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创造 呼唤思想 呼唤生命

时间:2022-09-20 02:33:29

呼唤创造 呼唤思想 呼唤生命

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校园戏剧始终以它敏锐的政治洞察力、驰骋的自由思想引领着时代。近年来,校园戏剧的创作者们开始更多地捕捉和反映身处校园的新时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开始比从前更多地重视戏剧外部形式的包装,开始更快地接受并采用与戏剧相关联的艺术形式和高科技……于是,校园戏剧的发展便出现了较为清晰的倾向性问题。

一些校园戏剧社团搬演名著或成熟作家的作品,在舞台设计、演员服化等外部手段上花费了很多心血,在演员表演、声调处理上也在竭力模仿某些知名演员。然而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无论导演还是演员,都没有根本理解剧作家的创作意图,没有沉浸到剧作本身去寻找最本质的内涵,更谈不上赋予作品以自己的思考。于是演出的结果可想而知。正如戏剧评论家林克欢所说“现在有种趋势,就是不按照自己的理解,而是向专业去模仿,这一点与戏剧的初始状态是有冲突的。”

近年来校园戏剧的原创剧目中有一些先锋派的作品,以绝对的反传统戏剧的内容和形式来创作,这些作品没有戏剧性的语言和情节,甚至连生活中正常的语言逻辑都不存在。与其说他们在学习先锋派的戏剧家,还不如说是在过分欣赏他们自己。他们从不参加任何校园戏剧演出,几乎不和其他剧社交流,也从不计较作品能否被观众理解和接受。在某高校的BBS上,―位观众写道:“你们的戏我们什么也看不懂,你们走得越来越远了,我们不知道你们在干什么……”可见,这样的戏剧作品已远离了观众,一旦丧失了戏剧存在的要素中最重要的观演关系中的观众,戏剧也就不存在了。

由于时间、经验的限制,一些创作者深知没有能力来诠释经典,就在不了解戏剧本质和戏剧规律的情况下,将成熟的作家作品“解构”,或与电影,电视剧,互联网上的内容和形式随意地重新组合。有的甚至缩短戏剧的创作流程,匆匆忙忙就将剧目呈演了。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恐怕是由大学生的心理阶段特点所决定的。从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采看,大学生处于正在走向成熟而未真正完全成熟的阶段,因此他们的心理发展具有明显的积极心理和消极心理并存的特点。他们情感丰富、精力充沛,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希望,思维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开始具有较为全面、深刻、正确的自我意识。然而,处于发展过渡期的大学生一旦把握不好这些积极因素的分寸,或者不及时适应条件的变化,就会显现出消极的一面。比如,凭着一股热情参加校园剧社后,在发现实际困难并不如想象的那样简单时,有的学生就开始寻找各种理由退缩。戏剧创作是集体的创作,需要齐心协力才能完成。在综合院校的剧社里,来自不同年级、专业的社员们要安排在相同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戏剧活动,困难可想而知。因此,一些社员烦躁、不安的性格弱点就很容易显现出来,进而影响到其他的社员。表面化的模仿,拼盘式的戏剧结构组合,就在这样的氛围中应运而生。

一些青年将被视为“异类”作为自己的光荣,认为别人越是看不懂,不能够理解,越是体现自己的独特。这种思想反映在戏剧作品上,就成为“不愿有大多人理解”的生涩难懂。大学生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对创新,新潮有―种天然的兴趣,却缺乏辨析能力,当前一些“探索戏剧”、“先锋戏剧”很容易对校园戏剧造成误导。有些“先锋”、“探索”演出,放弃了以演员表演为中心而通过堆砌手段展现个人“才华”,并且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校园戏剧极易受到从文本到演出的双重误导,甚至可能滑向“玩票”,漠视甚至否定戏剧规律的存在和作用,将戏剧的规律和文学的规律不加以区别,不遵从戏剧规律进行排演,即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完整的演出意义。

戏剧是集体合作的过程,是团体的艺术。然而,当代大学生很大一部分生活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他们在更多时候以个人为中心考虑和处理问题。他们中的一些人是以自我欣赏的态度走上舞台的,一些人排演戏剧的出发点是为了突出表现自我。不懂得分享的快乐和意义,不了解戏剧团体教育的功能,直接的结果不是中断创作,就是使作品弥漫着个人化而非个性化的特点。

一台正常的戏剧演出,如果没有一定物质基础的保证是无法完成的。然而,对于高校戏剧社的活动费用,除了个别高校、个别情况外,团委、学生处的拨款是和其他社团相同的。由于校园戏剧的非盈利性质,少量的活动经费不能保证戏剧社的学习,观摩、交流、排练、演出等活动。很多剧社社员自掏腰包才将活动正常开展至今。学生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大量花费到筹款等经济事宜,留给对戏剧作品本身的理解和排练的能力自然就相对减少了,作品质量随即也打上了折扣。

对于绝大多数从事校园戏剧的学生来说,戏剧只是爱好,要毕业后真正去从事的,毕竟凤毛麟角。社会竞争的残酷,择业前景的不容乐观,使许多校园戏剧的爱好者们不得不时刻面对现实。在学业、就业的压力之下,学生们通常难以集中身心从事戏剧创作。

有经验的高年级社员的毕业,没有任何戏剧基础的低年级社员的加入,四年一次甚至更频繁的人员更替,都带给校园戏剧社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

我国的大学生,在中学时代通常没有基本的戏剧体验,对舞台呈现的手段和内容缺乏基础了解。当他们在校园戏剧排演过程中遭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使演出充满了业余气息。这样的演出使得戏剧的呈现和接受无法正常进行到底,影响了整体创作的质量。

一些媒体或将校园戏剧放在与专业戏剧截然对立的角度上进行报道,或者给予校园戏剧过分的包容.这种要求太多或没有要求的态度都是不客观的。大学生对真善美的渴望敏感和强烈,校园戏剧以其综合性的审美特点吸引着他们,戏剧的团体教育功能在大学校园中得到了最好的实践。引导大学生参与戏剧创作,将有限的时间和经历投入到完整的艺术创造体验,是非常迫切的。然而,这样的引导需要正确的方向的把握和一大批实际工作的戏剧教育的教师,更需要漫长艰巨的执行过程,而这一切正是我们所缺乏的。

当代中国的校园戏剧呼唤真正拥有创造力、富有生命力的作品。

上一篇:我和老舍有份缘 下一篇:各路明星“玩转”时尚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