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是适应时代的教育

时间:2022-09-19 08:34:21

素质教育是适应时代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提出与付诸实施,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的里程碑。20世纪80年代提出“培养素质”的要求,到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提出“素质教育”的概念,从90年代中期的理论建设和改革实验的蓬勃兴起,直至90年代后期以来较为完善的素质教育理论的建立和向素质教育转轨工作的全面推开,这不仅是反对应试教育的总对策,更是适应现代化建设,迎接21世纪挑战,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举措。素质教育不仅符合我国教育改革的实际,也符合现代国际改革潮流。

一、素质教育有着现实的国内外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显示为教育水平和国民素质的竞争。新技术革命不断对教育提出新的挑战,世界范围内以提高人的素质为价值取向的教育改革,形成了巨大的时代浪潮。

首先,综合国力的核心是经济实力,而经济实力的支柱是科学技术,发展科学技术,不能没有教育的发展。拥有一支用发达的教育培养出来的高素质的劳动大军,才可以迅速地吸纳国际先进的科技成果,推动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在激烈的经济竞争中占据主动。其次,由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并体现出既分化又高度综合、科学与人文有机融合、产业信息化越来越显著的特点,教育必须在重视学生智力开发的同时,帮助年轻一代树立更高的理想、信念与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学会创新,学会合作共处,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再次,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人们的教育价值观的改变,人们开始把人的质量当作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们评价教育质量不再是各门功课考试成绩的简单相加,在人才观念方面,注重人的主体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并使之统一起来。

二、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现代化的需要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现代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客观要求。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等的全面发展,即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更强调人的问题,强调人的现代化,强调全体公民素质的提高。人的素质的现代化,不能靠简单的引进和模仿,它主要是通过以提高人的各项应有素质与能力为方向的素质教育实现的。素质教育是当代中国跨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大系统工程与战略抉择。素质教育以其适应未来社会需求和人的发展需求的教育内涵,必将对教育和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大大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三、素质教育是改变教育弊端的必然选择

应试教育以偏重智育、偏重考试科目、偏重分数的“三偏”为轴心,造成教育的恶性循环,使教育产生了种种弊端,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制约了学生的潜能发挥和主动、创造精神的弘扬。素质教育的提倡和实施,将会逐步纠正中小学教育中的上述种种弊端,使基础教育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基本国策的强大理论支柱和战略性的手段与途径。只有实施素质教育,通过人的各项应有素质的培养提高,才能发挥出兴国的威力。因为科学、技术与教育本身不能兴国,兴国要靠高素质的人去兴。只有把提高国民素质作为教育的基本内核与底蕴,科教兴国的命题才能真正成立。素质教育以人的素质发展为根本价值取向,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为基础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摘自孙立春著《素质教育新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

上一篇:国家利好政策激活物流专业 下一篇:山东省普通高中各科目教学跟进式指导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