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青少年优等生抗挫心理

时间:2022-09-20 03:57:55

优化青少年优等生抗挫心理

[摘要]“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等生也不例外。他们并非十全十美,或多或少总有一些不易被人发现的消极因素。家庭乃至教育工作者应全面辩证地看待他们,实事求是地对待他们的缺点。本文在解析优等生心理特点及产生挫折心理的原因基础上介绍了几条帮助他们培养抗挫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优等生 抗挫心理 优化

[中图分类号]G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154-02

一、研究背景

自全世界范围内开始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以来,中学生心理疾病一跃成为了教育界以及卫生界的一大话题。即使在这样一个高度关注背景下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还是感到无能为力,并且不能够解决一些比较常见的心理问题。在这些青少年身上出现的心理疾病或者心理障碍当中,挫折心理是极其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是个体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内外障碍或干扰以及个体的动机目标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有人在挫折后奋起,有人在挫折后沉沦。抗挫力是衡量一个人环境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维护个人心理健康的一道防线。研究表明挫折应对对青少年优等生健康成长有重要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他们正处在非常阶段,稍阻碍极易产生学习障碍。这种现象不但发生在差生身上,也会产生让旁人以为完美的品学兼优的优等生身上。研究发现,在学习过程中,优等生出现心理障碍的原因比起差生更复杂、原因更复杂、后果更严重。原因是优等生大多天资聪颖,学习成绩突出,教师由于晕轮效应,往往主观上认为其他方面也亦然。而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又会造成优等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都处于优越的地位,得到过分的关心和爱护、赞扬和荣誉,很少品尝失败和被冷落的滋味,这就使他们对受挫的心理承受力相对较弱,一旦遇到各种“打击”往往情绪低落,悲观失望,个别学生甚至对前途失去信心。因此,优化优等生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受挫心理承受力,是优等生培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

二、青少年优等生挫折心理分析

中学时期对于孩子来说是个特殊时期。处在特殊时期的优等生有他自身独特的心理特点,比如:优等生一般素质较好,聪明伶俐,理解能力强,思维敏捷学习成绩好,思想比较纯正,行为举止比较文明;自我控制的能力比较强,一般没有重大的违纪现象;求知欲较旺盛,知识接受能力也较强,学习态度较端正,学习方法较科学因而成绩较好。由于智力状况比较好,课内学习较为轻松,因而容易自满,不求上进。正因为这些优点容易产生虚荣心,而且在畸形的“升学率”压力下,有的“优生”之间容易产生互相嫉妒、勾心斗角的狭隘情绪和学习上的不正当竞争,并且从小就处在受表扬、受荣誉、被羡慕的顺境之中,因而对挫折心理承受能力远不及一般普通学生。

(一)内因

1.有追求完美倾向。一方面,由于对自身的要求过高,行为举止方面过分注重细节,这种现象如果持续时间长了便会出现焦虑、强迫现象,严重的甚至出现各种心理疾病。另一方面,对他人及外界环境的要求过高,这样不仅会影响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而且有的还会出现适应困难,因而很少有幸福感和快乐感并且易产生挫折感。

2.关注消极面。一些优秀学生在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上,往往容易关注不足和弱点,担心一不小心就会被其他同学超过自己,对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却视而不见,并且不能正确理解和面对同学之间的竞争,从而不能科学地疏导自身的不良情绪,因此偶尔的一次挫折有可能会成为一些优秀学生良好自我感觉破灭、自信心严重受挫的开始。

3.过分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一方面这些优等生有高人一等的倾向以及从小受尖子生待遇,因而很在意旁人对自己的评价。另一方面,他们过分关注消极面的特点,使他们在与人交往中生怕自己出现错误,导致把自己处在一个很紧张的状态,心理压力得不到缓解。

4.以优柔寡断为意志特征。优秀学生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能够克服困难,承受压力,坚持不懈地努力。然而,过分追求完美的心理却使他们在做决定时,优柔寡断、患得患失,担心出现差错而受到批评以及失去大家对自己原有的良好印象。过去经历的一帆风顺使他们对失败异常敏感,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由于这种绝对的看法导致不能够多方面地看待竞争的合理性和普遍性,因此对挫折不能进行合理的解释,而是一味地谴责自己,表现出较弱的承受力。

(二)外因

1.家庭的过度保护。对青少年来说,由于涉世未深,生活经历很少,所以经常会感到受挫。而社会现实造就了家长们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心切的现象。从而父母视孩子为“小太阳”而宠爱有加,大包大揽且乐此不疲,大大减少了孩子锻炼生活技能、社会交往的技能,导致有些优生只知学习不知在家里帮忙做家务或自己料理力所能及的事,来到学校后不能很好地照料生活并且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学业和生活的各种问题都不能应对从而产生挫折感。非常态家庭由于家庭结构不完整,父母缺少与孩子的正确引导和沟通,导致孩子在感情上得不到满足时只能在学业和其他方面的成就感来弥补自己心理上的缺失。这种情况下孩子如果学业上稍有一些不顺就会非常沮丧,甚至会对自己的人生、前途失去信心。对于孩子来讲家庭教育是非常之重要的,这一方面体现了父母对子女的一种责任,另一方面也体现着学校教育并不是万能的,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

2.社会不正常现象的误导。由于我国的高考制度,学校都盲目追求高分数,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他各方面的关注及培养,在这样“畸形”的应试考试制度下学校在教育学生的过程当中潜移默化地给学生灌输了一种“分数决定一切”的“畸形”思想。由于这种追求分数的教学影响下,学生之间的嫉妒心变强伴随出现的是一些不正当的竞争手段。除此之外,社会风气、社会舆论等各种信息都将影响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看待事物的思维方式。

3.教育失误。用学习成绩衡量学生的一切。这不但造成学生心理的畸形发展,也为遭遇挫折时的溃败埋下祸根。除此之外,作为班主任常常对优生的错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进行教育,使他们享受“非常”待遇。优生们以为唯我独尊,有的竟到了对老师进行评头论足的地步。

三、培养抗挫能力的方法

(一)更新观念

提高心理承受挫折能力具有双重性,它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地一面,两者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作为老师,教育引导工作千万不能有丝毫懈怠思想。如果因为那些优等生各方面自觉性比较高而放松了对他们的要求,这对优等生的健康成长是十分有害的。要让他们在“重锤”的敲击下,锻炼得更加坚强。受搓能力是完全可以在磨练中加以提高的。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懂得古今中外的成功者无一不是从荆棘丛生、崎岖坎坷的道路上走过来的。中学生工作者要注重加强对优等生的挫折心理辅导,即从挫折的认知调节,碰到挫折后的合理反应,克服消极、不当情绪等方面入手,帮助受挫学生树立正确的、辩证的挫折观,教育和引导他们在挫折面前决不能一蹶不振,悲观失望,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二)创造逆境

提高自立能力。从心理学角度看,中学生自尊心强,自我意识能力较低,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能力,造成期望值过高,易遭受挫折。而且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比较任性,遇到困难,心理承受能力十分脆弱。教师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意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合理排解内心烦恼,认真听取学生的倾诉,肯定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三)更正观念

优等生也有美中不足,要从思想上重视对优生的教育,不可“一俊遮百丑”。既要看到他们闪光的一面,也要看到他们潜在的不足。要做到不偏爱、不迁就,把“严”和“爱”相结合。在明了他们优点的同时,更多地注意他们身上的缺点,提出一些切合实际的要求,使优等生更优。

(四)协调统一各方面的教育

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教育影响已是当今世界教育模式变革的总趋势。学校根据学生的特征帮助家庭提出以班主任为中心的,对学生挫折教育工作进行必要的延伸和拓展,班主任与各科教师要经常及时地交流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风格,同时鼓励家长以及社会的积极配合。

【参考文献】

[1]蒋重清,样志明.浅谈中学生抗挫能力的培养.教育探索,2001年,第11期.

[2]李云梅.论中学生抗挫能力的培养.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8月,第8卷,第8期.

[3]于明盛.论挫折的发生与应对.社会心理科学,2008年,第23卷,第1期.

上一篇:引导学生利用空间向量求解空间角 下一篇:浅谈幽默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