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中小学生减负

时间:2022-10-13 02:17:14

也谈中小学生减负

摘要:事实已经证明,现在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心理负担过重,压力过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应该切实引起高度重视,全社会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措施,减轻中小学生负担。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应该切实引起高度的重视。

学生负担过重,不仅仅指的是课业负担,也包括心理负担以及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仅就学生课业负担,有调查表明,现在学生课业负担繁重,休息严重不足。孩子平均每天用于写作业的时间1小时以内的占18.6%,1小时至2小时的占44.1%,2小时至3小时的占28.3%,3个小时以上的占9.0%。调查还显示,中小学生课内作业和课外补习过多,挤占了学生大量的睡眠和文体活动时间。调查结果表明:5点半以前起床的学生占19.3%,5点半至6点起床的占28.3%;洗漱睡觉时间多集中在22-23点,占31.0%,有16.3%的学生要23点以后睡觉。中小学生睡眠时间普遍不足,调查中,20.0%的学生睡眠时间在6小时以内,能够达到8小时睡眠的学生只有19.3%。有3.4%的家长认为孩子睡眠严重不足,17.2%的家长认为孩子睡眠不足,只有22.8%的家长认为孩子睡眠充足。同时,中小学生盲目补课现象严重,有54.5%的家庭选择让子女参加文化课补习。每周参加文化课补习的时间为2小时的孩子有27.8%,2-5小时的有46.8%,5-8小时的有21.5%,8小时以上的有3.9%。另外,学生还要承受来自学校和家长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学校的评级和评优主要看升学率,从而导致学校过度片面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通过加大作业量,加大测试频率来提高学习成绩。家长评价孩子的主要标准也是学习成绩。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减轻中小学生负担。

减轻中小学生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家庭和家长、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在减轻中小学生负担中做了大量工作,但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笔者认为,除了切实执行已经出台的好的政策外,还应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校的办学行为,切实履行政府的职责。现在中小学校校长办学“自”过大,在减轻学生负担问题上,“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比较普遍,一个校长就可以决定学生是否可以上晚自习、是否可以“月考”、是否可以“排榜”等等,结果造成学校之间互相攀比,这是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另外,应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教育质量标准和教育评价标准,以及常态化的督导监测制度,把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作为考核学校和校长的主要指标。建立学生负担监测、公告制度,规范社会办学机构和教辅市场,也是实现中小学生减负的有效措施。

学校和教师: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学校的校长负有重要的责任。校长要端正办学思想,规范自己的办学行为,提高办学水平,在如何办出有特色高水平的学校上多下功夫。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特别是不要把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多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活动、科技活动、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及校外生活,让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把本应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在学生负担过重的同时,教师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教师和学生一样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广大教师是学生减负的受益者同时也应该是学生减负的责任者。笔者认为,实现学生减负,切实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关键,现在盛行的“填鸭式教学”和“题海战术”,与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有直接的关系。作为教师,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研究、不断探索适应学生身心特征和课程要求的有效教学模式,改进教法和学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家庭和家长:在现行社会背景和教育体制下,子女的成长、教育及就业是家庭和家长最关心的问题,这其中教育又是子女成长和就业的关键。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把很多精力都放在子女的应试升学上,为了应试升学,不惜拿孩子的健康成长换取所谓的“成绩”,迫使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特长班,学习负担愈加繁重。现在“减负”的重大阻力不仅来自学校,而且来自家长。目前家长普遍存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孩子从出生起就开始承载着家长所有的希望,甚至有的家长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使孩子不仅承受着繁重的课业负担,还要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实现学生减负,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

社会:学生负担过重的深层原因,还是来自社会。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全国人民都深刻地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认识到“学习改变命运”、“知识放飞梦想”。我们还认识到,国力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没有人再怀疑教育对人生的决定作用。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文化的高低、学历的长短、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一个人的饭碗、房子、地位、价值乃至生存。竞争就像一只“无形的大手”在操纵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我们的评价制度、考试制度等都和这种社会大背景息息相关。另外,我们的教育资源还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的教育需求。而且,有限的教育资源还分布得相当不均衡,在这种情况下,谁都想让自己的子女去好的学校,去接受好的教育,将来有好的工作。而且,当前,作为家庭和个人来讲,这种争取只能通过“好好学习”、“好好考试”来实现。因此学生和家长甘愿承受巨大的压力,学校和教师甘愿违背教育规律,去参与所谓的“竞争”。减轻中小学生负担的根本在社会,只有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消灭社会分配不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改革评价制度和考试制度,削弱社会竞争,才能让所有的社会成员的负担减轻。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应有点文化内涵 下一篇:“开放式”体育与健康课模式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