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妇女农业科技素质提升的必要性

时间:2022-09-19 10:56:53

农村留守妇女农业科技素质提升的必要性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的结构逐步开始变化,城乡一体化的进程逐步加快等方面的原因,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村留守妇女在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开始出现。从农村层面来讲,农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农村社会全面进步都与农村留守妇女有关,甚至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就农村留守妇女的现状,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农业科技素质的设想做论述,旨在分析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科技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关键词:农村留守妇女;科技素质;培养;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农村留守妇女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在农村发展和城市一体化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那么她们的农业科技素质如何,就最直接的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直接影响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但是,普遍农村留守妇女的农业科技素质偏低,这无疑阻碍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因此,加强农村留守妇女的农业科技素质,不仅仅是农村留守妇女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所在。培养农村留守妇女的农业科技素质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农村留守妇女开始逐步成为农村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改革开放后开始实施,从而致使城乡一体化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城市工作的收入比在农村进行农业生产的收入要高。因此,许多的农村青壮年开始纷纷涌入城市,他们的妻子则留在农村,承担照顾老人、孩子和庄稼的任务,农业女性化开始逐步成为我国农村地区的趋势。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科技的发展,在我国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农村妇女开始起着巨大的贡献,她们的农业科技素质的高低,也就关系到一个农村地区经济增长。不难推测,如果现在农村留守妇女的农业科技素质高,那么农村留守妇女就可以利用现代的农业技术,增加产量,提高收入,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因此,加强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农业科技技术培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却是让农业健康平稳发展的重要手段。

2 培养农村留守妇女的农业科技素质是妇女自身提高的需求

从我国农村目前农民的文化程度来看,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主体仍是初中文化水平,而农村家庭由于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不重视女子读书,因此留守妇女的科技文化水平就是受教育程度更低的群体。由于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低,这样就严重的挫伤了农民投入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这种培养不单是培养她们的文化水平,让她们有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更是让她们有一门专业技能,这样,在城乡一体化完成时,在她们离开时,依旧可以依靠进入城市做诸如家政服务之类的工作,这样可以减少由于城乡一体化,剩余劳动力增多给国家带来的负担,也能有效的增加农村家庭收入。

3 加强对农村妇女的农业科技素质培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新农村的建设目标是要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这样的目标与发展就需要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其关键点和根本措施在于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只有有文化、懂知识、懂技术的农民,才可以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因此,培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的农村留守妇女,加强培养她们的学习能力、生产能力、创新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农民只有掌握大量的农林耕作科学技术,才能更好的提高生产率,才能推进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才能适应发展农村现代化的要求。总而言之,培养农村留守妇女这样一个作为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的群体的农业科技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4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要求

从现代社会的发展来看,人力资源开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人力资源可以说是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培养大批有文化的、有能力的新型农民,做到把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只是目前,我国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现代化的程度,还是对科学知识的接受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同时,农村留守妇女的农业技术培训的比例更低,这使大量人力资源得不到有效的配置,从而造成了大量的浪费。

5 结语

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当前的重大历史任务。面对宏伟目标和现实情况,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妇女科技素质的提高,结合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做到把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农业科技素质放在所有农村工作的首位,努力提升农村留守妇女对现代农业科技技术的应用,从而努力做到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吕志.农村留守妇女科技素质培养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2011.

[2] 焦峰,李英华.农村留守妇女农业技术培训原则及模式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2.

[3] 杨晓杰,姜宁,刘一洁,等.农民农业科技素质的评价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

上一篇: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综合评估 下一篇:试论我国林业机械的现状及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