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课堂成为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殿堂

时间:2022-09-01 04:39:17

让历史课堂成为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殿堂

和谐,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理想追求。实现和谐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旋律,更是新课程改革中所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那么怎样努力让历史课堂成为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殿堂,使受教育者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得到全面发展。

一、培育融洽、愉悦的氛围,为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亲其师,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更是实现和谐发展的基础。历史课堂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这就必须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消除师生间的心理隔阂,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只有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实现师生间平等、自由的精神交流,出现“教师式的学生和学生式的教师”,分享彼此的知识、经验和思考的成果,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思想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实现师生双方的共同发展。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过程中应该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情绪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重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创设积极宽松的、自由的、愉快的课堂氛围是当前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在课堂上是愉悦地享受知识,还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愉悦的课堂氛围的构建,这就要求历史教师本着对历史教学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用心培育、创设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愉悦的课堂氛围,为学生的和谐发展奠定基础。也只有长期在和谐、愉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注重创设和谐愉悦的氛围,更好地与同事相处,这对自己的成长、对社会的发展都有好处。

二、引入课堂活动探究,为和谐发展注入活力

教育本质上是民主的,只有有民主的教育,才会有个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惟有自我意识的觉醒,才有实现和谐发展的可能。“长期以来,我们的许多课堂教学比较沉闷,缺乏生气,难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更不用说激发创意和不断探索的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适时、适当地引入一些探究活动,为学生和谐发展注入活力,以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活动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所搜集的资料,结合教科书中各种图像、文本信息自主探究,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合作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都得到尊重,都拥有平等的发言权和展示自我的机会,在和谐中积极进取,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中学生是当代最渴望了解外部世界的人群,也是最容易受外部影响,被外部左右的人群。如今,乱扔垃圾,喧闹扰人,闯红灯,甚至违法乱纪等行为,在青少年身上也不鲜见,这些行为仅靠劝导和说服教育是不行的,必须用相应的法律和制度加以约束。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各种方式增强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如学习“”这段历史,教科书中讲得比较少,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从爷爷奶奶、父母、邻居的口中近距离地感受十年“”的混乱、荒唐。十年“”,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一度陷于瘫痪,整个国民经济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再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逐步健全,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的事实,深切地体会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性。还可以将此活动延伸,针对班级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共同制定一份班规,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这样借助活动探究既可全面观察分析每一个学生,发现和开发学生的闪光点,使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又可在愉悦的氛围中张扬学生个性,为学生的和谐发展注入活力。

三、关注探究活动过程,为和谐发展保驾护航

根据新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及发展性等要求,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所选择的各种活动探究的内容,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但是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活动能力都存在差异,为此教师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学生活动的全过程加以关注,根据学生的实际,精心编排活动体系。

1.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

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是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认知能力、学习动机及学习策略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以便参照新课程标准,确定活动的起点水平,根据学生的一般情况和个别情况编排活动方案,使得所选活动能符合不同状态和水平的学生的发展状况。

2.考虑学生的达标差距

活动编排前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达标差距,在学生现有水平和应达到的“预期目标”之间,应当留有一个由活动来弥合的“教学操作空间”,遵循“确定学生学习的起始能力分析达到标准应有的过渡目标和先决技能考虑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所需的支持条件”的一般程序,尽量使所编排的活动能使学生既有活动之趣,又有活动发展之地。

3.设计形式多样、切合实际的活动方案

新课程标准不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的专业性,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构建了“学习主题型”的课程内容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选择、编排教学资源,通过“小游戏”、“小讨论”、“辩论会”、“故事会”、“历史短剧”、“小制作”等形式,参与课堂活动。例如《气象万千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课,就可以安排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就这节课涉及的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进行分组,然后广泛阅读,查找收集资料,排练节目,动手制作;课堂上采用个别同学主持,全体同学参与的方式来呈现宋朝多姿多彩的社会风貌。结果,“相国寺里逛庙会”、“吟诗赏画话宋朝”、“古今美食东坡肉”、“乘轿坐车游东京”、“爆竹声声过大年”等各种形式的表演使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通过编排这样的活动探究体系,就可为学生的和谐发展提供最有力的保障。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当学生在活动探究中出现“卡壳”时,教师就要适时、适度点拨,要综合活动的目标,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景,引导学生从所创设的情景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法,为他们的发展保驾护航。在探究活动过程中,适时、适度地给学生以启发帮助,提出问题,引起思维的撞击,有助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让学生在简单层次上像科学家那样去“主动发现”,获得探究乐趣,最为重要的是,通过适时、适度的帮助保证了学生和谐发展的顺利实现。

总之,教师只有尊重每一位学生,赏识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以一名帮助者、支持者、欣赏者的身份走近学生,历史课堂才能成为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殿堂。

上一篇:浅议高中地理教学方式的创新与提升 下一篇:巧用生活资源,服务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