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引导当代大学生的利他行为

时间:2022-09-19 02:30:46

论引导当代大学生的利他行为

[摘要]新时期大学生利他行为主要表现在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参与爱心活动、志愿服务以及网络利他行为等方面,同时也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因此有必要加强当代大学生利他行为的正确引导。

[关键词]大学生;利他行为;措施

[作者简介]付云华,湖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吴丽,湖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湖南 长沙410128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2-0152-03

2009年10月24日,为救两名落水少年,长江大学10多名大学生手拉手扑进江中营救,两名少年获救,而3名大学生不幸被江水吞没,英勇献身。这些学生的举动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曾有人称80后是“垮掉的一代”,90后是“崩溃的一代”,但是他们出自道德自觉的舍己救人行动是无条件的利他行为,值得当今大学生学习和广泛推崇。本文试图分析当前大学生利他行为的表现以及面临的挑战,从而为引导和培养当代大学生利他行为提供帮助。

一、当前大学生利他行为的主要表现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的和谐,利他行为是人类社会活动中崇尚的行为,是一种自愿的以帮助他人为目的的亲社会行为,它有助于人与人之间高质量的交往,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特殊的群体,其利他行为表现备受人们关注。目前大学生的利他行为在新时期的表现主要有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参与爱心活动、志愿服务以及网络利他行为等等。

(一)助人为乐行为。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们怀着道德义务感,主动给他人以无私帮助,并从中感到幸福愉快的一种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像古语所说“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趋人之急,甚于己私”等等,是做人的最基本道德,是一个人思想境界的行为体现。当今大学生作为一个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的群体,无疑是助人为乐的主力军。像洪战辉、徐茂荣(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中,获“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就是当今大学生中的典范。据调查表明,当今大学生普遍具有利他行为观念,愿意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二)见义勇为行为。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历来重视的传统美德,《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就是说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见义勇为是一种敢于担当道义、一往无前、无所畏惧的道德品质,是一种正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指在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利益遭到侵害时,为了维护正义,不顾个人安危,英勇奋斗的行为。大学生群体对见义勇为有着基本的价值认同,也有为见义勇为献身的大学生,如临不惧、见义勇为与歹徒搏斗的云南农业大学学生杨继斌,以及这次长江大学3名学生的舍己救人,都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展示了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的精神面貌。

(三)参与爱心活动行为。当前大学生参加的爱心活动主要有为希望工程捐款、义务劳动、为灾区捐款、为病重的同学捐款、义务献血及其他的爱心活动等。大学生爱心活动比较普遍,让世人看得最真切的就是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全国上下团结一心,由于众多原因不能亲历灾区现场参与救助,以“80后”为主体的全国各高校大学生自发捐款捐物,校园内到处可见捐款的长队。除了捐款、捐物外,大学生还积极为灾区人民义务献血,用实际行动展现了这一代大学生的责任心和爱心。

(四)志愿服务行为。近年来,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有了一定的普及和推广,大学生志愿者活动随着队伍的壮大,社会作用日益显著,志愿服务的范围也更加广泛,在社会保障、社区服务、救援抢险、大型活动、扶贫开发、城市社区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中,据不完全统计,有超过数十万的年轻大学生从各地赶赴灾区,在安置点为灾区人民服务,或者在医院照顾病人,或者在废墟前默哀,或者帮助转运伤病员等等。

(五)网络利他行为。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是指大学生在校园网这一特定环境中发生的将使他人受益而行动者本人又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愿行为,如基于网页和服务器的免费资源共享,无偿提供信息咨询、技术咨询或方法辅导,宣传和发动社会救助等等。有学者指出,由于网络社会的特殊性,网络社会中的利他行为出现的频率会高于日常生活中的利他行为。校园网络环境具有普及性、及时性与互动性,这些特点与现实社会环境相比,更有利于大学生实现利他行为,为大学生的自我定位和自我价值实现提供了新的空间,而且求助者和助人者角色处于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双方在反复的利他行为中能升华道德情感,转变道德观念,实现道德与规范的内化。

二、大学生利他行为出现的新问题

由于市场经济和法律制度不够完善,不同种类的利他行为在当前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大学生助人为乐反被骗。近年来,大学生因助人被骗的案例在社会上屡见不鲜,经常有报道称大学生好心助人被骗,尤其是新生入学的时候,这类事件发生的频率较高,新生是被骗的主要对象,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利他动机和助人行为,所以骗子正是利用大学生善于助人的品格,假装遭遇不幸向大学生求救,使得学生屡屡受骗。当大学生发现自己多次被骗以后,严重地挫伤了他们助人的积极性,使他们在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时具有怀疑和戒备的心理,逐渐变得谨慎和冷漠,利他行为也相应地减少。

(二)出现“助人要报酬”问题。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利益结构也在发生改变,导致了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上的改变,从而使人们在价值取向上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因而社会上像拾金得酬金、帮忙有报酬这类事情也就不鲜见了。一些人觉悟不高,以拾金为酬金的举措去感谢和鼓励大学生的拾金不昧。甚至有极少数不和谐的声音认为,给报酬不要是傻子等等。这样的做法和观点,笔者不能认同,拾金不昧只是基本的社会公德,不能用报酬这样的方式来鼓励约束人们的助人行为。因此,以酬金和报酬来鼓励利他行为的做法很是让人担忧,对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做出是个严峻的考验。

(三)见义勇为“值与不值”的争论。近些年来,社会上因见义勇为而导致的悲剧屡见不鲜。不少人认为这样的行为不可取,冒着生命危险去管与自己无关紧要的事情很不划算,引发了大学生“值与不值”的讨论。加上现实中的很多英雄流血又流泪的事情让大学生对见义勇为望而生畏。据有关调查发现,当今有些大学生在思想层面上认同但对其行为判定认识模糊,还有些大学生在实践中存在着“知行背离”的现实问题,呈现出对见义勇为行为的功利性价值倾向。

(四)“道德储存”问题。就目前来说,志愿者活动存在利己和利他两种动机。据实证研究结果,在1993年,个体参加志愿活动更多地表现为个人的爱心、觉悟和对社会集体的贡献,但到2003年,志愿者对于个人价值和利益实现的因素考虑得更多些。比如“道德储存”问题,就含有客观利己成分在内,志愿者每次做了好事,便会被登记在服务时间储蓄卡上,将来这些志愿者如需要他人帮助可以支取这些道德储蓄。首先,道德本身是以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为前提的,十分强调动机。作为社会而言,对奉献者的回报是社会对他的一种尊重和满足,但是作为个人而言,奉献的动机是不应该追求回报的。其次,我们要考虑“道德储存”应该如何量化、如何估值,这是不可避免的问题。道德奉献的回报既有精神的,也有物质的,而道德储蓄既可以满足精神需求,也可能转化为日后的物质需求,这种“道德储存”将会对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动机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发生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培养大学生的利他行为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也是构建和谐校园不可忽视的环节,面对当前大学生利他行为的表现及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有必要加强当代大学生利他行为的正确引导。

(一)加强大学生利他观念的引导。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也就是说,人的一切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是思想意识的反映,是人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客观环境作用于大脑的结果。人的思想一旦形成就会支配和影响人的行为,这是思想支配行为的认识论基础。一个人的思想意识是人形成动机和行为的主导力量。在思想意识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世界、对人生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人们最基本、最重要的精神支柱,是思想意识最主要的内容。三者是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的关系,决定着人们的理想信念,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境界,指导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关系着人们的价值判断。

就利他行为的产生来说,将会受到助人者、被助者及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究其根源,最直接的因素还是助人者的价值观念取向,它在个体助人行为中占据主导地位。自私自利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在对客观现实进行评判时,往往更多地将个人的利益得失放在首位,却很少去关心和体察他人的痛苦,自然其利他行为也就很少产生。而具有利他价值观念取向的人,在他人遇到困难或危险时,就会很少考虑关于“值与不值”的问题或是报酬问题,可以抛开一切私心杂念,去积极主动地帮助别人,越是在特定的情境中越有可能激发他的利他价值取向,以一种积极的行为方式对另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痛苦作出强烈的反应。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利他价值观念的引导是大学生利他行为产生的必不可少的一环。

(二)加强大学生移情能力的培养。利他行为是以对他人的情感和思想的移情为前提的,移情是对他人情感的知觉、体验和分享,是把自己投射到他人的心理活动中,并跟随他人心理活动的能力,移情必定能影响个体的利他行为。也就是说,当个体能够设身处地地以他人的立场去体会当事人的需要和痛苦时,他就能够将心比心产生助人行为。有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移情能力和利他行为相关性极其显著,提出应该重视移情能力的培养,通过训练提高大学生移情能力来促进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发展。当前大多数大学生具有利他观念,也愿意为他人和社会服务、与他人分享和合作,但由于普遍缺乏对人际关系、社会状况的准确判断,常会出现助人被骗、被人利用的问题;由于缺乏对他人情绪思想和情感的正确理解,而不能把握他人的感受和情感,不能及时作出利他行为。因此,我们应该有目的地加强引导大学生正确分辨,利用情境教育法积极地去体察受害者的境遇,多从他人角度来考虑受害者所遭到的痛苦和烦恼,尽量让学生产生相同的情绪反应,互动交流,从而产生利他的道德行为。

(三)注重加强大学生利他行为的训练指导。当代大学生在利他行为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利他观念和利他实践的反差。他们崇尚见义勇为的英雄品质和纯粹无私利他的高尚人格,但是缺乏把这种道德认知完全实践化,以至于出现渴望助人有报酬的趋向,可见知行脱节不仅是一个理论难题,也是一个现实实践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要看大学生是否具有利他观念,更要看他是否表现了利他行为,要加强当代大学生利他行为的训练指导。通过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服务、社会公益活动、论坛、专题讲座、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活动来加强利他行为的训练指导。利用张贴、广播、网络等形式宣传像见义勇为的徐洪刚、杨继斌、长江大学的学生以及“新时期平民英雄和道德偶像”洪战辉等人的先进事迹和模范行为;在学校班级大力提倡团结互助、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行为,创造和谐的氛围。提高非紧急情境下的助人频率,像生活中经常碰到的细小事情,如有人摔跤帮扶、公车让座等行为,对学生的正确行为表现要及时予以肯定表扬,对错误行为也不能姑息、迁就,及时提出批评、讲清道理。在紧急情境下,如遇到危及生命与财产的突发事件时,要加强指导,鼓励他们见义勇为,但是要学会灵活应对,讲究策略性,引导他们如何去帮助以及采取什么行动,从而提高利他行为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杨美荣,李建明.大学生利他行为的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2007,(9).

[2]谭雅静.青春与成长――80后大学生在灾难中重塑自身形象[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

[3]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曾庆东.见义勇为观的现代错位及其拯救――当代大学生的见义勇为观的调查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5]林泰,陶倩.利他行为的理论与教育研究[J].中国德育,2008,(5).

[6]何安明.大学生移情能力与利他行为的相关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

上一篇:娜塔丽.萨洛特在中国的翻译和研究 下一篇:大学生全面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及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