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学生会干部树立群众威信的研究

时间:2022-09-19 10:57:37

对高校学生会干部树立群众威信的研究

摘 要:通过增进学生会与广大同学的交流合作,消除彼此间的鸿沟,切实拉近学生会与同学之间的距离,积极倡导“学生干部群众化,广大同学主体化”的学生工作新思路,为学生会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同时也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关键词:学生会 交流合作 奖励制度 群众基础

高校学生会,从建立之初就是学生的自发性组织,代表了广大同学的集体利益和共同追求。学生会成立至今的90多个年头里,为国家、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以及学生利益的维护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如我们所熟知的 “五四”运动爱国,“一二·九”运动等,在这些运动中,学生会作为自发组织者,掀起了全国性的爱国浪潮[1]。近年来,随着学生会的不断发展,一些矛盾应运而生,导致其严重脱离了学生群众。因此,改善学生会同广大同学的关系迫在眉睫,本文将从学生会与同学的交流合作方面进行分析,为牢固学生会的群众基础提出见解。

1. 以班集体为对象,积极促成交流合作

1.1 设立奖励制度,调动班集体积极性

近年来,各校、院学生会出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为追求活动的数量,逐渐忽视活动的质量,导致许多活动的参与度不高,而学生会将原因归咎于同学的积极性上。作为学生会管理者,从自身出发,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关键。从普通同学和班干部的角度出发,我认为,班级以及同学在参与各类活动时,比较重视与班级利益息息相关的环节,当活动与评优评奖相挂钩时,班集体的积极性非常高。而如果活动对班级无吸引力时,同学们的在活动中的表现也就大打折扣[2]。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一角度出发,建立学生工作与活动参与的奖励制度,为参与班级及个人提供参与奖励,或将参与学生工作的表现同先进班集体评选相挂钩。例如,当某班级志愿申请承办学院活动时,可根据班级在工作中的表现进行考评,为表现好的班级颁发优秀参与奖,作为班集体今后评优的加分依据之一。通过这样的激励方式,能改善班级被迫式与懒散式参与活动的现象,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

1.2 活动承办权交小班,提高参与度

学校与学院的学生活动,交由小班承办完成,调动小班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每年学生会有一些常规性活动,如学风知识竞赛、安全知识竞赛等,这些活动虽然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参与度一直是困扰学生会的一个问题。如果将这类活动的承办权交给小班,让小班在活动举办中占主导地位,首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参与度的问题,也在各班级之间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其次,班级在申请承办权时,采用竞争择优的办法,学生会通过评议候选班级的工作思路和方案,选择优秀的班级,这样,不仅有效地调动了班级的积极性,也在学校内部营造出积极、活跃的氛围。

1.3 鼓励小班申办活动

目前,部分学生会举办活动必须参加学院答辩,择优举办,不合格或存在问题的活动不予批准开展。这种审核方式能够保证活动的质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活动“充数”、经费滥用的现象。若学院面向各小班征集活动,吸引小班独立完成活动计划,提出工作思路,并参与学院统一组织的申报答辩,不仅能够调动班级参与活动的主动性,还极大地丰富了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也为工作的创新创造提供了动力。在向小班征集活动时,采取集体投票的方式,选出更受同学们支持与认可的活动。

2. 以班干部为对象,加强对话与合作

2.1 建立“干部—干部”一对一交流机制

学生会干部与班干部的共同职责是为同学服好务,可以此为出发点和合作点,加强学生干部之间的交流,促进相互学习,相互支持,保证各项工作的高质量、高效率。在平时工作中,可采取相应部门联系相应小班,具体学生会干部联系具体小班班委的一对一交流机制,切实加强班级同学生会的联系。例如,学生会纪检部联系班级纪检委员,纪检部的某一干部具体联系A班和B班的纪检委员。通过这种切实有效的一对一交流机制,加深学生会对班级建设的了解,帮助部门工作动态的及时调整,同时,也更直接地让班级了解学生会的工作动态,切实、有效、深入地加强了学生会干部与同学们的交流与联系,牢固了学生会的群众基础,为各项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重要保障。

2.2 定期开展干部交流会

学生会服务的对象是广大同学,因此,同学们的想法和需求,以及对学生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是学生会工作开展的绝对导向。部门可定期召集相应班委,以沙龙交流的形式[3],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接纳同学们的想法,同时,将部门的工作思路同广大班干部进行交流,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

3. 以广大同学为主体,主动加强沟通交流

3.1 提供平台,相互了解

学生会是为同学们服务,代表同学利益的集体,也是锻炼成员综合素质的平台。学生会的平台对于部分普通同学来说,有一定的吸引力。目前,各校、院学生会由于机构设置和成员编制限制,无法为所有的同学提供开放的锻炼平台,但就想要通过学生会锻炼自我的这一部分同学来说,为他们提供一个接触学生会、了解学生会,并能在此平台上有所付出与收获的机会,不仅能帮助其完善自我,同时,也能进一步拉近学生会与同学的距离,消除彼此间的沟壑。例如,部门每月面向广大同学征集2个轮值干部名额,在职期间,为其安排和部门成员相同的任务,同等对待。这种方法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调动同学们参与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增进同学们与学生会之间的相互了解。

3.2 设立奖励制度,强调协同服务

学联的章程中明确指出,全体学生,属于学生会成员。因此,同学们都应享有学生会的各项权利与义务。在工作中,如何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让大家主动投入到学生工作当中,是我们应当思考与努力的方向。在每年的学生工作中,有几个阶段任务相当繁重,比如迎接新生阶段、就业会阶段、毕业生阶段,这些工作的完成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投入,仅凭学生会部门成员来完成是相当辛苦的。因此,我们可设立专项奖励制度,号召学院同学积极参与到工作当中,并对他们的付出给予肯定与奖励,并将此奖励作为年度考评的参考之一。通过这种激励方式,极大地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同学成为学生工作的主体。

4.结语

通过增进学生会与广大同学的交流合作,消除彼此之间的鸿沟,能为学生会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为学生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本文分别将班集体、班干部以及普通同学三个对象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通过以上几种交流合作方式,切实拉近学生会与同学之间的距离,积极倡导“学生干部群众化,广大同学主体化”的学生工作新思路,为良好校风、学风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校园内营造出更加宽松与和谐的氛围。

参考文献:

[1] 陈莉.中国大学生组织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2] 赵大勇.高校班级工作探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999,02.

[3] 刘云燕,陈芳,陈利球等.校长的办学理想[J].教师,2011,01.

上一篇:医学院校科研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浅谈数字语言实验室的科学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