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高人文素质为基点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

时间:2022-09-19 10:16:02

以提高人文素质为基点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

在高职院校良好的就业表象之外,也掩藏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高职院校需要通过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是非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具备独立判断能力,具备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保持对社会的关心和对人的关爱,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就业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近十几年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不同,它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根据就业的需要来设置专业、开设课程和组织教学,学校的发展规划、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办学评估等都与就业状况紧密挂钩,在高校生源呈现下滑趋势的当今,就业率的高低与高职院校的生死存亡息息相关。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许多高职院校将学生就业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训练的力度。近几年来,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不太景气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却连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然而,透过良好的就业表象,人们也注意到高职学生的就业掩藏着的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例如,笔者在与一些前来招聘的企业领导交谈时,很多的企业领导都谈到,从学校出来的毕业生可以不把专业知识学好,但不能不把人做好。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没学精,这不是最大问题,因为只要你愿意、有能力,你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能够掌握到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企业不指望应届的毕业生能有很高的专业水平,一上来就能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但很多应届毕业生不仅专业知识没学好,做人也没学好,他们没有明确的理想和追求,缺乏社会责任感,公共道德修养不高,不关心集体,不遵守工作纪律,不知谦让与互相帮助,他们在工作中的表现让人看不到他们的培养潜力。来自企业的反馈,让作为高校工作者的笔者感到深深的惭愧。深思之后,笔者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缺失。

高职教育,顾名思义,是以向学生教授职业技能为主,但同样是教育,高职教育也不能少了育人为本的内涵。然而,当前的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对学生的系统的完整的人文教育,毕业生人文素质整体滑坡,主要表现在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缺乏自学能力,学习知识不求甚解;缺乏崇高的人生理想,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缺乏社会责任感,是非观念模糊;缺乏基本的行为准则,上课迟到、考试作弊、交往失当;人与人之间缺乏理解和信任,不善于与人沟通与交,不懂谦让;文化品位不高,文字功底语言能力差;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生活自理能力差等。

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对高职教育理念的理解存在偏差。高职教育普遍被认为是一种“技能教育”“谋生教育”,就连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师也认为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毕业后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只注重某种特定职业技能的培训,忽视了与职业技能相关的人文素质教育。实际上,职业能力包含了对职业者人文素质和人文知识应用能力的要求.尤其是职业道德更与人文素质存在着直接联系。并不只是学一门专业、掌握一门技能就能具备完好的职业能力。

2.高职院校急剧扩招带来的矛盾。自1999年高校扩招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在校学生规模急剧膨胀扩大,对高职院校的师资和设施造成很大的压力,高职院校对于学生思想品德和人生观的教育、学生管理工作,以及人文知识的图书资料的充备,学生开展文娱活动的场地、设施、传播校园信息的网络、报刊等建设投入有限。加之高职院校起步较晚,要形成经验丰富的人文素质教学教研团队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尚需时日。

3.高职院校的学习期限短。高职院校的学制为三年,而且中间又有许多实习实训实践的环节,所以学生在校的时间大多为两年,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很有限,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受社会上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较大,这些因素都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高职教育要健康发展就必须把职业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联系起来,要想做好就业工作,长久的提高高职院校的就业率,就需要通过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是非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具备独立判断能力,具备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保持对社会的关心和对人的关爱,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生的就业才有真正的意义,才能对社会进步发生作用。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1.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所文化氛围浓厚的学校,应当办学理念清晰,校园环境优美,行为文明,秩序井然,从校园的总体规划、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建设到校风,校训、师生行为规范等都应注重形成高雅的文化品位和浓郁的人文气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2.在职业技能教育中渗透人文价值。职业化的技术教育使得各学科之间越来越缺少共同语言,受教育者都局限于狭隘的专业领域,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缺乏个性和创造性,缺乏一定人文修养、但有一定技能的带有工具性的“工具人”。因此,在专业教育中加强人文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健全人格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发掘职业技术教育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优化学科结构,构建学科群,鼓励学生选修学科,拓展应用学科领域,促进学科融合、渗透,增设音乐、舞蹈、美术、文学鉴赏等人文课程,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良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学会做人、做事、与人交往。从而间接加强人文教育,实现职业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应定期开展征文、演讲、摄影、人文素质的讲座等文化活动,使学生有机会进行审美实践和艺术创作,在展示才华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要充分发挥学生会及学生社团的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能够自律、团结、互助、自我教育,培养多方面的能力,这对学生提高思想文化修养,陶冶高尚情操,增进身心健康,都有重要的意义。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访问,参观,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们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体验什么是真、善、美,感受人文科学的魅力,丰富发展个性,培养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周艳茹,王子科.对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调查[J].职教论坛,20l1,(1l).

[2]何敏.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中加强人文教育[J].当代职业教育,2010,(8).

[3]任慧彰.浅析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问题[J].电子商务,2010,(12).

[4]郦伟豪.中职院校加强人文教育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5]胡冰.加强民办高职就业指导中的人文素质培养[J].科学时代(上半月),2011,(5).

上一篇:我的“百度大学” 下一篇:浅析高职技能的学理基础及应用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