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之我见

时间:2022-09-19 07:24:07

初中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之我见

摘 要: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体会。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习心理学认为,人的学习兴趣是与一定的情感相联系的。对中学生来说,教师的举动或表情都会引起他们相应的情感变化。学生不喜欢“严肃”的教师,因而教师的教态要和蔼可亲。课堂上,教师要尊重、理解、信任和爱护每一位学生,把学生当成教学活动的朋友。教师可以用商量的语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他的成果?”“谁想说一说?”“哪位同学愿意资源共享一下?”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应采取积极的态度进行评价,如:“你和老师的想法相同”、“很有创造性,真好”等等,这样做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二、重视新课的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很多有经验的老师都非常重视导语。导语设计得好,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激起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清人李渔说过:“开卷之初,当认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

起始课若入能得法,导有趣味,不但能将学生在课间休息时散放的心很快吸引到课堂学习的目标上来,而且能引人入胜,激发同学们听课情绪,甚至对这堂课的成功,乃至整个数学教学效果,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导入的作用是引起注意、激发动机、建立联系和组织指引。当然,引导要得当,不要喧宾夺主,占用过多的宝贵时间。引导的内容要与课题联系紧密,才能更快让学生回到课堂上。

比如,在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我是这样进行的:先让学生任意画几个三角形,量出每次所画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然后,我对学生说:“你们敢不敢考考老师?只要你们说出任意两个角的度数,教师就一定能够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话音一落,学生学习情绪一下就高涨起来了,都想难倒老师,但都被老师答对了。我问“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呢?”学生们齐答:“想”。这样圆满的完成了新课的导入。我先用学生活动的模式让学生考教师,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激发起学生也要学会的强烈动机;教师的引入既建立在已学的基础上又完全紧扣新知识,加强了新知识之间、知识与引入之间的联系。指引学生三角形内角和是有规律可循的,揭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创设情境,以情求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例如在学校几何图形时,可以借助大量的著名的建筑图片,像美国白宫、凯旋门、悉尼歌剧院、东方明珠等,让学生从整体上先领略感受到几何体的美,并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几何的欲望,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的思想不受束缚,往往能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生凭着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对贴近生活的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直观认识和感性认识,教师利用此适当引导,就很容易使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促进学生去求索和创新。

四、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兴趣

课堂教学应破除教师中心论,“以学论教”,把“教”的主导作用通过学生“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出来,“教”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标。现在课堂教学多主张“老师少讲,学生多讲”,由老师引导、做适当的提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学会了思维方法,学到的知识也更灵活、牢固。那么怎样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呢?如何作适当的提示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通过发现法、比较法,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学数学中的发现法教学,就是教学过程应当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借助教材去主动、亲自发现知识的过程。

其步骤是: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学生探求问题的答案(实验、观察)提出假设(猜想)构造反例逻辑证明得出原理或者概念教师组织学生探求成果评价探求结论与方法引导学生应用发现的结果。发现法的教学是当学生在掌握前人已有知识时,不能简单地塞给他们现成的结论,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像前人那样去发现知识。用发现法教学,课堂显得很活跃,学生对教师预设的发现情境兴趣盎然,对亲自去探讨、概括,信心十足。

五、优化练习设计,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理论通向实践的桥梁,是学生学习成果体现的载体,也是检验教学成败的关键。如果学生在练习中看不到自己的学习成果,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参与的积极性。

因此教师要重视练习的设计,要有梯度,解题应不仅仅限于完成书面习题,有时也可以用游戏或竞赛的方式。变化的学习方法比单调的练习更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对思维敏捷、基础扎实的学生,应为他们选择一些难度大、易于开发思维的题目。对学习一时有困难的学生,作业量要小些,题要容易些,总之要力求体现多样性、层次性、趣味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都有所得,都有自我表现、获得成功的机会,感受成功的喜悦;体会到学习知识的无穷魅力,从而自觉地去获取知识,产生学习的欲望,有“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激发起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曾说过:“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是学习获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内驱力。

因此,在教学中要求教师想方设法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把学生带入积极思维的境地,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还有很多,对于不同条件的学生方法都不尽相同,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发现、不断地探究。

上一篇:动漫人才色彩基础训练的思考与探究 下一篇: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与西方浪漫主义到先锋艺术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