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

时间:2022-09-19 08:24:42

浅谈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

【摘 要】感恩,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帮助由衷的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引导大学生识恩、知恩,并将感恩意识转化为行动,以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应积极开展感恩教育,激发大学生的感恩情感,实践感恩行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心理。本文阐述了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分析了大学生感恩观缺失的原因,以及说明推行感恩教育对于创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从而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方案。

【关键词】感恩教育;大学生;感恩

一、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

当前,许多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已经淡化到了匮乏的程度。父母在家含辛茹苦,孩子在校挥金如土;部分大学生对父母的馈赠,朋友的帮助很少言谢;某些受助大学生坦然接受他人的帮助却毫无感激;一些大学生通过国家助学贷款才得以上学,但是在学校学习并不努力;孝敬和赡养父母的观念在许多大学生的心目中已大打折扣,只知索取,不愿奉献;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以自我为中心。这些感恩意识缺失的例子虽局限于部分人,其影响力却不容低估。总的说来,感恩意识的缺失与家庭、社会、学校教育都有重大的关系。下面分析一下大学生感恩观缺失的原因。

二、当代大学生感恩观缺失的原因[1]

(一)家庭教育对感恩观缺失的原因

家庭是人生的奠基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长久而深远的,大学生感恩的形成与家庭因素密切相关。良好的家庭教育会帮助一个人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促进其健康成长。但是由于一些父母的教育存在一些偏差,大学生的感恩观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首先,父母对子女的溺爱。现在很多的大学生都是在父母的娇宠中长大的。不少父母对孩子在物质上的要求总是尽可能的满足、不加节制。这就容易助长孩子的自私和贪欲,他们很难体会生活的来之不易,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从而不懂得感恩。其次,父母感恩观念的偏差。中国的家长总是默默的把爱给予孩子,总是不知道让孩子感知自己付出的爱,也从不要求孩子回报和感恩。这容易使孩子形成了只知道索取却不知道感恩的心态。第三,父母教育方向失当。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过于注重对孩子智力的培养,很少关注孩子精神领域的完善。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学习好就行了,这使得孩子只关注自己的学习,很少考虑到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二)社会对感恩观缺失的原因

大学就是校园与社会的桥梁。大学生在这个时期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认知水平、以及对新的环境、新的角色、新的竞争带来的压力,都会影响大学生感恩观的形成。[3]首先,自我意识方面。青年期的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特点就是追求内心世界的自我,并把焦点聚集在自己的身上。处在这个时期的大学生,受自我意识的影响,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从而变得自私,看不到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付出,更很少的想到应该对他人和社会感恩。其次,众多压力的影响。新时代的大学生面临着众多的心理压力,例如:学习竞争上的压力,总是感觉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就业的压力,就业竞争激烈,很多同学都担心自己找不到工作;还有的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争强好胜,追求完美,总是感觉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很大;还有的同学家庭经济困难,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在众多压力的时候,大学生们往往感到自己得到的太少,从而无法正视这个社会,自然很难产生感恩的情感和行为。

(三)学校教育对感恩观缺失的原因

学校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所,[4]因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直接而深刻的。学校环境对大学生感恩观形成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文教育的不足。这里的学校教育不仅仅指大学,还包括中小学。学校是学生系统地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培养的场所,然而较长的时期以来,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尽管教育的目标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学校的实际教育活动中却没得到很好的实施。学校教育基本上是“应试教育”模式占主导,过分注重知识传授、文化学习,忽视了学生其他素质的发展,造成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失落。同时,教育过度关注升学、考试等,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致使他们生活在紧张和惶恐中,无暇去体会他人的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也就很难懂得感恩。其次就是学校德育方式的偏差。我国的高校一直非常重视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对培养大学生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是德育教学方式还存在一定的偏差。过去我国学校的德育主要采用课堂教学,未能有效的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可操作性较差。在这种情况下,德育难以取得较好的成果,作为美德之一的感恩品质同样难以形成。同时当前高校德育更注重的是对学生的政治理论教育,忽略了传统的伦理道德教育,也忽视了感恩意识的培养。

三、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而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合力,是以学生、教师、学校三者共同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因此,推行大学生感恩教育,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5]

(一)推行感恩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素养,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通过感恩教育对学生正确价值的观形成起着很大的塑造作用,[6]即通过感恩教育,能使大学生懂得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懂得孝敬父母,感激父母;能让他们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把接受教师的教育变成自觉行动;要让他们学会相互关爱、珍惜友谊、共同进步;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国家和社会,逐渐形成热爱祖国的情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 大学生感恩教育是增加就业的砝码[7]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感恩的人也是讲道德。讲诚信的人,他们再为人处世的方面会赢得人们的信任和尊重,成为受社会、用人单位和他人欢迎的人,更容易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赢得工作岗位,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和重用,以此提高了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 感恩教育有利于促进学校校风、学风建设[8]

学生胸怀感恩,才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才体谅父母的辛苦和他人的善意,感激社会的恩惠,增强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助人为乐的精神。学会感恩,有利于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刻苦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成为社会需要的综合型合格人才。感恩教育进校园,促进了高校校风、学风建设,提升了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改善了学生的精神面貌。

(四)实施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感恩母校和回报社会的意识

近年来,有不少贫困大学生依靠社会资助和国家助学贷款上大学,但其中一些大学生毕业后对国家的助学贷款不予偿还;有些大学生对学校催要贷款表示不满,甚至因此憎恨母校;有些大学生毕业后留在母校工作,在母校的帮助下出国修完了硕士、博士后却不愿意回母校工作。这些现象充分说明感恩教育对增强大学生认识社会和回报社会的重要作用。

四、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方案

(一)加大感恩教育的宣传力度,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9]

高等学校要利用校内各种宣传文化阵地,加大对“感恩教育”的正面宣传力度,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力宣传和引导感恩教育,塑造感恩典型,褒扬知恩报恩的美德,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高等学校要密切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大力向学生家长宣传实施“感恩教育”的意义[10]。要帮助学生家长充分认识良好家庭氛围对孩子成长、成人、成才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高等学校要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深刻体会当代大学生身上所担负的责任和义务,勇于创新,锐意进取,为报效祖国、贡献社会做好准备。通过宣传和引导,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二)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提升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养成,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效应,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提升大学生感恩意识的重要环节。要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真正发挥其德育功能,首先就要培养“爱心文化”,学校师生员工提倡一种互相关爱、相互信任、和谐共处的文化氛围。这就要求高等学校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热爱科学、求真务实的校风;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的教风;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学风。这种和谐的校园风气会让学生们理解亲情,接纳他人,保持健康、乐观、积极的情绪,拥有一颗宽容仁慈之心;会让他们以善意、热情的态度去生活和学习,能理解、尊重父母和他人,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校园文化活动作为“隐性课堂”,是学生接受感恩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以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举办国学讲座、开展感恩专题教育,结合班会、团会、党日等活动,以讨论、座谈会、征文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活动。例如可以以母亲节、教师节、感恩节为契机,开展各种体谅父母的艰辛、感谢教师的教诲以及回报社会等活动,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

(三)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扩展大学生的感恩情怀

社会是高等学校德育的大环境,它对高等学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影响是无形的、巨大的。对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必须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依托。[11]通过社会实践,如社会考察、社区服务,使大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道德,扩展大学生的感恩情怀。高等学校可以开展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考察革命圣地,让更多的大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缅怀革命先烈,忆史铭志;开展以“考察国情社情”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国有大型企业,领略国企改革的成就,体会祖国的伟大,使学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等志愿者活动,如组织学生到贫困地区扶贫支教,走进社区,帮助社区内需要帮助的老人、残疾人等;还可以开展各种带有勤工俭学性质的社会实践活动。用现实生活教育大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感谢社会,懂得感恩。

(四)开发感恩评价体系,构建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

感恩教育是不能仅靠几次活动就解决问题的,必须努力构建感恩教育的新型长效机制,高等学校可以开发感恩评价体系,把感恩教育规范化、具体化、制度化,使大学生的自律与感恩评价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高等学校可以把感恩素养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大学生感恩素养量化为若干可以考核的指标,把大学生的感恩素养评分与学分绩点结合起来,与学生的评奖、评优结合起来,对忘恩行为予以批评和唾弃,对施恩行为予以称赞和表奖,对优秀学生的选拔可以采取德育一票否决制。通过严格科学的管理,达到规范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促进大学生感恩习惯的养成,提高大学生基本道德素质的目的。在建立评价制度时,要充分体现把思想引导与利益调节、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统一起来的原则,在实践中体现道德守则,为感恩教育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12]。

总之,感恩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高等学校应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一项重要内容,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只有抓好了感恩教育,才能创造良好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才能为和谐社会的建立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

参考文献:

[1] 喻文德.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5(8)12.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443

[3] 雷芸芸.对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9)74.

[4] 关彤.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40.

[5] 田寿永.推行感恩教育界共创和谐校园[J].学习月刊,2006(11)99-100.

[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意见[Z].2004.

[7] 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

[8] 胡红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J].北京教育,2005,(5)

[9] 雷芸芸.对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9)74.

[10] 田寿永.推行感恩教育界共创和谐校园[J].学习月刊,2006(11)99-100.

[11] 彭洋.大学生感恩教育探索[M].江苏高教,2010,(3):119- 120.

[12] 葛昕明.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感恩教育探析[J].

[13]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报,2007,(3):6- 7.

上一篇:浅谈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多维思考 下一篇:职业高中数学教学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