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第15期

时间:2022-09-19 12:00:14

旁听席上的铃声

法院 “不拘小节”的更大风险在于,一旦公众可以不在乎庭审纪律,他们也可能不在乎法庭的命令、裁定或判决

暑假回到四川一个二级城市,正好住在某区法院隔壁,便时常过去旁听案件。几天下来,发现一个饶有意思的细节:庭审中,手机铃声总是难以禁绝,个别案件甚至到了“此起彼伏”的程度。

大多铃声来自旁听席,个别时候,辩护律师、检察官、人民陪审员甚至法官也会当庭接听电话,只不过调成了震动,听不到铃声而已。法庭、法官、法律之威严,在这或激扬或优雅的铃声之中,似乎也摇摇欲坠。 其实在开庭之前,如果旁听人员较多,书记员都会特意宣布法庭纪律,要求将手机关闭或调成震动。庭审之中,受到铃声干扰,法官尤其是审判长也会口头喝止。可是就我观察,似乎少有人真正照办。最为恶劣的是,即使被法官高声呵斥,也被周边诸人众目鄙视,个别旁听人员依然脸无愧色,一再任由手机铃声扰乱法庭。

是因为他们身处偏远,“没有见过世面”吗?多半不是。这样一些人,看穿着,大多还算有模有样,甚至一身名牌,从腰间别着的车钥匙来看,一些人还是有车一族,在这个西部小城里面,至少已经可算中产。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样一些人到了法庭之上,即使面对法官的告诫和训斥,却依然如此不守规矩,如此不尊重法庭纪律?

也许首先是环境使然。初到这个川中小城,我就颇为惊诧,因为这活脱脱就一个“没有规矩的城市”。公务员下午三点就成建制溜号,其中不少人躲进了多如牛毛的麻将馆。中小学教师在教育部门三令五申之下,依然在各显神通地办班创收……在这个城市,似乎没有人太把规矩当回事。

当然,不管社会大环境怎么样,法院都应该是一个讲规矩的地方,因为按照学者们理想化地论述,法院是“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连这一道底线都突破了,这个社会可能就真正找不到规矩了。必须承认,就这个小城法院来说,纸面的规矩是不缺的,可是落到实处时却有不少折扣。究其原因,大概有两点很重要:

一是法院本身就没能“以身作则”。庭审之中,尽管审判长一再强调手机关机,可是连合议庭成员自己都在当庭接听电话。虽然只有低声交谈,没有爆炸性之铃声,可是既然有端坐高台的法官的示范作用,也怪不得台下的旁听人员要群起效尤。换句话说,法院要想老百姓尊重自己的规矩,至少先要自己守规矩。

二是法院过于软弱,不敢或者不愿在法庭纪律上较真。三大诉讼法明明赋予法官处罚扰乱法庭秩序行为的权力,书记员也会在开庭前正儿八经宣读,可是真正遇到旁听群众不守规矩时,法官除了投来不满的眼神,或者一而再再而三地呵斥,居然没有其他任何更进一步的行为。如果说拘留或罚款过于小题大做,那么当庭警告或者请出法庭至少是可取的做法,尤其是对那些屡教不改之人。也许正是因为这种软弱,才导致旁听人员不把法庭纪律放在心上

当然,必须承认,法院也有自己的苦衷。社会大环境如此,法院想要凭一己之力移风易俗,显然是力有不逮。甚至可以设想,如果法院对于法庭规则一概较真,动不动就将旁听群众拘留、罚款或者轰出法庭,说不定还被认为是衙门作风。

话虽如此,法院作为讲规矩、立规矩、执行规矩之地方,显然也不能借口大环境不好就随波逐流,进而无视法院自家之规矩。也许,法庭纪律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可是至少得从这些细微处做起,讲规矩才能成为法院的习惯,也才能日积月累地塑造法院的形象。

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法院从来都“不拘小节”,那么在大是大非问题上,难保也会一律坚持按规矩办事。更大的风险还在于,一旦公众可以不在乎庭审纪律,他们也可能不在乎法庭的命令、裁定或判决。毕竟,当一个人不能坚决地说“不”的时候,他所说的“是”的分量也会大打折扣。法院、法官和法律的公信力,也许就在这此起彼伏的手机铃声之中,悄无声息地流失了。

上一篇:奢侈性水消费,水资源难以承受之重 下一篇:念法学的孩子伤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