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词语选择题解答技巧

时间:2022-09-19 09:12:48

文言词语选择题解答技巧

文言实词和虚词的选择,有着它自身的规律,本文选取湖北多年的考题,简单谈谈其规律。

一、命题规律。

文言实词选择题以湖北省近三年高考语文卷为例:

[考卷\&实词词义选择题\&2014年高考湖北卷《吴德基传》\&若、脱、事、多\&2013年高考湖北卷《廉希宪事略》\&氏、假、浼、诣\&2012年高考湖北卷《家有名士》\&肃、绝、就、谓\&]

文言虚词选择题以湖北省2004、2005年高考语文卷为例(湖北省2005年后不再考查虚词选择题):

[考卷\&虚词词义用法选择题\&2004年高考湖北卷《资治通鉴・唐纪》选段\&以为、且、乃、也\&2005年高考湖北卷《武技》\&以、所、而、之\&]

分析以上两个表格,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命题规律。

1. 立足于常见常用,既包括《考试说明》规定的120个实词,又包括教材文言文中出现的实词。如2014年的“若”,2013年的“假”,2012年的“绝、就”,都在120个实词中。虚词考法类似,既包括《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虚词,又包括教材文言文中出现的常见虚词。

2. 注重与教材的联系,所考的实词基本都能在教材中找到例句或词义。如2014年的“事、多”,2013年的“浼、诣”,2012年的“肃、就、谓”。虚词考法类似,而且所考的虚词第二句例文都出自课本。

3. 实词是将四个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加以解释,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虚词是将四组句子中的虚词进行比较,选出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相同的一组。

二、失误例举。

文言词语选择失误主要有以下四种。

1. 不明迁移 具体表现:对于教材中涉及到的实词词义或例句不熟悉,造成考试中无法进行知识迁移,导致无法判断正误。

例1 (2013年高考湖北卷)

C.整复浼入言之 浼:派遣

浼,恳请、请求之意。这个词不在120个实词内,但出现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原话为“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

例2 (2012年高考湖北卷)

C.唯当就蚁封耳 就:留下

就:是动词,靠近、接近意。考查我们对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以及《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中“就”字知识的迁移。

2. 不懂代入 具体表现:考生只想到这个词可以这样解释,却不懂得只有将词义代入上下文语境中,符合语境的词义才是正确的。

例3 (2014年高考湖北卷)

B.脱道中牛死 脱:逃离

“脱”在古代汉语中,也有“逃离”这个意思,但代入这个情境,就解释不通了――牛逃离道路中就死了,逃离道路不是牛的死因,应当译为“倘若、如果”意。

3. 不审句位 具体表现:考生没有审察出虚词在两例句中的语法位置是否相同,而是单凭例句中虚词的含义是否恰当,进而造成判断失误。

例4 (2004年湖北卷)

[・][・]

第二句中“乃”处于连词的位置,起到衔接上下两个分句的作用,因而翻译为“于是,就”;但第一句只是一个分句,考生会脱离原文语境,单从此句语意上分析,容易翻译为“竟”,造成判断失误。

4. 不察对称 具体表现:考生没有观察出虚词在两例句中的相同位置,而是只想到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造成判断失误。

例5 (2005年湖北卷)

[・][・]

“师所能”与“成所蓄”是相同结构,因此,意义和用法也相同。在第二句中,如果受“视”的干扰,考生容易产生失误。

三、文言实词、虚词的推断技巧。

1. 课文迁移 我们在课本中学过大量的文言实、虚词,熟记这些实、虚词的义项,在考试时自觉地把课本知识迁移过来,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实、虚词理解、选择的正确率。

2. 语境推断 实词、虚词都是多义词。多义词义项丰富,但在具体语境中最准确的只有一个,因此,判别多义词的义项要在理解其基本义项的基础上,依据上下文语境作出选择。

3. 对称分析 文言文中常出现对称语句,这些句子相同位置处的词语含义常常呈相同、相对或相反的关系,词性和用法则常常是相同的,这一特点可以帮我们由已知推出未知。

4. 句位分析 每一实词在句中都担当着一定的语法成分,根据其担当的成分,可以推知它的词性,进而判别它的词义;而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它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根据虚词的位置,也可以判断它的含义和用法。

5. 综合分析 上述几种方法并不是互不相干的,在具体判断词义时往往要从不同的角度综合分析。这样答题时就把握了。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李揆,字端卿,陇西成纪人,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少聪敏好学,善属文。开元末,举进士,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擢拜右拾遗。乾元初,兼礼部侍郎。揆尝以主司取士,多不考实,徒峻其堤防,索其书策,深昧求贤之意也。其试进士文章,曰:“大国选士,但务得才,经籍在此,请恣寻检。”由是数月之间,美声上闻。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大用。

(节选自《旧唐书・李揆传》)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 代:世世

B. 少聪敏好学,善属文 属:撰写

C. 深昧求贤之意也 昧:冒犯

D. 经籍在此,请恣寻检 恣:任意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会襄樊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趋燕、蓟,则襄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宋终莫能用。及后朱u、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

初,履祥既见王柏,首问为学之方,柏告以必先立志,且举先儒之言:居敬以持其志,立志以定其本,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内,此为学之大方也。及见何基,基谓之曰:“会之屡言贤者之贤,理欲之分,便当自今始。”会之,盖柏字也。当时议者以为基之清介纯实似尹和静,柏之高明刚正似谢上蔡,履祥则亲得之二氏,而并充于己者也。

(节选自《元史・金履祥传》)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然负其经济之略 余嘉其能行古道

B. 历历可据以行 使工以药淬之

C. 且举先儒之言 且贰于楚也

D. 履祥则亲得之二氏 徒慕君之高义也

1. C 2. C

上一篇:在比较中行走 下一篇:文言文分析概括题解答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