。通过简单几步就可以轻松完成整个试验,无论对企业检测人员还是专业检测机构都能很快掌握。而方法A需要如圆盘剥离试验机、胶带压辊机等仪器设备。

(2)方法设计更合理。方法C的测试同时包含了对墨层与基材之间的结合牢度和墨层内部结合牢度的测试,而方法A主要检测墨层与基材之间的结合牢度,即墨层的附着力,因此方法C相对方法A检测更全面,更科学,更能体现墨层牢度指标要求。

(3)结果评价更科学。方法C共规定6级,每级都进行详细的说明并配有图示,如表1所示,不会因为每个人对标准的理解不同,出现不同的结果,通过试验可以清晰知道该产品墨层牢度处在哪个等级上,这种评定方法相对方法A和方法B更加科学。方法A标准要求墨层牢度不小于95%,低于95%都为不合格,按标准要求94%与60%的墨层牢度都判为不合格,但94%与60%墨层牢度区别较大,如果按方法C等级划分,94%为2级,60%为4级,相比94%和60%,等级更能直观表述产品质量等级。

(4)国际通用。GB/T 9286-1998《色漆和清漆 漆膜的划格试验》采标ISO 2409:1992《色漆和清漆 交叉切割试验》国际标准,欧盟有类似方法标准EN ISO 2409,美国也有类似的方法标准ASTMD3359。欧盟EN14350-1:2004《婴幼儿使用和护理用品 饮用器具 第1部分:总则和机械性能要求和测试》引用EN ISO 2409作为测试标志和装饰印刷附着力的试验方法。方法C用于容器类产品表面墨层牢度的检测具有国际先例,通过对方法内容深入研究,该方法也适用于薄膜或袋的产品表面墨层牢度的检测。

上述分别介绍了四种方法在检测墨层牢度时各自特点以及不同,方法A和方法B适用于表面平整的塑料产品,方法A适合实验室检测,方法B更加适合企业操作;方法C和方法D适合用于容器类塑料产品,其中方法C也适用于检测表面平整的塑料产品墨层牢度,方法C与方法A相比,具有操作更简单、方法设计更合理、结果评价更科学、方法国际通用等优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2933-2008 双层口杯[S].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9286-1998色漆和清漆 漆膜的划格试验[S].

上一篇:公路养护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下一篇:纳米包装材料在食品贮藏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