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控制问题探讨

时间:2022-09-19 09:48:40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控制问题探讨

一、引言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利用劳资合作、农产品生产合作等合作模式,将单一的个体农户组织在一起成为市场经济中平等的竞争主体,然后与市场经济接轨。目的就是为了将单一经营的个体农户和市场连接起来,组建成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生产及经营的必然产物,它对发展我国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帮助。全球各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几乎都是在这种合作模式下实现的,我国农村的发展自然也离不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利用这种独特的合作模式,可以提升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进而获得更高的利益。但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不断完善,以及农业生产逐渐发展成集约化经营的过程中,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潜在的风险因素越来越多,排除这些风险因素就成为农民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农民快速的适应市场经济,并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可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将会提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速度,提高农民的平均收入。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前提就是建设内部控制制度,但在目前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却很不完善,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内部环境较差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基本前提,主导着全体组织人员的内部控制理念。内部环境的主要内容有组织机构、发展策略、人力资源等。由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在相对落后的农村经济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因此在经济条件和运行环境上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使得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受到较大的限制。从组织机构方面分析,诸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都设立了组织机构,但是由于职权分工不明确或不合理等因素,造成内部控制无法顺利实施。从发展策略方面分析,刚成立不久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管理的各项制度都相对不完善,组织管理者更关注于近期的发展利益,而忽视了应该进行长期发展策略规划。从人力资源方面分析,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财务人员一般都未经过专业的培训,对会计专业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造成在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科目混乱,数据准确度无法得到保障。

(二)管理者观念落后 从古至今,因为受到计划经济和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导致我国一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管理人员对财务工作仍然不够看重,会计基础不够完善,国家统一要求规范的会计制度实施力度不够,合作组织管理者行政干预财务工作,导致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控制监督形如虚设。另外,由于大多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对内部控制的理解不够准确和全面,知识面太窄造成思想和决策过于传统。还有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执行不够重视,就算建立了部分相关的制度,但这些制度基本都是为财务部门而设定的,范围面较窄,甚至有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还脱离了主业务,造成实施上的难度。

(三)内部控制执行力差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在于执行上,有些组织尽管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但由于外部监管力度不够等诸多因素,造成内部控制执行力度非常薄弱,甚至有些组织管理者还视若无睹,最终导致组织发生财务数据造假的现象。比如,有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各部门均设有银行账户或是私设小金库,造成组织资金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在管理上也出现难以掌握的局面;一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甚至出现管理者公款私用或卷款逃跑的现象。在内部控制执行缺乏监督的情况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腐败行为也随之产生,进而造成资金的大量流失以及组织内部的混乱。

(四)内部审计职能软化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执行的前提条件。当前,大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控制的会计监管和经济监管大多缺少行之有效的制度,财务管理非常不到位。不仅在预算管理上缺少相关制度的约束力,在收支管理方面也非常不严谨,不合理的开支、超预算、、财务数据乱编等现象普遍存在。而在审计部门的组建上,大多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都只有审计部,且审计部的管理者几乎都是直接由董事会、监事会或者财务部经理等人员来担任,由于这些人对审计管理并不十分精通,因而就造成了内部审计职能软化。在此情况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控制也就难以有效执行下去。

(五)组织规模太小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大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规模都偏小,10人以下的组织占比较大,其经济实力和服务水平都较弱,甚至有些组织只是建立生产上的合作关系,很难能做到“产供销、农工贸、产学研”一体化的效果,更无法严格依据国家产品质量的标准进行生产。

(六)缺乏风险识别体系 风险评估指的是及时分析并评估组织运营业务和决策目标实现的风险因素,以确保将风险系数降到最低。农业生产属于弱质性活动,其外部风险主要表现为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风险,内部风险则包括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财务风险等。但面对这些不确定因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却并未建立风险识别体系,即便个别组织建立了风险识别体系,但在不完善的情况下也很难能有效地控制风险。因此造成当风险事件发生时,组织无法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

(七)信息交流不畅 有效的信息交流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控制执行的重要措施,它对提升组织内部控制的效率和作用有较大的帮助,同时也是保证内部控制有效执行的关键。但由于当前大多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础设备都不够健全,信息化水平较低,导致信息交流不顺畅,在信息未能及时传递的情况下,组织的发展必然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另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人员之间的交流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未能建立良好的交流平台,导致信息无法及时反馈。

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控制原则

为了让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控制更为完善,在进行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时应该严格遵循几点原则,即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控制制度应该全面贯穿于整个组织经营业务的各个环节,必须是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所有业务进行全面控制和监管的过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必须全面考虑组织自身的环境、规模大小等综合性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行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的分析,进而形成“三位一体”的内部控制结构,结构图见图1。

(二)重要性原则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应该包含对重要活动和高风险业务的严格管控,预防组织出现重大的决策错误。

(三)制衡性原则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应该根据组织内部管理的基本要求执行,设立相应的监管机构或岗位,同时要分配好权限和职责,之后再编制行之有效的制衡制度进行监督,以确保所有成员的利益都能够得到保护。

(四)适应性原则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应该要严格遵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同时还应分析农业发展的趋势,根据趋势相应做出调整,再集合组织内部环境的变化进行最终的完善。

(五)成本效益原则 组织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应该考虑到执行成本和预期效益问题,尽量做到用最低的成本实现最有效的控制。但正常情况下,控制的项目越多,控制管理的难度就越大,成本也就越高,因此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还应该注意一点,即效益永远要大于成本,做到既不会因为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而影响组织的发展,也不会一味追求制度的完善而无端的增加成本,结构图见图2。

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控制完善对策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应该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面对组织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应积极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的调整,具体包括:

(一)完善组织内部环境 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环境,主要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即组织机构、发展策略、人力资源。具体方法包括:一是建立合理的组织管理机构,对组织内部各个成员的职责和权利都进行明确的分配;二是制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目标和决策计划,此举要求组织负责人不仅要从眼前的利益考虑,还要从组织长远的发展利益出发,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以保证组织发展策略能够顺利执行;三是对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尤其是财务团队的建设,应该严格坚持持证上岗的原则,以确保财务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同时要不定时对财会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以及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强调以诚信为原则的职业道德准则。

(二)提升管理者管理能力 组织负责人在建成一个可行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管理氛围中起着决定性地位,直接关系到组织的决策和内部控制的效率与结果。内部控制的顺利实施,由组织负责人的控制意识和行为来决定,因此说,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的内部控制意识和行为是关键。组织负责人内部控制的随意性经常会羁绊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严重的话还会阻碍整个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因此,组织负责人有正确的管理态度和高水平的管理思想,将对控制环境有无可厚非的优化效果。

(三)加大权限审核管理力度 权限委托是指合作经济组织在对经济业务进行管理时,一定要进行权限委托,以便管理者进行全局把控。权限委托按其方式可分为一般委托和特殊委托。无论采用哪种权限委托方式,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一定要建立权限委托制度,各级负责人一定要在权限范围内使用各自的权利,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权限委托范围内执行各种经济业务,绝对要杜绝的现象发生。

(四)加强内部审计作用 审查部的组建必须在其他部门之上,只有这样才能够凸显出该部门的自主性和代表性,这种组织形式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审计工作具有较大的帮助。同时,其工作范围应该由防错纠错模式转变为管理服务型模式。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营运的大环境下,建立全程监控系统,在财务部门一般性核算的基础上,对各部门、各职位进行平时性和定期性的审查,通过内部审核、离任审计、贯彻执行举报纪检、专项审查等方法,寻找出一种更能满足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控制发展的方法。除此之外,内部审计人员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不仅要知晓会计、审计相应知识,而且还应掌握基本企业管理、公共关系以及工程技术专业知识,进而组建更为完善的内部审计结构,见图3。

(五)扩展组织规模范围 为了让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更加壮大且快速发展,扩展组织规模范围是重要的环节之一。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其一,政府要明确分析各个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目标,用产业政策引导、激励农村组建各种不同模式的合作经济组织;其二,通过弹性化方法处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碰到的各种资金问题,特别是金融机构,在能力范围内可以扩宽对农业、农村的服务区域;其三,财政部门、工商部门、税务部门、交通部门等组织机构,必须从农业的实际情况考虑,拟定有助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控制发展的有效方案,推出各种相应的支持政策,强化执行力度,以帮助农民有效地解决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创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立与实施等方面的问题,进而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成农业产业化运营的“领头羊”。

(六)加强风险识别控制 面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着的风险,可以通过强化风险识别控制来进行有效的防控。具体措施为:其一,不断提升组织负责人的管理能力和个人素养,加强他们对风险识别的控制意识,通过分析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控制优劣势来明确组织面临的风险;其二,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可以按照风险评估准确、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实施风险管理四个步骤进行风险控制,以提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控制的效益,具体步骤见图4。需要提醒的是,当组织内部环境或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所面临的风险也会随之改变,因此应该加强对环境变化的分析与管理。

(六)发展农村信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出现了空前的飞跃,各行各业的部分竞争也逐渐转移到信息技术层面上。在此大环境下,信息技术比较发达的组织机构,在同行业的竞争市场中必然也会占据比较有利的地位,相反的,如果信息技术无法满足现实的工作需求,组织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也会大大受损,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而言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面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信息交流不畅的问题,应该及时采用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即通过发展农村信息技术得以改善。具体措施包括:其一,在信息基础设备建设中,应不断升级财务信息软件,引进并运用现代先进的物流技术,以降低信息分享过程中的风险,提升信息的使用率;其二,在信息收集方法中,应该通过正确的渠道快速获取相关信息,并对所采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核实、汇总等处理,然后再分享给组织其他人员,以加强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其三,在信息交流渠道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可以根据自身的内部环境特征和内部控制实施需求,量身打造,建立一个整合性的信息交流平台,以为组织内部人员搭建一个良好的沟通桥梁。

五、结论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控制尚不完善,在执行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短时间内很难找到一个能够有效且全面解决组织内部控制问题的对策。而随着社会环境和内部控制环境的不断变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应该随之发生改变,因此,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也必须是持续性的。在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时,要从组织的实际运营情况考虑,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为组织制定一个专属的、能够确保内部控制有效执行的制度规范,具体措施包括完善组织内部环境、提升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加大权限审核管理力度、加强内部审计作用以及扩展组织规模范围等方面。当然,要让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控制得到有效的实施,除了组织内部控制制度的调整外,还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资助。只有在政府和组织自身都进行正确、有效的革新后,才能让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控制发挥最大的实施价值,让农村获得更高的利益,最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文丽、幸丽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控制环境的现状及其改善》,《农业经济》2010年第5期。

[2]陈秀兰、夏叶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财务与金融》2012年第5期。

[3]袁逸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策略研究》,《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3年第35期。

[4]胡良荣、侯溢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年第12期。

[5]李新源:《关于促进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几点思考》,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年第10期。

[6]王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科技与企业》2013年第16期。

[7]曹莹:《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思考》,《现代商贸工业》2013年第7期。

[8]杨皓翔:《关于推进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思考》,《河北学刊》2013年第6期。

上一篇: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福利效应 下一篇: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指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