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单元教材科学化

时间:2022-09-19 05:45:33

语文单元教材科学化

【摘 要】新课改后,语文教科书呈现出多样的组元形式,其基本类型为文体组元,能力组元和主题组元三种形式。通过对三种组元形式的分析,提出了“单元整体目标教学”教材的设想力争使单元教材科学化。

【关键词】教材;组元;单元整体目标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出现了许多片面理解组元意图而导致教学行为畸变的问题。因此,对语文教科书不同的组元方式进行比较,做到单元教材科学化,是十分必要的。

一、单元教材组元形式例谈

所谓的教科书组元方式,就是教科书组织单元所依据的分类标准,或者说教科书单元之间的区别所在。它是教科书形式中最为外显的特征,对教师组织教学形式也最容易形成直接影响。

(一)关于文体组元

所谓的文体组元,就是依据文体的分类组织教科书的单元,既有一般文体的分类,例如记叙文单元、议论文单元、说明文单元,也有文学体裁的分类,如小说单元、散文单元、诗歌单元和戏剧单元等等。

文体组元的优势:关注文体特征。根据文体组织单元,教科书编者的选文标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活动,都会体现强烈的文体意识,不同单元的教学特征鲜明,对文体知识的教学会比较系统到位;重视读写方法。文体组元的教科书,客观上能够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不同文体的读写方法,培养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的文体意识。但是文体组元的不足也十分明显,例如:分体比较困难,形成文体中心,教学内容的循环等等。

(二)关于能力组元

能力组元,或者叫能力点组元,就是以语文阅读能力提高为线索组织教学单元,将阅读过程和阅读能力分解为许多的“点”分别作为单元的中心,例如“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关键句的理解”等。

能力组元的优势:能力训练有序。以阅读能力着眼组织单元,跳出了知识中心和文本中心,不同单元的训练点明确而且互相之间形成互补,使能力体系的建构得到体现,突出了能力的训练;引导教学行为。每一个单元明确的训练“点”,使教师对阅读教学教什么的认识有了新的提升,教学的着力点由文本转移向能力。但能力组元迄今还没有建立起一个明确、科学而又具有操作性的能力体系,一个单元的几篇课文的教学,都只是围绕“整体把握文章”“关键句理解”等某一个能力点进行,不仅会使教学操作的机械、单调,对文本资源也是一个浪费,还会束缚教师的教学思路,这样的教学书体系要求教师在总结的结构上不能有太大的突破,否则会消解教科书编写意图。

(三)关于主题组元

主题组元是根据学生精神成长和阅读积累的需要确定一定的主题,根据不同的主题选择文本组织单元。

主题单元的优势很明显:文本内容形成互补。为同一个单元教学内容之间的整合和互补提供了良好条件。同一个主题单元的不同文本,都互为教学资源;利于教学情境的营造。同时开阔的教学空间,留给老师自主选择和处理文本的空间弹性较大。但是,主题单元的教科书结构缺少整体系统,容易出现强解文本,还会导致“主题教学”由于教科书主题突出的外显特征,使得教师在使用教科书的时候过多的关注了单元的主题,而忽视了文本的本身,淡化了语言这个语文的核心内涵。

二、单元教材科学化设想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严华银老师,自1989年开始“单元整体目标教学实验”的研究和实践。针对目前语文教科书中主流的文体组元,能力组元和主题组元三种形式的优势及不足,提出了“单元整体目标教学”教材的设想,力争使单元教材科学化。

(一) 整体性

根据“单元教学”的整体性原则,要求单元教材立足全盘,通盘设计。要考虑到教学是一个整体。单元的编写中,一是可以沿用“选文”与“单元知识和训练”互补的体例,后者辅以相应的文体知识、写作知识,重点是语言的简要介绍精要训练,从而获得例、理结合,读、练一体的整体效应;二是,选文始终要契合单元教学目标的基本特征,不是只选名人名篇、“赶时髦”、论述有特点的优秀论说文都可以选。每个单元选四无篇,必须在结构安排、行文思路等方面大致相通,这样就可以获得举一反三的效果;三是注意“求大同,存小异”。同中之异的比较辨析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高。选文的时代、作家不一,评论的对象、观点不一,议论的语言、风格不一等等。

(二)目标性

根据单元教学的“目标性”原则,要求单元教材制定出符合语言科学特点,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明确目标。整个单元教学的过程是由“目标”控制的,“目标”是施教者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常说的“目标”多指一个单元而言,这是“单元教学”成败的关键,还有两种“目标”与其密切相关,一是各学段学期一册书的教学目标和各种文体总体教学目标,即“宏观”目标,二是单篇选文或每一节的教学目标,即微观目标。编者在安排选文时必须宏观在握,微观在胸,使教材适应单元教学和宏微观调控的特点。为此,可以在单元教材中,每一单元、每一选文前增设“教学目标”一项,使教学双方心中有底。

(三)迁移性

根据单元教学的目标性与迁移性的特点,必须突出“练习”在教材中的重要地位。“目标”的实现程度,“迁移”的实际效果不依靠“练习”的检测是难以度量的。练习就是一种学习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的有效方法,单元教材必须在这一点上旗帜鲜明。

一是改现行教材中的“思考和练习”为“练习”,取消那些比较抽象、笼而统之的“思考”题,变无形为有形,从语言入手,精心设计对巩固运用语言知识的题目,扎扎实实的题目,认认真真的批讲。二是增加练习的“数量”,加大练习的力度,就像钱梦龙老师提出的“以训练为主线”,每篇文章一练,每一阶段一练,单元结束有综合练等等。

总之,语文单元教材,也用来教“语文”,只要使其科学化,能坚持以语言为核心,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主体,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目的,就可以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曹明海,史洁.语文教学智慧篇[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

[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李春晓(1989.10―)女,云南峨山,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学科教学论。

上一篇:国内外隐性课程述评 下一篇:试论越南语中的语言禁忌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