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的班级教导会

时间:2022-09-20 03:37:47

什么是好的班级教导会

中学班级(学科教师)教导会,是阶段性常规管理的重要一环,是一次会心会意,凝心、凝智的“碰头会”。一般在期中、期末大考之后,由班主任牵头召开。它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联谊”,而是一次科学的会诊。总结前一段的经验与不足,规划后一阶段的计划与方案,这是其主要任务与核心内容。然而,即使是这样一次常规的会议,对新班主任和新班集体来说,仍需研究,以产生合力。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经历与过程、行为与反思来作几个专门的研讨。

一、教导会要反映并研究学生的心态、姿态、常态

一般情况下的教导会,老师们大多只从表面现象、日记、对话中简单地摘取信息,未细致地观察其学习操作过程,这样有时会得出一些片面的结论。诊断不准,处方必误,因此,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学习程序,知彼之后才能知己,就显得尤为重要。心态是心理方面的外部反映,姿态是对特殊事物所持的观点、态度,常态是学习过程中一种经常的表现形式。

然而要想充分了解学生就须会前进行全面调查,所以会前最好设计一张能全面反映学生思想、心理、行为、方法、人际关系、学科态度、对教师的评价、家庭矛盾、时间分配、个人爱好、性格类型、苦恼事情等等方面的问卷或者座谈。没有充分的调查了解,就很难形成科学的有效的方案。

因为一个学生的变好或变坏、成绩的上升或下降绝不是偶然的,直接地或者是由一件事、一个问题导致的,往往是多种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综合效应要综合施治、辩证分析,要师生双向互动。

此外,如果有家长的观点以及同学的评论,那就更全面、更深刻了。每一次会议不必对全体同学都调研,只须对某一层次、有长进或有问题的学生进行调研、会诊。教导会的重点是找问题、找原因,使教学与管理更有目标性与针对性。

二、教导会要反映并研究师生的学法、教法、考法

教导会是一种交流,是一次取长补短。需要互通信息,是一次相互学习与共同提高的过程,对困难学生中的困难学科要公开学生的学习方式与过程,便于解剖或分析,不是简单的一对一交谈,教师之间某一学科高效的方法也应作为低效学科的借鉴与参考。所谓学习方法问题对学生而言有时是方式问题、环节问题,力度与量化问题或思维方式问题,内容的深浅是由教师把握的,找准了学生问题就等于找准了方法。

教法也是教导会中的主要内容,是针对什么群体、层次,应采取什么样的方式问题,是采取常规教学法还是特殊教学法。如培优补差两个层次的不同方式手段等等。各科的教法有可以互通的一面,也有互补的一面。这是将大家的智慧集中起来帮助薄弱教师的一种民主方式与协商平台,是一次学习研探的机会和教学方案。

考法作为教导会的主要内容,是针对薄弱的学科如何进一步查漏补缺,在哪些方面作补充的问题,也就是再用什么题,再考什么,再用什么形式考的问题。考法往往是研究学生课余的学科管理,如自查自纠和巩固再查再纠环节的问题。因此,有一些老师的课内课堂很深入很精彩,但学生却考不好!忽视了学科管理的延伸和课外的落实,如果学生总是考不好,就容易选择放弃(偏科),因此,分层次进行日常的听写(填空)、默写(文段)、抄写(标签)很有必要,这种形式短平快,专治弱科,督促落实很有效,这种小考可以分层对待,交叉进行,应作为打基础阶段时经常使用,正是这种“不起眼”的做法往往被老师忽视。

三、教导会要反映并研究学生的优秀层、中间层、困难层

对学生的等级化、层次化管理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也是因材施教的具体应用,因为学生本身就有基础高低的层次,能力大小的层次,并非是一种主观上歧视、轻视,而是对客观事实的改变,目的是缩小差别。对学生进行层次上的划分,才能避免在均衡用力下出现有的“吃不饱”、有的“吃不了”的现象发生,甚至作业的数量与深浅都有不同层次对象的布置,而在读与练的方式上也都应有不同的安排。

在分层管理上不能面面俱到,不能有太多的统一与集权,优秀层应该多放手,少干预,让其多一些自主,中间层是研究的重点,应该多一些建议,而困难层的研究要加入家长的反映和个人的实际,会更客观、更实际,应多一些督促与帮教,既要研究整个层次的共性(思想、行为方向)问题,还要研究单科方式、性格方面的个性问题,找出问题,找准原因,是教导会的主要目的之一。分层是让各科老师形成合力,针对目标,有效施教,有效督促,自主是对高度自觉一类学生而言的,教师作主是针对被动懒散一类学生而言的,双主体又是针对中间一层学生而言的,平均主义是理想的目标,但不是科学的手段与方法。

对于三个层面的研究,既要纵向上分学科,又要从横向上切层次,学生的学科知识与自理问题在实际上是具有层次性和等级性差别的,即同一层次的学生往往具有问题共同性。例如,记忆、理解、运用就是三个不同层次运用能力与认识问题,由低到高,第一个层次不巩固,便会影响到第二个层次、第三个层次,所以在分层管理中,科任老师要明确学生总成绩的层次与学科成绩的层次以及问题层次,这样进行补救才更有知识的针对与方式的有效性,其具体依据可以从平时作业上及大考试卷上得到,例如选择、填空失分多就可以归结为记忆环节、基础问题,还如在学习方式上的分层,也可以分为封闭独立型、交流的开放型、善于创新与发现型和善于考查的“学究型”,还如有的学生善于写,有的乐于读,有的善于说等等,所以分层次是找个性、求共性,是教导会中的诊断与处方环节,再如从思想情感上看容易波动,习惯上经常拖拉,思想上世故复杂,行为上过于懒散。又如有的是时间上不够,有的是作业不规范,有的是内在动力不足,有的是爱好偏向,有的是外务太忙等等,都要求对学生分层归类“对号入座”。

四、教导会要反映并研究学生的要求、诉求、需求

这是问题的三个方面,会前班主任最好先收录学生的知识要求、矛盾诉求与心理需求,教导会不能由教师单方面地“闭门造车”,班主任是中心发言人,是议题的组织者,问题的引导者,也是学生诉求的反馈者,学生的诉求不仅来自于平时的调研,还可以直接地、集中地来自于考后的问卷,也可摘取于退步学生的学科小结,问卷与小结要求分角度,全面地分析失误的内外原因,主客观因素,明确地对学科教师提出要求,这是“双主体”的体现,学术民主化的要求,知己还须知彼,教学才能相关。

教导会最容易出现的偏向是一味地批评学生,一味地只研讨教学问题,而将纪律、环境、心理、行为、习惯、家庭、交友等等问题全部当成是班主任份内的事,教书育人,教与导是总的两个方向,任务的两个层次,常说的“教学相关”指的就是这个道理,说白了教导会也是对科任教师的管理方式、认识能力、教育手段的一次培训会,学生的诉求不解决就容易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或降低效率,有必要时还可以直接安排问题较大的学科组织一次师生小范围的直接对话,这种双向交流和“双嬴”努力是一种民主、有效的尝试。

要求、诉求、需求,从整体上讲是一件事,但在这里有意地将学生要求分为三类,学生要求最多的往往是作业总量的控制和课外时间的科学分配,既不能让强势学科“多吃多占”,也不能让“弱势学科”少吃少占。学科协作,“抑长扬短”,不能平均分配。学生的诉求往往是对课堂纪律、学习环境上的不满,有的老师善教不善管或只教不管,将矛盾上交,这样往往就会影响到教的效率和学的效率。而这些,又往往是科任老师容易忽视的地方。学生的要求是思想深处的困惑,情感波动中的烦恼,人际关系的纠结,这些东西往往难与人言。学生成长中的烦恼,交友中的矛盾,父母关系的不和等等私事,这些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干扰很大,有时还会使学生在情绪化下采取一些非理智行为。但这些“私事”往往与教学上的“公事”密不可分。因此,教导会上不能不研究,甚至在探讨对策之时要将帮扶对象分工到人,如果不引导学生发泄出来,就容易使学生的精神被压抑,思想被扭曲,情感被激化,面子被捅破等等,所以教导会就是交流这类信息和统一认识,制订方案,努力协调,使学生有个正常渲泄的渠道,有沟通的场所与机会,教师要有倾听的习惯,要善于化解心结。这是教育的延伸也应该是课管的延伸,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

五、教导会要反映并研究学生的课前、课中、课后

教导会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就是对一些薄弱的特定环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这就要求把好“三关”,从而实施学科之间的高效协调与合作,一个是教与练的比例,二是读与写的比例,三是表扬与批评的比例,从而实现教与管的统一,还要从教育的成本与代价上考虑,而其中课前与课后是两个最薄弱的环节,往往由于科任老师的失控而无形中影响到教学成果落实,但平时老师们往往只重视课中的研究,只观察课中的表现,容易将问题的另一面掩盖起来。

为此,教导会的议题与结构可作如下的设计:一是班主任对班级基本情况汇报(包括学生成份结构,班风,学风),二是学生、家长要求信息反馈,三是科任老师发言(先定量分析,后定性分析,横向、纵向、到人、到层),四是诊断薄弱环节,五是统一方案与共识。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与表现应该成为教导会中如何指导、引导、教导的重要话题,教导会上必须落实各科老师的重点工作对象的定员、定位问题,即跟踪、调研、谈话交流的方式与内容问题。

课前的薄弱在于预习不落实,所以当堂抽查、提问、检查疑问记录很有必要。课前的内容与要求有书面表达,即内容一条线加上若干疑问。要将其强化成一种习惯,统一记录到课本当节的课题上方,课后的归纳整理笔记比作业都重要,它是一种再加工、再认识、再提问的过程,因此,也应成为教导会上诊断的环节与内容,如果教导会没有前瞻性、指导性、诊断性,也就谈不上其有效性。

上一篇:巧变余弦定理妙解题 下一篇:突破数形结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