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慢性病家庭护理现状

时间:2022-09-19 09:28:08

老年慢性病家庭护理现状

[摘要] 如何做好老年慢性病工作,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问题。该文根据1984年WHO提出生命存活曲线与疾病率、失能率和死亡率的概念模型,肯定了老龄化与疾病、失能与死亡的关系。老年人慢性病多数不可能完全痊愈,在急性发作期应短期住院,在疾病相对稳定期主要在家中疗养。

[关键词] 老年慢性病人 家庭护理

老年人是指年龄达到或超过老年年龄界线的人,考虑到全世界人均预期寿命的情况,将老年年龄的界线定义为60岁。《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规定,老年人是指六十周岁以上的公民。老龄化社会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定的比例的人口结构模型。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2006年8月25日,国家统计局在结束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后的数据称,2005年末我国总人口为130756万人。其中65岁以上(含65岁)的老龄人口首次超过1亿,达到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杨燕绥指出,中国老龄化人口比重达到7%,西方国家用了20多年,中国才仅仅数年时间。这也意味着中国老龄化程度在加深,相应的各种社会问题会加重。

南丁格尔在其护理札记中曾指出:家庭护理是护理职责范围,照顾病人的场所在病人家中。在荷兰等欧洲国家,家庭护理始于19世纪,在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不断实践、完善,成为人民生活的一部分。美国的家庭护理大约是在一百多年前由访视护士服务开始的,现在已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护理医疗系统,有其一整套明确的、科学的、严密的程序和措施。泰国在40多年前,也创立了家庭护理。加拿大的家庭护理已发展成近25年来最显著的社会变化之一。国内上世纪80年代开始建立家庭病床,开展家庭卫生保健服务。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其服务项目很多,除了提供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妇幼保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障患者护理,协助患者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还可进行康复医疗护理和健康教育(疾病预防、用药、饮食指导等)及心理咨询。

1 家庭护理的定义

国际上对家庭护理尚无统一的定义,刘腊梅等综合各种家庭护理的定义,认为家庭护理定义的内涵中至少应包括3方面的内容:其一,家庭护理的地点是在家庭中,可以在护理者或被护理者家中,但主要指在被护理者家中提供的护理:其二,护理对象是处于不同健康状况的人,包括心理和身体的健康,即可以是长期照顾一个有慢性病或有残障的人,也可以是间断地照顾一个有急性病的人,还可以是对一个健康的人或是其整个家庭进行的健康教育;其三,可以是专业人员提供的专业,比如注射、伤口及各种管道的护理等,也可以是非专业人员提供的日常生活协助服务,比如洗衣、做饭、购物等。

2 老年人患病种类

马静在成都社区调查中发现,从疾病的类型上看,威胁老年人健康的疾病主要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患病率最高,老年人主要是死于心脑血管疾病;于卫华、李志菊等在合肥社区研究得到:老年所患慢性病以高血压居多,其次为眼病、高血脂、脑血管病、慢支、冠心病、糖尿病;山东魏丽芹在社区先后护理过80人,其中这些老人主要患有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病、脑血管病、慢支、肺心病等。可以看出,虽然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条件,但基本上都和其他学者以及疾病谱和死因谱一致,1990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心估计,在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以及全球的死亡分布中,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s,NCD)均为死亡的第一位原因。

3 家庭护理干预的内容及方法

按WHO提出的健康概念,健康应是人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能力均处于完好状态。许多家庭护理干预都包含生理(疾病)干预、心理干预、社会行为干预三大部分。如吕梓、王柏松在合肥市的家庭医疗干预;于卫华、李志菊的社区老年慢性病家庭护理干预效果实验;其他学者家庭干预内容分为一般护理、心理护理、运动休息指导、饮食用药指导等也都可以归结为上述三大部分。

3.1 生理(疾病)干预

主要通过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及直接向病人和家属讲解一般卫生保健知识;根据不同病情传授相应的护理技术,老年急症的家庭救护知识。根据具体的某一疾病实施整体、持续的家庭护理。例如,迄今为止进行最多的是原发性高血压的干预,并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干预模式:①建立高血压档案。定期监测血压记录在册,并进行健康调查,告知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以增强患者的参与意识。②围绕超体重、不合理膳食、过量饮酒3个危险因素确立了控制高血压危险因素的主要内容,即适量节食、加强锻炼、合理营养、少饮酒等。⑨健康教育,加强宣传。其他各种疾病也应通过不断实验、探索,形成一套成熟的干预手段。

3.2 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的重要性:情绪不稳、悲观忧郁、焦虑猜疑心理是老年慢性病人的共同特点,由于长期疾病的折磨,对治疗失去信心,对生活失去热情,产生厌世念头。由于治疗效果不明显或有时反复,病人心情不佳,表现易怒,挑剔任性,常为不顺心的小事哭泣,怨天尤人,责怪医生不精心治疗,埋怨家属照顾不周,对周围微小的变化极为敏感,恐惧紧张。老年人的心理已成为临床广为关注的问题,保持老年慢性病患者良好的心理状态是疾病转归的一个重要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护理比躯体护理更重要。有些学者认为国内社区护理干预还在摸索阶段,一般干预方法与前述大同小异,但强调家庭在干预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上门服务,并注重心理护理。这些都说明了心理护理的重要性。一方面,护士应针对老年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实施个体化的心理护理。另一方面,干预的对象不能只是老年人,也应该包括与老年人关系密切的人群,使他们理解并支持老年人开展健康促进活动,理解、支持和关爱会激发老年人自身的潜能,从而积极投身于各种与健康相关的活动中。

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法有:如家庭访视时(特别是对有些离休干部的心理调节,对这部分老领导,应给予更多的关心,以免其由于社会角色的落差而心理失衡,导致免疫功能下降,以致造成疾病的恶化和死亡),耐心给病人及家属讲解医学知识,多与病人交谈,关心体贴病人,老年慢性病病程长、恢复慢,调整病人的心态,消除心理障碍,减少情绪波动,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病人找到合适的调节保健方法,比如鼓励家属参与配合,组织家庭邻里老人进行一些娱乐活动,解除其寂寞之苦,消除悲观情绪。

3.3 社会行为干预

于为华等调查发现经常听或看有关卫生宣传的老年人仅占33.8%,尽管80%上的老年人知道过胖、大量饮酒、吃腌制食物对身体有害,但对消除有害行为的态度却表示我行

我素。67.5%的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项目依次为健康步行、慢跑、武术、健身操、球类舞蹈、气功等。但仍有部分老年人有不良的行为习惯,其中吸烟人数占21.3%,饮酒人数占15.9%这也需要社区医疗保健人员协助其改变不良的行为,通过健康教育养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习惯。

4 家庭护理干预效果的评价方法

目前在进行家庭护理后效果评价时,疾病干预主要通过临床指标判断其是否好转,在心理和社会行为干预上,除了作者自行设计的量表外,最常用而且能较全面评价干预效果.的量表有心理功能测试(sDS)、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DSS)及日常生活能力测试(ADL),实验者通过对家庭护理病人干预前后、与住院病人比较量表得分情况,以此观察干预效果。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主要用于评定预对象的日常生活能力。包括躯体生活自理能力及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

抑郁自评量表(SDS):作为病人的心理功能评定表,该量表有20项条目。首先由工作人员向病人解释清楚,然后由病人自己填写过去1周内的心理情况评定。国外学者对人群的观测,SDS粗分与标准分分别为40分和50分,中国常用结果则为41分和53分。

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DSS):该量表评定内容共有10项,每一项的记分为:无缺陷记0分,有缺陷记为1分,严重缺陷记为2分。由于量表中的lO项并非对每一个人都适用,故有的病人可能填了其中的几项,因而不能直接比较量表总分。经统计学处理,将这些量表总分转换为所选项目的平均得分,再做比较则合理一些。

5 家庭护理的作用

5.1 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疾病、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的恢复

大量实验结果表明,在家庭内对老年慢性疾病患者实施家庭医疗与护理可以达到同类病人住院治疗的康复效果,但从病人的心理功能恢复程度看,社区家庭医疗护理的效果更好一些。这可能与社区家庭医疗的工作特点有关。首先,病人在接受治疗的同时,可与家人在一起生活,日常生活也比医院方便,这对病人的心理功能恢复非常有益;其次,社区医生与护士在给病人治疗的同时,还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卫生宣教,包括心理健康指导及行为干预,由于医院的条件所限,这些工作很难开展。由此可见,社区家庭医疗与护理不仅可以解决病人的疾苦,同时还能减轻病人家里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促进病人的心理及社会功能康复。

5.2 对医护人员的正面影响

医院或者社区的医护人员通过持续家庭访视护理增强病人对医院的信任,尤其现在进行家庭护理的主体是护士,这不仅有助于改善护患关系,为医院赢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为护士提供了一片展示自己才能的天地,督促护士不断学习,巩固和提高自己的知识,拓宽知识面,成为一个不仅具备专业医学护理知识,还掌握一定的人文、心理科学、行为医学等知识的合格家庭护理护士。

上一篇:破伤风抗毒素脱敏注射后出现局部红肿1例报告 下一篇:喉癌术后并发咽瘘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