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政治课堂语言的多元审视

时间:2022-09-19 05:19:24

中学政治课堂语言的多元审视

摘 要: 语言是人思想的现实载体和知识信息的载体,也是人际之间交流思想情感的主要工具。学术明星现象给社会带来的思考、启示,远远不止于他们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名利,而其是语言风格、语言方式给政治课堂教学语言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 中学政治课堂 语言风格 语言方式

语言是人思想的现实载体,知识信息的载体,是人际之间交流思想情感的主要工具。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既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手段,又是一种专业化的创造性艺术。学术明星现象给社会带来的思考、启示,远远不止于他们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名利,在这里,我要谈的是语言风格、语言方式给政治课语言带来的启示。易中天把自己说史风格分成三个境界:其一为“正说”,也就是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不胡说,不瞎说,保持一种严肃的治学态度;其二为“趣说”,即在坚持真实的基础上强调表述方式的栩栩如生,为了达到这个境界,加进去一些无厘头的搞笑语言;其三为“妙说”,也就是在前两说的基础上对历史进行分析,给观众以启迪。政史本一家,中学政治课堂语言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愉悦中接受教育,很值得我们研究。

一、政治专业术语,构筑学生政治素养坚固堡垒

政治专业术语,也就是易中天的“正说”。易中天在《品三国》的开场白中指出:“没有前因,就没有后果。只看‘名’,不看‘实’,咬文嚼字,死抠字眼,那不叫‘严谨’,只能叫‘钻牛角尖’。”对“历史”负责的谨慎、严肃的态度,也是古往今来治学的根本精神。

引用于政治课堂语言,“正说”是指从整体上具有高度的准确性、严密性、简练性,体现谨严之美。对文本的理解有根有据,“不胡说,不歪说”,在表达上,语意清晰,遣词得当,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逻辑等。特别要指出的是,体现课堂学语言的严谨之美,这不仅是指少量的词句,个别的片断,局部的亮点,而且是指在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驾驭、调控语言,井然有序,环环相扣,前后呼应,巧妙衔接,各语言环节的衔接紧密而自然,浑然一体。

二、政治“趣说”语言,改善学生认知心理内部环境

易中天把精英文化从象牙塔尖上搬运下来,给传统文化输入新的时代血液,使之变成活的现代文化,深入浅出,化雅为俗,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言语形式、言语内容。正如他所言:“加进去一些无厘头的搞笑语言,有时无厘头是必要的,这就像烧菜得加胡椒、味精等调料一样,能极大调动观众的听讲兴趣。”

课堂语言首先要考虑的不是雅而是俗,要加进一些“佐料”,要考虑学生能接受什么,喜欢接受什么。深入可以,但一定要浅出,让学生听得懂、喜欢听。研究表明,学生对所听到的语言是要进行筛选的,只听那些他们能听懂的、喜欢听的。教师要通过“趣说”的语言表述来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引发他们听课的兴趣、探索的热情。德国的学者海因兹・雷曼麦指出:“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

课堂语言要具有“灵动之美”,即生动、灵活、机智幽默的美感。教师应具有很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对各类语汇呼之既出,信手拈来,使无声的汉字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变得有声有色,使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同时,面对复杂的教学语境,面对课堂上的突发、偶发事件,教师如果审时度势,随时随势而变,巧妙疏导,就能够表现出语言的灵动之美。

三、政治智慧语言,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基础

易中天品三国,不仅有现代幽默感的语言方式,更有将三国纳入胸中“运筹帷幄”的大气。他以现代视角进行个性化解读,品读历史人物和事件背后的人性,让观众、读者获得现代语境观照下的古今历史与政治对比的感悟,在“一点思想,一点启示……”中给人以思想启迪,以精神享受,以人生领悟。

对一个教师来说,单追求“趣说”,一如只重外表花哨,只有花架子,难免华而不实,更要追求语言的“魂”――丰富的知识、深刻的思想、独到的见解。针对小说创作,老舍曾说:“风格与其说是文字的特异,还不如说是思想的力量。”同样,课堂语言与其说是语言的力量,还不如说是思想的力量。优秀教师课堂教学有声有色,令学生入情入境、欲罢不能,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那精彩迭出的课堂语言有宽广的内涵。课堂语言富有启迪、暗示、点拨、引导性,既有鞭辟入里的深刻,又有丝丝入扣的联系,会令人耳日一新,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产生内在的自我学习要求与愿望。

四、政治德育语言,坚固学生精神人格灵魂支柱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政治教学的重要内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传知授法过程中都必须把德育融入课堂,使其与教材相辅相成。因此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势在必行。社会在不断进步和发展,道德标准也在发生变化,教师不能以以往的经验来衡量,而必须时时刻刻帮助学生解决心中的疑惑,形成良好的认识,坚固学生精神人格灵魂支柱。

五、时代社会语言,建立学生与时俱进现实基础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语言也在千变万化。教师必须走在时代的前列,有与时俱进的胆魄,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一些时代语言,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时代先进教育。

在这方面,一是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关心国家大事,大量阅读报刊书籍,并时刻注意影视广播,从中汲取丰富营养;二是要实践语言训练,积极参加各种报告会、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虚心向自己的教学对象学习,从中捕捉新思想、新知识、新语言;三是教师之间要经常切磋研讨交流,互相听课,互相学习,取他人之长,以丰富自己的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地运用多元化语言,就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这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是优秀教师的独特才能,是我们为之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易中天.品三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3.

[2]钟启泉.《现代课程与教学》丛书.上海教育科研出版社,2000.

[3]张华.教学论.上海教育科研出版社,2002.

[4]郭雪静.略谈教师语言艺术.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4.(21).

上一篇:优化问题和情境设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下一篇:关于新课程理念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