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统一经营的缺失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时间:2022-09-20 01:56:27

集体统一经营的缺失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生产发展不仅是实现目标任务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中心环节。

一、集体统一经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

如何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早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就指出: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完成这一任务,一要切实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尽快健全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化运作体系和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二要注重科学技术的推广运用,用先进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方法经营农业,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农业,不断增加农业生产和经营中的科技含量;三是在农产品深加工上多做努力,拉长产业链,提高收益率。仅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来看,每一项具体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农村生产经营体制中的集体统一经营,只有村集体统一经营的存在,才能为首要任务的完成提供坚强的经济后盾和组织保障。通过近几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可以发现,存在有集体统一经营的村子,建设的步伐更快一些,“统”的程度越高,建设的速度越快;失去或少有集体统一经营的村子,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就慢许多,有的村子甚至没有多大变化。

二、集体统一经营的缺失

由于农业的自然、经营、技术等特点与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客观条件,决定了我国农业生产中不可能推行单一化的土地经营模式,必须充分发挥不同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制就是以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户承包土地为基础,集体统一经营与农户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其中的集体统一经营应该是指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某些环节,进行专业化的服务。主要表现在:管理集体所有的土地、农业设施和公共财产;确定公共提留的数量、比例和用途;组织农民从事某些农业基本建设;为承包户提供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种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在原生产大队的基础上形成的村级合作经济组织在“统”的层次上,曾发挥过组织协调、生产服务、公共积累等重要作用。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相当一部分村级合作经济组织“统”的功能几乎丧失殆尽,集体统一经营在许多农村已经是名存实亡。这主要是由于现行双层经营体制中的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之间的联系不是根据市场经济中的利益关系自愿形成的结合,而是靠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与区域行政管理上的从属关系捆绑在一起的。集体经济组织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与农户不是平等的利益主体关系,更不是以利益为纽带的经济共同体关系,导致服务行政化、利益平均化,无法满足农民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许多村子实行完全的“大包干”,原来集体所有的生产资料全部处理了(要么均户分掉,要么卖掉),导致村集体经济发展失去基础,统一经营乏力。

三、集体统一经营缺失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一)对农业生产科学技术推广应用的影响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持,而先进科学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又需要具有一定规模和经济承受能力的经济组织作为应用载体。有了集体统一经营和服务,不仅可以加强对农户进行科技信息指导,避免重复性、落后性、浪费性的农业技术研究和开发,也可以为农业科研机构、技术推广部门、农业科技人员与农户签订技术合同,转移农业技术应用风险提供组织支持。关键要实现农业规模经营。而现行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由于集体统一经营的缺失,小规模的一家一户生产不适应也不利于农业先进科技的广泛推广应用。从经济学上分析,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是排斥技术进步的。因为,农业上每一项技术的进步,其带来的边际收益,如果大于其边际投入,才有效益可言。当农业经营规模太小时,无法分摊技术进步的成本,就限制了技术进步投入的边际收益递增。随着农业技术研发和运用的市场化,农业生产技术还存在着市场风险,并且分散经营的农户缺乏科技意识,对新技术的内在需求明显不足,农业生产技术的保存和传续主要依赖于长者对后来者的言传身教。从而导致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率低,农业先进生产技术的贡献率较低。

(二)对农业生产规模、生产效率的影响

农业的经营规模(指种植业),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土地的经营规模。表现为土地等生产资料的集中,规模经营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投资收益率。目前我国农业生产规模经营的实现,在技术水平一定的条件下,主要取决于生产经营单位所拥有的土地面积大小。我国农村在实行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过程中,基于人口多耕地少的特点,基本上是按人口实行“均田制”。又由于农村集体统一经营的缺失。仅剩下“家庭分散经营”的单一经营方式,家庭经营土地的规模也都很小。在小规模经营的情况下,单位农产品的固定成本分摊额(农业机械、水利设施、田间管理费用等)增加,生产效率降低。土地不能规模经营,劳动生产率就难以提高。所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落后生产方式是与社会化大生产不相适应的,它完全不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三)对农业生产投入的影响

农业是一个需要大量投入的产业,特别是在我国农业由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化转轨时期更是如此。一方面,农村及农业改革存在着大量的资本需求:另一方面,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及农业生产可支配的资金日渐短缺。在农业生产的三大投资主体中,国家财政资金投入在一定时期是有限的;信贷资金的借入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某种限制,而且也受农户传统观念的制约,投入也十分有限;农户是目前的主要投资者。由于农户可供积累的剩余不多,又没有可供增加的投入要素。就一个家庭而言,在一定时期里,土地、劳动力以及技术的投入基本上是不变的,新一轮生产过程不过是上一轮生产过程的简单重复,甚至作物种类、作物在地块问安排,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如果能由村集体作为融资组织去筹措生产资金,不仅要比个体农户分散筹资容易些。而且能保证数量,更有利于统筹安排,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四)对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影响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是有效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因素。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能够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抑制地表扬尘,防止水土流失,使农村最根本和稀缺的两种自然资源耕地和水,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而且在抢农时、抗灾害方面,农业机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后,许

多农村由于集体统一经营的缺失,致使农业生产尚未形成连片种植、统一管理的格局,村集体原有的大、中型农业机械丧失了作业服务功能。而且,农民个人或联户是否购置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和服务,主要取决于农民自己的喜好和经济承受能力。这就使得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降低,直接影响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五)对农村统一信息网络、农产品大市场形成的影响

准确的信息对于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农民观察和预测农产品行情的变化,减少市场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建立起联系千家万户、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完善的农业信息网络,才能逐步形成现代化的信息收集、加工、传输系统,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服务。这样的信息网络要在农村真正建立和完善,需要以一定的组织作为基础来统一组织和管理,这样的经济组织只能是村集体。由于许多农村集体统一经营的缺失,农户缺乏统一组织,单凭个别农户的力量无法建立与国内外市场相联系的信息网络。农民的生产经营与外界沟通较少,生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有时会出现跟着感觉走的情况,往往导致农业生产增产不增收。

现代农业是高度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市场是导向。农业生产的决策和生产的进行,农产品价值的实现,都要靠市场发挥决策性作用。现代农业发展将农民的大部分经济活动纳入市场交易,农产品的商品率很高。用一些剩余农产品向市场提供商品供应,已不再是农户的基本目的。不可否认,家庭承包经营为农村经济走向市场化奠定了一定基础,农村现代交通和通讯网络的建立和完善,也为强化农业生产者与市场之间的联系,改变农村的封闭状态,发展农业的商品流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由于集体统一经营的缺失,每个农户都成为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基本单位,农业生产主体多而分散,单个分散经营的农户,由于生产规模小、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等原因,决定了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有效地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时,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分工协作,难以形成利益共同体,造成农户利益的损失。如果能有一定的经济组织作为依托,组织和指导农民进入市场,可以克服农民生产、流通小规模经营困难,降低交易成本,规避市场风险,增加农民收益。

上一篇:从紧政策下地方经济发展的思考 下一篇: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制度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