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震灾难中反思建筑结构抗震研究

时间:2022-09-19 09:17:51

【前言】从地震灾难中反思建筑结构抗震研究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2 我国地震活动的基本情况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我国东部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南部属于欧亚地震带,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在我国东西、南北两条地震带中,有超过七成的城镇都是属于抗震设防区。在地震来临时,地壳深处会出现错动和断裂的现象,这就是震源,然后不断向四周...

从地震灾难中反思建筑结构抗震研究

摘要:地震是一种破坏力极强的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本文以汶川地震为例,从我国地震活动的基本情况、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及建筑施工质量等方面进行研究,旨在为我国建筑抗震事业的研究付出一己之力。

关键词:地震、汶川地震、建筑抗震

中图分类号:TU3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2008年,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地震,这是我国继唐山地震后规模最大、危害最大、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汶川地震影响了大半个中国,也震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其教训和代价都是惨痛的。为了避免历史的重演,从土木工程的角度来说,必须提高我国建筑的抗震能力,加强建筑防震的设计规范,这关系着我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只有建造具有较强抗震能力的建筑,才能保证其在地震中不会出现坍塌现象,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 我国地震活动的基本情况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我国东部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南部属于欧亚地震带,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在我国东西、南北两条地震带中,有超过七成的城镇都是属于抗震设防区。在地震来临时,地壳深处会出现错动和断裂的现象,这就是震源,然后不断向四周传播。汶川地震的震源相对较浅,但是地震产生的能量巨大,对人类产生的影响也最大。

从地面某处到震中的水平距离称之为震中距离,而将在地面上具有破坏程度相似的点所连成的曲线称为等震线,如图1所示。

图1 地震波示意图

在我国,地震的强度通常采用国际标准的12级表示法。通常来说,地震的震中距离越短,它所产生的危害性也就越大。

3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我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主要用于地震强度为6-9级的建筑工程消能减震、隔震以及抗震设计,而对于地震强度高于9级的地区需要进行特殊的建筑抗震设计。在我国,成都、都江堰、汶川、绵竹、安县以及北川等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设计基本地震的加速度为0.1g。但是,由于四川在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重大地震,所以从规范材料中来看,国家的规范以及制定标准都相对较低,需要进行调整。

汶川地震的震级为8.0度,而7度抗震设防与震级相差一级,那么就会产生32倍的能量差。由我国地震烈度表可知,7度抗震设防烈度是无法抵御9-11级地震破坏的。一方面,承重结构构件内力增大较大,导致构件强度不够;另一方面,构件连接不坚固,导致支撑无效出现整体性破坏。

4 地震的传播特性

因为四川北部的地质、地形条件特殊,导致很多建筑在选址时没有进行综合分析,因此就导致了地陷、泥石流、崩塌以及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因此,汶川地震除了强度大之外,由此而产生的次生灾害也是导致危害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地震波主要由低频分量和高频分量组成,而高频分量在地震传播过程中能量损失较少,对于周期较短的刚性结构建筑危害比较严重。这是因为在刚性结构建筑中,建筑物的自振周期较短,通常在0.3s内。根据场土地的特征周期,可以利用图2所示的地震系数求出最大影响值,从而计算出共振效果。

图2 水平峰值短

5 建筑设计不合理,施工质量差

根据我国《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可知,小学建筑不能超过四层,而中学建筑不能超过五层。但是在汶川地震中,很多的教学楼都出现了超层现象,加上由于大部分都是中小型建筑,没有按照严格的施工规范和要求进行,导致建筑物的质量相对较差。

在地震中倒塌的大部分都是抗震性较差的老房屋,加上大部分建筑使用的都是脆性材料,使得其抗弯曲、抗剪以及抗拉能力较差。通过实践表明,必须对建筑物进行严格的构造设计、计算设计以及概念设计,才能提高建筑物对地震的抵御能力。对于经济环境相对较好的地区,尽量使用抗震效果较好的木结构、钢结构以及钢筋混凝土结构,充分利用剪力墙、框架等抗震性较好的结构体系,这样才能最大程度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将地震的危害降到最低。

6 加强减震与隔震设计,普及地震常识

利用结构本身的抗震性来抵御地震的破坏,这是一种被动的抗震策略。在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国应该改变地震的抵御策略,变被动为主动。在建筑结构中安装控制装置,通过控制装置和结构共同来消耗地震的能量,从而减轻地震的危害。这是一种以柔克刚的减震策略,也是一种新途径、新对策、新方法。

作为一个地震多发国家,我们对于地震常识的普及远不如日本。在日本,每年都会举办一次中小学生防震疏散演习,这是我国可以借鉴和参考的。只有对普通大众进行地震常识普及,做好具体的防震演练,这样才能让汶川地震这种悲剧不再重演。

7 结论

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经历过汶川地震带给我们巨大的创伤之后,我们需要反思的事情非常多。此次汶川地震受灾最重的是学校,而在日本,除了公园、广场和指定的空地等野外露天避难场所之外,还有体育馆、幼儿园、文化中心、小学和中学等。学校也是日本重点的避难场所。一般一所小学可以覆盖附近两三千居民,学校的建筑抗灾预防能力都是非常强的。中国也是在地震带里的国家,在汶川地震之后,我们是不是也能够象我们的邻国日本一样,更加重视对自然灾害的防患意识,并将更多的科技应用到防灾当中,这将是我们未来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闫云峰;徐振飞;;基于提高房屋抗震能力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年23期.

[2] 王维铭;袁晓铭;孟上九;孟凡超;;汶川M_s8.0级大地震中成都地区液化特征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2年04期.

[3] 王严;顾成钢;;关于地震灾害抢险救援的几点思考[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2年08期.

[4] 周云;张超;邓雪松;;由汶川地震反思我国防震减灾能力建设[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郭迅;;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6期.

[6] 孙晓丹;陶夏新;王国新;刘陶钧;;地震动随机合成中与震源谱相关的动力学拐角频率[J];地震学报;2012年05期.

[7] 刘季,闵书亮;柔性控制抗震建筑新体系[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4期.

上一篇:应力反射波法在锚杆无损检测中的应用 下一篇:地铁施工测量多级管理的实践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