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任务教学法在印地语会话课堂上的应用

时间:2022-09-19 09:28:36

浅谈任务教学法在印地语会话课堂上的应用

【内容摘要】当前印地语教学多以传统教学法为主,学生自主空间狭小,在课堂上发言机会少。因此笔者主张在印地语会话课堂上引入任务教学法,把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改为以学生为主,教师只负责设计各项任务,引导和组织学生学习,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他们在课堂上提供大量锻炼语言技能的机会,以提高学习兴趣和动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任务教学法印地语会话外语教学

一、 引言

中国印地语教学属于非通用语种教学,也就是所谓的小语种教学,同英语等较大语种的教学相比,无论是在师资力量、教材建设还是教学经验、学生规模等方面都是相对薄弱的。因此,结合自身情况有效的借鉴某些大语种的教学方法与经验,对印地语学科发展是有所裨益的。当前印地语教学的现状多停留在以教师主导的语法翻译法为主的传统时代,经常是教师滔滔不绝,学生一片沉默,无法在课堂上得到足够的锻炼机会,因此笔者在实际的教学摸索中,尝试把英语教学法中的任务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应用于印地语会话课的教学课堂,以弥补传统教学法的缺陷。

二、 传统教学法与任务教学法的比较与选择

印地语会话课的功能类似于英语教学中的的口语课,旨在培养学生流畅自如的运用印地语表达与交际的能力。传统的印地语会话课大多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演式教学,也成为三段式教学,其步骤是:首先由教师讲解会话课文中的词汇、难点及课文,也就是进行必要的语言输入;然后让学生针对陌生词汇、重点句型等做一些练习;最后由学生在课堂分组进行对话练习或在课下完成背诵课文的作业,由教师在下次课前进行抽查,作为语言输出的主要方式。

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适合我国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与学生多年来在中学养成的被动接受的语言学习习惯,课堂教学条理清晰,系统性强,便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清晰的语言模式按部就班的接收新的知识点和掌握新的语言技能。同时,此教学法也有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教师控制力过强,导致学生自由空间狭小,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久而久之形成怠惰习惯,课堂气氛也不够活跃,使学生的求知欲与创新能力受挫,产生不满足感或焦虑、压抑等消极情绪,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师在演示和讲解阶段所传授的知识点和语言技能并不一定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所谓的针对性练习也缺乏实际的交际场景,难以做到学以致用。最后,学生很容易只倾向于运用教师已选定的语言知识,拘泥于单项语言技能的训练,一味注重枯燥的语法与形式,而忽略了语言内容的充实和思想的交流,降低了学习兴趣。

面对传统三段式教学法的弊端,英语专业的教师与专家们提出了任务教学法,是值得印地语专业的教师所借鉴的。任务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澳大利亚、美国和英国,其主要特征是:以任务为主要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接收任务、执行任务、检查任务的过程中学得和习得目的语;强调以完成任务为表层目的、以学得和习得目的语为深层目的的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这种以学生为主导的任务教学法的主要优势是为学生构建了一种轻松自如的语言环境,使学生灵活自由的表达思想,不必时时担心犯错,活跃课堂气氛,易使学生感受到课堂的温暖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既心情愉快又学有所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创新能力,大大提高学习兴趣。当然,任何教学法都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任务教学法也有不及传统教学法的地方,比如随意性强而系统性差,教师若在课堂组织中没掌握好适度原则还容易导致课堂秩序混乱,学生过度兴奋,热闹过后,收获甚少。

最好是根据具体语言、课型及特定学生的实际情况,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印地语而言,虽然它词源众多词汇量大,语法结构复杂,但日常用语中所牵涉的语言知识是很有限的。而印地语会话课的主要任务便是日常用语的表达与交流,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所以并不需要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教师讲解及分析语法上,关键是要让学生大胆的开口,多交流,多应用。实际上,印地语会话课是基础印地语课程的一个补充和扩展,大部分需要教师讲解的词汇、语法等语言输入教学任务已在基础印地语课上完成,会话课的任务则更倾向于语言输出,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机会来内化所学到的语言知识。因此,以任务教学法为主,传统教学法为辅的方式更适合于印地语会话课堂。

三、 任务教学法的具体教学实践及反思

在印地语会话课堂中进行任务教学法的尝试中,笔者曾具体使用了分角色朗读与评价、自由提问与解答、分组讨论与抢答、戏剧表演等方法,具体的实践过程如下:

1. 分角色朗读与评价。在学生已对会话课文进行初步预习的基础上,请2-3名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的分角色朗读,同时要求其他学生监听其表现并给与评价。此任务要求朗读者要语言流利,语音语调准确,进入角色,感情充沛;要求听读者全神贯注,找出朗读者的优势与不足并给予评价。这一任务旨在检查学生的预习状况,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为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做好铺垫。在实践中,发现多数朗读者能够达到任务目标,精力集中,能及时发现自己在朗读中的不足之处且印象深刻,并在今后的学习中予以改正。而作为听读者,虽然大部分同学都能认真的做出评价,但也存在不被点到发言的侥幸心理,容易出现注意力涣散的状况。所以这一环节持续时间不宜过长。

2. 自由提问与解答。经过分角色朗读,学生对课文内容已有了大体了解,也会发现一些疑难问题。在此任务中,让学生自由提问,自主解答,自由补充或提出相反的意见,力求形成热烈的讨论氛围。教师主要负责引导、启发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并对提问和解答的同学多加鼓励,而不是急于给出正确答案。此任务旨在解决词汇、语法、句型等语言本体问题,使学生温故而知新,在独立思考与讨论的过程中获得新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在传统教学法中,这一目标通常是由教师讲授来实现的。由于不了解学生的弱点,容易把时间浪费在学生已掌握得知识点上,对学生不熟悉的知识点又一掠问过,不能使之留下深刻印象。此任务设计较好地克服了这一弊端,使教学的针对性大大提高。然而,这要依赖于学生良好的预习效果与独立思考能力。有的学生多年来已习惯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懒得动脑筋,不会发现问题,宁愿教师“满堂灌”。面对这种情况,要对学生慢慢引导,多启发多鼓励,不可灰心失望和拔苗助长。

3.分组讨论与抢答。在解决了语言本体问题之后,要把关注点转移到语言内容上来。许国璋先生提到的那种“谈完天气之后再没有话了”的女孩就是缺乏语言内容训练的结果。为了防止“流利傻瓜”现象的出现,即会说但无话可说,笔者设计了分组讨论与抢答这一任务。首先,由教师提出若干富于启发性的讨论问题(可以和课文内容相关,也可以无关,只要是贴近生活学生感兴趣即可),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最后进行分组抢答并计分评出优胜组。此任务旨在锻炼学生自主表达的能力,把课本知识活学活用,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难度适中,具有开放性,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自由发挥的余地。在实践中发现学生讨论和抢答的热情大多十分高涨,但有时由于学识所限会出现肚里有墨倒不出来的情况,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要怕错,个别词汇先用英语或汉语代替也无妨,久而久之,口头表达能力必然有所提高。

4.戏剧表演,要求学生以本课课文为蓝本,用一周的时间自创剧本自由组合进行戏剧表演。此任务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模拟真实的交际场景,使语言知识实现消化、吸收、沉淀、转化的内化过程,最后达到对印地语智能化、自动化的控制运用状态。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戏剧表演时课堂上气氛最为活跃的环节。许多学生表现出非凡的创造力与表演天赋,自编自导,甚至模仿美剧创作出若干季的剧情,效果良好。当然,在此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出现一些语法错误,但本着流利第一、准确第二的原则,教师一般不予以打断,可在表演结束时再集中纠正。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戏剧编排与表演耗时耗力,要适度安排任务的频率,以免产生倦怠和逆反情绪;二是防止学生过于活跃,使课堂娱乐化。

四、 结语

针对当前以传统教学法为主的印地语教学中学生较为被动的现状,笔者主张把任务教学法引入会话课堂。所谓“教有法,教无定法”,任何一种教学法都有它的长处与缺陷。任务教学法在使用时也不可完全抛弃传统教学法,要根据学生和课堂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有人把教师比作演员,而会话课堂上的教师却应该是一位导演,学生才是演员。通过巧妙的设计场景、任务安排,以充分发掘学生的各种潜能,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语言点,并熟练地加以运用。

参考文献

1. 肖礼全,2006《英语教学方法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 陆培敏 金利民,2007《北外英语专业课堂教学理念与实践》,安徽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

姓名:田克萍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85年9月

工作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邮编:510420)

职称:助教

研究方向:印度语言文学。

广州市白云大道北2好教工楼96号502室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下一篇:谈小学科学课堂中提问的设计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