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积极人格的培养

时间:2022-09-19 02:16:09

浅谈儿童积极人格的培养

〔关键词〕积极人格;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泰斗塞里格曼(Seligman)认为培育积极感情和情绪(Positive Emotion)是使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积极感情和情绪就好像孩子们的银行储蓄,是他们一生都要不停借鉴和使用的能源。塞里格曼强烈建议家长和老师认真对待孩子的积极感情,因为孩子的优点和缺点一样都是他们的一部分。通常大人们更容易关注孩子的缺点,更注重矫正这些或许对孩子的未来有损害的弱点。但孩子的优点与这些缺点一样真实,所以优点也应被家长和老师们重视。塞里格曼认为关注儿童积极人格的培养,对儿童健康幸福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积极人格

1. 什么是积极人格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不是按照由基因图谱规定的固定路径来发展自己的,人格主要是在人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交互作用所形成的一个复杂的因果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内在因素、外部行为、社会环境三者是交互作用的。”生理机制既对人格产生重大影响,但又不完全决定人格的发展模式。总之,人格是在生理机制、外在行为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在人格研究中,积极心理学虽然提倡生理机制、外部行为和社会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但更强调后天社会文化环境对人格的影响。积极心理学强调,人格首先是一种外在的社会活动,然后在一定生理机制的作用下内化为个体的一种稳定的心理活动,因此,人格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个体内化外在活动的结果。而如果外在的社会活动要被内化为个体内在的积极品质,那么,积极体验则在其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中介作用。也就是说,积极人格可以通过增强积极体验来习得,我们能通过发展人的良好行为和社会的良好环境来建构积极人格。

2. 积极人格的三种重要特质

积极人格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主要归因于他们投身于满意而高兴的活动、保持了乐观的心态和以积极的价值观为生活理念。在这一过程中,积极人格特质为其提供稳定的内在动力。因此,积极心理学在个体水平上特别关注个体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当激发和强化使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为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因此,主观满意感、自我决定性以及乐观是三种主要积极人格特质。

(1)主观满意感。主观满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有时候也称为主观幸福感):SWB是积极心理学在多种场合中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SWB既是一种人格特质,也是一种心理体验,是积极人格的核心特质。SWB是指主体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态度,即主体在认知上和情感上对现在的自我生活状态及周围环境的内在认同。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不同的生活在质与量的方面存在着客观上的差异,但SWB是主观的、因人而异的,并不完全由生活本身的客观质量所决定。不同的人对同一种生活会产生明显不同的SWB,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生活中又会产生同样的SWB,当然不同的生活对于不同的人既会产生不同的SWB也会产生相同的SWB。积极心理学研究了影响SWB人格特质形成的多种内外在因素。

在内在因素方面,积极心理学认为SWB既是人先天内在气质特点的发展结果,同时也是主体对外在社会生活适应的结果,这种适应受个体的期望、目标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在外在因素方面,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了经济、人际关系和因素。

(2)自我决定性(Self Determination)。自我决定性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发展能作出某种合适的选择并对其加以坚持。Ryan认为自我决定性人格特质对个体的内在动机、社会性发展和幸福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这种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认知评价得以实现的。

(3)乐观。乐观人格特质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外显行为和周围存在的客观事物能产生一种积极体验。早期的一些心理学家如Lazarus,Beck等人认为乐观是人的一种天然本性,而大部分积极心理学家则认为乐观虽然具有一定的天性成分,但人的本性只为乐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基准线。塞里格曼等人的研究表明,乐观主要还是后天形成的一种人格特质,它虽然在不同的人身上存在着不同的表现方式,但大部分人都可以通过学习而形成“习得性乐观”。一个人一旦形成了乐观人格特质,他就会习惯把生活环境中所面临的困难归因于外在因素,在任何环境条件下都会朝好的结果去努力。

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通过积极的手段,引导学生个体从积极方面来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乐观向上的品格,使自身潜能得到发挥,保持最佳生活状态。我们可以从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来大力推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1. 家庭中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对孩子的幸福感有显著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和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既可以直接影响孩子的幸福感,同时还可通过影响孩子的自尊等人格间接影响他们的幸福感。目前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家庭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父母教养方式领域。

Furnham考察了父母教养方式人格自尊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表明,父母权威型教养方式是孩子快乐最主要和最有力的预测因子之一。郑立新对小学高年级儿童的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儿童的生长环境特别是父母养育方式对其幸福感有明显的影响。父母的情感温暖养育方式对儿童幸福感呈正性影响,拒绝否认养育方式则呈负性影响;父母偏爱对儿童情感满意度的影响较大;母亲受教育程度、家庭结构等均会对儿童的幸福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具体的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儿童的积极情感,塞里格曼在《真正幸福论》中写了八种方法。这些方法应该在孩子出生后至七岁左右这一时期使用,以便探索和分析孩子天生的优秀品质。方法一:孩子出生后就和父母一起睡。方法二:与孩子玩同步游戏(Synchrony Games)。方法三:大人要关注自己对孩子所说的“行、可以和好”与“不行、不可以和不好”。方法四:一定要有选择性地表扬和批评孩子并给予孩子无限的爱和支持认同。方法五:每个孩子都需要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不可代替的特殊性和自己是被大人信任的。方法六:和孩子玩睡前游戏。方法七:做交易。方法八:做出新一年的决定。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去努力探索孩子的性格优势,培养和锻炼孩子的优秀品质,想办法使这些优势和品质得到发挥。

2. 学校中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传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象主要聚焦在少数问题学生身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关注问题学生的基础上,特别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并且还包括教师和家长,从而构建起新型教育结构内在双主体之间的平等关系。师生既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又是接受教育的对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倡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渗透、全员参与的途径,致力于构建以学校分管领导为统领,以专业心理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为骨干,以学科教师为生力军,以家长为后援的心理健康教育立体网络。在具体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更加强调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如心理情景剧、心理活动课和心理拓展训练等都被证明是学生喜闻乐见又富有成效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观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内在积极心理品质和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上,具体包括真诚、忠诚、坦诚、诚实、正直、仗义、率真、信用、自信心、自制力、情绪控制能力、情绪调节能力、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有效地管理自己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吸引力等积极心理品质和各种智力潜能和非智力潜能的开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包含发展、预防和补救,还致力于使人具有积极的理想追求、较好的社会功能、高效率的工作状态、建设性的人际关系、独立自主的人格和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等。

对学生来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尤其突出提高学习效能,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会学习,提高学习热情,改善学习能力。

泰勒·本一沙哈尔提出学习可以是快乐的,是获得幸福的方法,所有教育者——父母和老师都希望孩子得到幸福,但前提是他们自己必须先相信——幸福才是至高无上的、最重要的财富。一个热爱学习的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创造的快乐,而这快乐的成果也可以帮助他取得好成绩,助其获得未来的幸福。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韧性项目(Penn Resilience Program 或PRP)是专为小学生和初中生精心设计的小组型干预课程。PRP主要关注如何引导学生的认知行为,以及如何提高学生解决社会问题的技能。实践表明,PRP可以预防忧郁和焦虑症状并且效果是长期的,参加PRP后两年甚至更久后,学生仍然有抵抗忧郁与焦虑的韧性,并且在PRP课程中学习到生活、社交、解决问题、应对困难的技巧与技能。

Scales等人的研究发现,具有更多的有利因素除了能保护青少年免于消极的行为外,也增加了青少年形成积极的态度与行为的机会。那些具有最多有利因素的青少年更有可能在学校里取得成功,价值观更加多元,能够保持健康,并且不会过分自满。

三、结语

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幸福,幸福需要哪些条件,是每一个人都在追问并且试图回答的问题。当前社会快速发展,儿童生长和学习环境中充斥着太多不良的影响因素,对于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干预和预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从学生的长远发展与教育的终极目标考虑,把学生的幸福感与幸福生活当作努力方向,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这是时代赋予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新的历史使命。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金华,321004)

上一篇:贝尔纳·弗孔:《暑假》,和摄影相遇 下一篇:让孩子带“四件宝贝”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