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呼唤思想的锐气

时间:2022-04-06 11:35:41

戏剧:呼唤思想的锐气

总有些时候,从剧场出来,心中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扼腕之感萦绕心头,怅然若失之叹连连。总之一句话,乘兴而去,败兴而归,我们所期待的那种能够触动人心底神经的感动没有,我们期待的情感共鸣没有,即便是从审美诉求上来说,舞台和我们拉开了很大的距离。时间一长,也就习以为常了。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些充斥着肤浅、浮躁之风的故事,且故事讲述的并不流畅;拟或一味的追求所谓的人性的深刻,却丢掉了戏剧的艺术灵动,作品中的不羁之气,甚至不惜牺牲掉圆满的故事;或者商业味十足粗制作,政治意味浓厚的说教,凡此种种。总之,与我们所期待看到的,谬之千里。心里期待的那种人物形象丰满、人物命运跌宕、或感动或忧伤的故事情节、丰沛着我们心灵的戏剧,总是如镜中花水中月,遥不可及。是我等观众眼拙,有眼不识金镶玉?还是主创才浅力薄,糊弄观众?个中缘由,我想大家都心知肚明。这也就难怪,当下的戏剧作品大都是短命鬼。其实剧团也有个小九九,这些不过是应景之作,应付政府、应付评奖,就是没想着顺便也把观众放在心上也应付一下。实在应付不过去了,就开始拿着经典说事,用来撑面子,有事没事拿着前人的作品一再的饬,不错,经典的魅力无限,但总不能让经典成为当今戏剧创作的遮羞布。放而大之,从戏剧延伸出去,戏曲、影视剧也是这个状况,甚至更严重,粗制滥作之风弥漫,愚弄观众之嫌彰显。原创乏力,已经成为制约戏剧前进的羁绊。

一台优秀的戏剧作品,当然也包括影视剧,一要有思想的锐气,二要有戏剧的艺术灵动。只有这样,才能赏目悦心,叫观众喜欢。纵观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无不是如此。凡是能够留存在人们记忆中的厚重之作,必定承载着足以让人们振奋与深思的赋予哲理性内涵的元素。犹如一朵鲜花,花色迷人,只是一时,花香悠远,才能持久深入人心,香沁肺腑。然而在近些年的戏剧舞台上,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这样一些只重花色和花形,忽略花香的作品。

一类是以现实中典型人物为模型,迎合政府的需要创作的剧目。这一类的剧作在当前的舞台上不是少数,几乎每地都有。大多把现实中人物的事迹简单的罗列,拼凑而成,缺乏艺术性,更奢谈思想的深刻。往往这些典型人物的事迹已经在当地媒体上广泛宣传报道,观众已经了然于心,真的没必要再去剧场里看这些所谓的典型人物的事迹,话说回来,单从报道的时效性、深入程度来说,舞台远远不及现代媒体。作为舞台剧来说,要做这一类的题材,要遵循舞台艺术的基本规律,通过戏剧性、故事性的人物塑造,展现典型人物的人性美,挖掘其深刻的思想内涵,艺术性的再现典型人物。艺术上的真实并不等于真实的事件,此真实会更加深入人心,影响持久。《黄土谣》《郭双印连他乡党》就是这样的作品。一类是以本地的历史人物为题材,打着挖掘历史文化名人的招牌,立起来的剧目。并不是所有的历史人物都能够成为舞台剧创作的题材,有些历史人物根本就不适合搬上舞台,还硬着头皮上,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有些历史人物在史迹可能只有寥寥数语,却给作者留下拓展开掘的空间,进行合理想象,即遵循了历史真实,又成就了艺术上的真实,不失为佳作。历史人物有他自己的时代局限性,在搬上舞台时,如何进行主题置换,找到其精神价值与当代的契合点,也是成功的关键所在。还有一类是纯商业的运作,为了迎合市场创作的剧目。从市场出发,按说本是好事,应该在作品的艺术灵动性和思想的深刻上下功夫,以期赢得市场。然而一些剧目打着创新的旗号,媚俗观众,通过无聊的噱头赚取人们廉价的笑,一阵风后,便销声匿迹。戏剧不拒绝创新,但创新必须遵循艺术规律。倘若创作的初衷便违背戏剧的最终目的,给戏剧绑缚上了太多的累赘,把戏剧本身所具有的特质给抹杀掉,也注定其不会在市场上走远。由于这些原因,故事缺乏戏剧性,情节有拼凑之嫌,人物干瘪无味。如此,能够带给人们情感的共鸣,照拂人们的心灵,关照现实生活,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于是也就难免成为短命产品。真正的能够面对现实,进行批判和质疑,少之又少。

拿破仑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是宝剑,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宝剑更有力量。

思想存在于哲学家的演说或作家精心编织的故事里,哲学家往往通过文章演讲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主张,而剧作家的思想主要表现为对社会生活的理性认识、判断、评价,这种判断和评价并不是以理性论述和抽象概念表达出来的,是将自己的思想熔铸于艺术形象中。也就是说,伟大的剧作家是凭借思想的光辉照亮自己的生活感受,并将它熔铸于自己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中,赋予剧本灵魂。剧作家通过塑造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感染观众的同时,悄无声息的将自己的思想传达给观众,使观众从中获得有益的思想启示。这样,剧作中所承载的思想锐气更容易教人们接受,更容易触动人们那根敏感的神经,扎根于人们心底。这也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只有这样的作家,才能成为正真的伟大艺术家,并享有盛名。相反,一个艺术作品流于形式,缺乏深入的思考,缺乏批判和质疑,缺乏思想的锐气,自然难以被人们记住,难以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印记。一台戏剧作品要想为观众所接受,他必须能够满足观众的艺术欣赏需求,是他们能够获得审美享受。然而,观众的审美需求绝不只是对作品形式美的追求,其中饱含着感情的陶冶,思想的提升和升华。所以说一部剧作,如果没有精深的思想做灵魂,其审美价值是有限的。如此,华丽多变的形式难以掩饰思想上的平庸和短见。

上一篇:“寓教于乐”与“寓乐于教” 下一篇:不一样的战争女性,一样的沂蒙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