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音乐浅析

时间:2022-09-20 04:39:32

唐代音乐浅析

唐代音乐非常发达,音乐文化是唐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唐代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等各方面得以蓬勃发展,音乐舞蹈继承了隋代的基础,加上皇帝喜爱和倡导,融合外族的舞乐,创造了辉煌的舞乐黄金时代。

唐代音乐大曲唐代音乐非常发达,音乐文化是唐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而音乐诗的创作颇为兴盛。首先,内容题材丰富多样,有对乐器描写,有对音乐之声描写,有对歌舞样式描写等;其次,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有以声拟声、以形写声、侧面烘托,等等。

唐代在朝廷对外对内大小事务中广泛使用到音乐,因不同的场合、不同事务,使用不同乐曲和表演方式。

唐代音乐表演大都是集器乐、歌、舞于一体,故后世研究者基本上将其归类于“唐大曲”,研究唐代音乐则基本上也是以“唐大曲”为主。

大曲是指中国古代大型乐舞套曲,尤指汉魏相和歌、六朝清商乐、唐宋燕乐大曲。它们几乎都是兼器乐演奏的大型歌舞曲。因此,通常所说的大曲亦大型歌舞曲。《乐府诗集》云:“大曲又有艳,有趋、有乱。辞者其歌诗也,声者若羊吾夷伊那何之类也,艳在曲之前,趋与乱在曲之后,亦犹吴声西曲前有和,后有送也。”

唐代是大曲艺术发展之盛期。唐大曲不仅数量之多,来源之广,而且艺术水平亦很高,具有极高历史地位。唐代是最文明开放的朝代,唐朝文化不仅传播影响周边民族和国家,更是吸收了更多的外来文化。唐大曲除少量的前代承传下来的清乐旧曲外,主要是当代创作了大量的新声:一是在清乐基础上吸收西凉、龟兹、疏勒、高昌等西域少数民族音乐和天竺、高丽等外国音乐的滋养而产生的“杂用胡夷里巷之曲”;二是各少数民族音乐和外国音乐在传入内地后,汲取清乐的滋养和经验后形成的大曲。由于应用场合与来源的不同,这些大曲可分为用于郊庙祭祀等重大典礼雅乐大曲,用于宴飨、元旦朝会、重大节日的燕乐大曲与源于宗教道调法曲三大类。其中,以燕乐大曲为最具代表性。燕乐大曲包括乐大曲、清乐大曲、西凉大曲、龟兹大曲、疏勒大曲、高昌大曲、安国大曲、天竺大曲等。燕乐大曲和法曲艺术水平最高,结构也较庞大复杂。如《破阵乐》在雅乐大曲中只有两遍,而在燕乐大曲中却有52遍之多。

唐大曲为歌舞大曲,故歌与舞于其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

歌,释名曰:“人声曰歌。歌者,柯也。所歌之言,是其质也。以声吟咏,其上下如草木之有柯叶。”说文曰:“咏,歌也,从言,永声也。”尔雅曰“徒歌谓谣”,齐歌也。

唐大曲很多以诗句入乐叠唱,所以大批诗人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大曲的歌词创作中。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收有部分残篇。

对唐代的舞蹈艺术,仅一个《霓裳羽衣曲》的名字便能使后世产生许多浮想,关于唐代的舞蹈不仅能在现存史料找到有关描述,而敦煌壁画更是以其准确之形象描绘留给我们很多佐证之宝贵资料。舞,《通典·卷第一百四十五·乐五》有曰:“夫乐之在耳者曰声,在目者曰容。声应乎耳,可以听知;容藏于心,难以貌观。故圣人假干戚羽旄以表其容,发扬蹈厉以见其意,声容选和,则大乐备矣。诗序曰:‘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然乐心内发,感物而动,不觉手之自运,欢之至也。此舞之所由起也。”

唐代之器乐曲,几乎都来自大曲。后世于敦煌发现有后唐明宗长兴四年(公元933年)之唐代乐谱。唐代音乐以“大曲”为主,但除了“大曲”外还有曲子、散乐、杂歌曲、杂舞曲及俗讲等。于此主要说一下流行比较广,影响比较大的曲子。

南北朝后原属清乐系统的汉族南北方民歌,与西凉、龟兹、疏勒、高昌和天竺、高丽传入的少数民族音乐及外国音乐相互交流、融合、演化和发展。经隋唐时“新声奇变,朝改暮易”形成一种称为“曲子”的新民歌。

曲子其歌词有整齐的五言,六言、七言,也有参差不齐的长短句。盛唐时,曲子在乡间最为盛行,在民间踏歌及插秧的劳动中皆可听到。踏歌是起于汉而盛于唐的一种民间集体歌舞,月下用鼓、笛等乐器伴奏,舞者口唱“曲子”,扬袖顿地而舞。唐顾况之《听山鹧鸪》云:“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唐刘禹锡《绝那曲》云:“踏曲兴无穷,调同词不同”。可见《山鹧鸪》《纥那曲》亦踏歌时之“曲子”。

唐开元、天宝以后,城市经济日趋繁荣,市民阶层日趋壮大,乡间的民歌曲子传入城市后,在城市歌妓、乐工的手里逐渐发展、定型。由于欣赏者及演唱者之不同,曲子被填上新歌词,同一曲调产生许多新的变体,如隋代的《杨柳枝》于中唐时经过乐工、词人不断发展而成为“洛下新声”,白居易《杨柳枝》诗有:“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此外,乐工、歌妓也吸收了各地民歌与其他各少数民族音乐和一部分外国音乐的音调,创作出很多新的曲子。

随着曲子的流行与发展,由于各时期的创作者、欣赏者的不同,其思想内容也极其复杂,有的抒发的怨愤;有的反映了封建礼教压迫下,在爱情上坚贞不渝的精神;有的反映了敦煌地区人民在吐蕃统治下,积极反抗的斗争精神;有的通过孟姜女的故事表现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情绪。每当战乱或人民遭受苦难之时,曲子则会被赋予愤懑及怨恨之呐喊、,就会成为被剥削、被压迫的劳动群众们所发出的不平之声。当然,其中也会有很多糟粕的东西。

关于唐代曲子乐谱的资料,1900年敦煌石窟藏经洞发现所藏一卷经的背面,有古谱记录的25首乐曲,现今称敦煌卷子谱或敦煌乐谱,现存法国国家图书馆。卷子谱上有25首乐曲曲谱和曲名,其中还标有“慢曲子”“急曲子”“又曲子”的字样。

唐初时期,西京长安、东京洛阳皆设有太常寺、太乐署和教坊等音乐机构。太常寺是唐代掌管礼乐最高行政机关,由太常卿主管。《旧唐书·职官志》载有:“太常卿之职,掌邦国礼乐、郊庙、社稷之事……”“太乐署”和“鼓吹署”是隶属于其中的两个音乐方面的机构。“太乐署”主管“雅乐”和“燕乐”及音乐艺人的训练和考核。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唐玄宗改组太乐署,将其中唱奏民间音乐的乐工分了出来,单独成立四个外教坊和三个梨园。

唐代当政者对音乐高度的重视,不仅在朝廷对外对内大小事务中广泛使用音乐,而皇帝大臣们都纷纷参与到音乐的创作、表演活动中。唐玄宗在位的多年,就有极高音乐造诣,为中国古代著名得音乐家。“玄宗于听政之暇,教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人为丝竹之戏,音响齐发,有一声误,玄宗必觉而正之。号为皇帝弟子,又云梨园弟子,以置院近于禁苑之梨园。”

因帝王对音乐的喜爱和重视,唐代的音乐艺人社会地位比其他朝代稍高。“宋开府璟虽耿介不群,亦深好声乐,尤善羯鼓。始承恩顾,与玄宗论鼓事曰:‘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瓮。撚小碧上,掌下须有朋肯声,据此乃是汉震第一鼓也。且磉用石末花瓮,固是腰鼓。掌不朋肯声,是以手指,非羯鼓明矣。’”(唐·南卓《羯鼓录》)宋璟因好声乐,羯鼓演奏得非常好,因而得到唐玄宗的恩典,为当朝宰相,平时议论朝政时可与皇帝研究乐事。“太和九年,文宗以教坊副使云朝霞善吹笛,新声变律,深惬上旨,自左骁卫将军宣授兼帅府司马。宰臣奏:帅府司,品高郎官,不可授伶人。上亟称朝霞之善。左补阙魏(此字缺失)上疏论奏,乃改授润州司马。”(《唐会要·卷三十四·杂录》)云朝霞吹一手笛子,擅于新声的变律,且深惬上旨,其就有了授勋封官之机会。

唐代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等各方面得以蓬勃发展,音乐舞蹈继承了隋代的基础,加上皇帝喜爱和倡导,融合外族的舞乐,创造了辉煌的舞乐黄金时代。

上一篇:浅谈新闻采编的创新思维 下一篇:PDCA循环法在提高“双师型”教师下企业实践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