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论文

时间:2022-09-19 02:05:20

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论文

一、生态经济的内涵

生态经济并不是以经济发展作为唯一的目标,也不是单纯地追求当前人类社会的福利最大化,而是强调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切实地保证代际的公平,切实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容纳性和可持续性,从而从根本上摒弃了以往单纯地向自然索取而破坏生态的错误观念和错误做法。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生态经济是实现社会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马克思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是马克思哲学矛盾观的具体体现。而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来看,生态经济为人类的生态实践活动提供了思路,告知人类在适应自然的同时,应该更积极地建设和利用自然。人类不能任意违反自然界生态平衡的自然规律,但人类可以在生态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全新的人工生态系统(亦即生态经济系统),调节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促使社会经济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实现持续稳定发展。

二、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的内涵

一般认为,马克思所使用的“物质变换”的概念有三种含义:一是指自然界中的物质变换,这是在化学变化意义上使用的概念,指的是生物与自然环境之间所进行的以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为基本内容的有机联系。二是指社会的物质变换,即商品交换意义上的物质变换,亦即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以人的经济行为为中心的经济学意义的物质变换。三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以劳动为中介的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1]。在以上三种含义中,“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最重要、最能体现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一种含义[2]。在人类物质生产实践中,劳动直接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具体体现如下:首先,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起点。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嵌入伟大的自然联系之中。自然界本身并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板、走锭精纺机等,这些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因此,只有以人的劳动和人的物质生产为中介,才能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否则就没有任何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的劳动是一切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劳动是人类社会的起点。马克思在这个意义上所说的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的劳动,不仅是人类学和哲学意义上的劳动,更主要的是经济学意义的劳动,劳动的过程不仅仅是自然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人的经济活动的过程。其次,劳动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根本内容。马克思认为,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人类通过发挥主观创造性有目的地改造自然,从自然中获取必需的生存资料,从而使自然打上人的烙印。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是人类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界,使他身上的自然力包括体力和脑力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界,使自然界的物质变换成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马克思说:“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3]在马克思看来,劳动过程“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因此,它不以人类生活的任何形式为转移,倒不如说,它是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的。因此,我们不必来叙述一个劳动者与其他劳动者的关系。一边是人及其劳动,另一边是自然及其物质,这就够了”[4]。由此可见,劳动过程就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根本内容。“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不再仅仅是遵循自然本身物质变换规律的个体生命物质代谢,而是人类通过劳动实现的人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最后,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既是人的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又是人的物质资料的消费过程,而这两个过程都是物质变换的过程。人的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是生产消费过程,人的物质资料的消费过程是生活消费过程。无论是生产消费过程还是生活消费过程,都会把消费后的剩余废物排放到外部自然界,并对外部自然界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对自然界和对人类最终是有益的抑或是有害的,是人类以生产活动来引起、调整以及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三、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本质上是生态经济关系

人类的生产和劳动实践活动,就是人类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经济实践活动,因而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通过人类的经济活动来完成的。这样,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生态关系就与人类经济活动交织在一起:一方面是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生态关系,另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必然要发生的社会经济关系。因此,在现实性上,人类的生产和劳动实践活动不仅要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同时也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换,即实现个别劳动之间相互交换其劳动,两者内在的统一性则表征着生态关系与经济关系的有机统一性。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只有通过人与人的经济关系才能实现,而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也只有通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才能实现。首先,从本质上来说,人类的劳动过程就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马克思指出,不管有用劳动或生产活动怎么不同,它们都是人体的机能,而每一种这样的机能不管内容和形式如何,实质上都是人的脑、神经、肌肉、感官等的耗费,这是一个生理学上的真理。马克思同时指出,单个人如果不在自己的头脑的支配下使自己的肌肉活动起来,就不能对自然发生作用。正如在自然机体中头和手组成一体一样,劳动过程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在一起了。这样,人类的劳动过程首先反映出的就是人类的生理学和生态学方面的特性。而根据生态学的理论可知,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其实就是人类的生命系统和人类外部的环境系统(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而这恰好就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的生态实质。其次,在社会的整个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体现为自然界中的物质代谢、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换以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的物质变换。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中的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进行物质变换的运动过程,同时也是人类不断地改变自然物质的形态,而且不断地将废弃物和排泄物返回自然界的过程,这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最基本的关系,也是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最基本的联系。“我们所说的生产排泄物,是指工业和农业的废料;消费排泄物则部分地指人的自然的新陈代谢所产生的排泄物,部分地指消费品消费以后残留下来的东西。消费排泄物对农业来说最为重要”[5]。物质变换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联系起来,形成生态经济的有机整体。由此可见,人类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其实就是物质变换的生态过程和经济过程相互交织与相互融合的过程,是生态经济的运动和发展的过程。这不仅是生态经济运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也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的客观规律。最后,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目的是实现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以及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马克思不仅全面揭示出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而且还科学地阐明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双向的物质变换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就曾精要地作出“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的著名断论。除此之外,马克思通过其关于生产与再生产的理论,不仅深刻地分析了社会经济再生产的实现条件,而且明确地提出关于在自然生态再生产的过程中的自然物质减少的补偿问题。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类的劳动生产必须将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占有和索取与人类对自然界的补偿、爱护和恢复良性循环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正确科学地处理与协调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只有将改变自然与全面建设自然和美化自然与创造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自然界的真正复活,从而实现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和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物质变换的断裂

基于自然生态系统自身拥有一定的净化能力和修复能力的作用和规律,社会产品一般都能随自然的作用而回归自然。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这并不意味着自然界能够完全吸纳人类社会的一切排泄物。在分析资本主义的大工业生产时,马克思旗帜鲜明地指出,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和生活消费向大自然排放过量的废弃物,这些废弃物严重地污染环境,也远远超越自然生态系统的净化能力和修复能力,从而造成物质变换的危机,导致新陈代谢的断裂。马克思有关物质变换断裂的论述集中体现了他的“物质变换”概念的生态经济的蕴意。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出:“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归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这样,它同时就破坏城市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农村工人的精神生活。”[6]另外,“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结合,只是由于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7]。在《资本主义地租的产生》一文中,马克思又提出:“大土地所有制使农业人口减少到不断下降的最低限度,而在他们的对面,则造成不断增长的拥挤在大城市中的工业人口。由此产生了各种条件,这些条件在社会的以及生活的自然规律决定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中造成了一个无法弥补的裂缝,于是就造成了地力的浪费,并且这种浪费通过商业而远及国外……大工业和按大工业方式经营的大农业一起发生作用。如果就它们原来的区别在于,前者更多地滥用和破坏劳动力,即人类的自然力,而后者更直接地滥用和破坏土地的自然力,那么,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二者会携手并进,因为农村的生产制度也使劳动者精力衰竭,而工业和商业则为农业提供各种手段,使土地日益贫瘠。”[8]对于马克思所述的“物质变换的断裂”,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理解:首先,“物质变换的断裂”实质是人与自然的异化。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物质的交换和能量的转化。在特定的社会形态里,社会中的某一部分人由于各种缘由占有一定的自然,使得人类一味地追求金钱财富,从而造成人与自然的异化。福斯特认为:“物质变换概念为马克思提供了一个表达自然异化(以及它与劳动异化的关系)概念的具体方式,自然异化概念在他早期著作的批判中居于核心地位”[9]。福斯特的观点认为,正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综合体违背自然的生命律,掠夺土壤中的营养成分,使之构成要素异化,致使自然和社会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产生裂缝,即资本主义生产破坏物质变换的纯粹自发形成的状况[10]。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出现的物质变换裂缝实质上是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异化及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异化导致的自然本身的异化,而自然本身的异化在人类社会中表现出来的就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不和谐以及当代的生态危机问题。从物质基础上来看,这种断裂就是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的人类与自然的异化,亦即自然界自身的异化以及作为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物质变换的中介即劳动的异化,从而从根本上揭露出资本主义社会所有异化的最本质的特征。其次,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造成了“物质变换的断裂”。马克思曾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11]。其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更突出的表现在于对资本的支配,并使资本成为社会存在的普遍的中介。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造成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断裂是自然生态遭到破坏的直接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外部自然的破坏。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下,资本的本性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由此造成资本积累对作为生产资料来源的自然资源的永无止境的渴求,从而使得资本主义大生产在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的同时,也将大量的废弃物排回自然界,大大超出自然界的自净能力和修复能力,使得人和自然之间正常的物质变换受到干扰和阻碍,变成断裂,最终导致土地贫瘠、矿藏枯竭、气候恶化等生态危机问题。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人自身的破坏。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下,资本家为追求利润,想方设法节省成本,甚至“同时变成了对工人在劳动时的生活条件系统的掠夺,也就是对空间、空气、阳光以及对保护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人身安全和健康的设备系统的掠夺,至于工人的福利设施就根本谈不上了”[12],工人的异化甚至已经达到威胁其自身的生命健康的地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把劳动产品和劳动本身分离开来,劳动意愿和劳动必要性分离开来,使作为劳动者的人甚至活得不如过去自给自足的时候。伴随着资本的原始积累,人与自然被强行分离,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生生断裂。马克思“物质变换的断裂”的理论分析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物质变换断裂的根本原因,也是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要实现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解”,就要彻底变革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即消灭资本本身,也就是只有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才能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五、生态经济是物质变换发展的新阶段

结合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和生态经济的内涵可以知道,生态经济模式能够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证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过程的正常实现,是物质变换发展的新阶段。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所表达的内涵是:实现人的生产和再生产首先需要从自然界中攫取所需,发挥主观能动性把自然变成“为我之物”,这是一个自然人化的过程;同时,自然规律会限制人的主观能动性,当人攫取自然又养护着自然时,自然以缺席者的身份鼓励人的行为,当人只知向自然索取而不知回馈的时候,自然以报复的方式为人的行为纠偏。只有在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中实现索与予的平衡,人与自然才能真正和谐统一。在自然经济社会里,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慑于自然的威力,不敢也没有能力胡作非为,只能顺应自然、靠自然的恩赐求得生存。在这个阶段,人还没能从自然界中解放出来,人的发展只能缓慢地进行,但是人消费自然之后的废弃物能够为自然环境所净化和吸收,人与自然进行着低水平的物质变换,处于天然的对立统一中。在商品经济社会里,生产力比较发达,出现社会化的大分工、世界性的交换体系和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等,为了获得丰裕的物质资料,人类对自然攫取的程度和速度都大大加快,但向自然界排放的废弃物却远远超越自然界的承受能力,人和自然之间的正常物质变换关系遭到破坏。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既有益于人类自身幸福又有益于自然界稳定美丽的过程。割裂物质变换的这一双向过程,片面强调某一方面,都不是真正的物质变换。当代生态危机的实质不在于人类向自然界提取所需之物,而在于不能使人类排放的废弃物还原于自然界。在这个意义上看来,马克思的物质变换理论所表达的内涵是非常深刻的,它既与农业劳动划清界限,也与工业劳动划清界限。根据马克思的物质变换理论,我们可以确认: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循环,二是人和人之间的物质循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循环,主要是指人类努力做到将排放给自然环境的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废弃物能够被自然环境吸收和利用,从而无害于自然环境。在工业劳动出现之前的自给自足的社会中,人类排放的废弃物基本上都能够被自然环境还原到自然的循环中去,不能被自然环境所还原的废弃物多是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的结果,它创造出自然界中许多原本没有的东西和对自然界有害的东西,致使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循环发生断裂。因此,当务之急是想方设法弥补资本主义生产造成的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出现的裂缝,从制度上和技术上确保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循环的实现,而生态经济化与经济生态化则恰好能很好地完成这个使命。人和人之间的物质循环是指那些目前尚不能为自然环境所吸收和利用的废弃物以及那些不可再生资源,努力做到使它们在人类社会内部各工业部门之间进行物质循环,使某一企业的废弃物能够成为另一企业的资源,建立起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当人类生产的有害物不再排放给自然环境,尤其是使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废弃物能够有益于自然环境时,即“合理地调节”、“共同地控制”、“最适合于人类本性地”进行物质变换,就达成生产的生态文明。而这正是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的本义所在。另外,马克思的物质变换理论不仅规范着人类的生产活动,还内在地蕴涵着在人和自然之间实现权利和义务公平交换的伦理要求,自然作为缺席的权利主体由人基于自身长远、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代为主张。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方式和人类社会永恒的自然必然性,其本质一方面决定着人类必然要向自然环境提取自己生存和生活所需的东西,消费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又规定着人类必须将排向自然环境的废弃物处理得能够被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所分解和还原,以利于其他生命的吸收和利用。因此,人类向自然环境提取和使用自然资源以养育自身的行为,就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享有的权利;而人类反馈自身能量以养育其他生命即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人类为自然世界必须承担的义务。因此,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不仅是人类必须履行的基本道义,更体现着人和自然之间权利义务交换的公平正义性,由此可见,生态经济是物质变换发展的新阶段,是生态与经济走向完美的统一。

作者:余锦龙单位:广东金融学院思政部

上一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论文 下一篇:人保局依法行政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