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10-14 06:42:12

浅谈农村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 创新能力是学生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能力的培养宜早不宜迟,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者需要思考和实践的课题。本文根据笔者多年在农村的教学经历,对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看法,以飨读者。

[关键词] 创新 想象力 自信 启发

国家倡导素质教育,而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农村小学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阵地。如何结合农村实际情况,抓好农村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农村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下面笔者总结自己多年来一线教学管理的实践,谈谈农村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 教师应树立创新教学观念,因材施教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教育学生一般都看重学生分数,只要考试成绩好,

学生就是优秀的。这种错误思想在一些老师的观念中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师在自己的学生时代都是在接受应试教育的指导中成长的,习惯了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所以教师自然而然也会在教学中使用唯分数论的教学模式。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抛弃当初的错误思想,抛弃分数就是一切的理念,树立创新的教学观念,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小学教师应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纲要的解读,全面学习体会应用创新的方法。政府和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帮助教师树立新理念和新思维,让教师明确“动手实践、自立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和“教学的目标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动自发地热爱学习。

二、 重视课堂教学,营造创新氛围。

课堂是教学的重要场所。如何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好,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每一个教师必须思考和实践的课题。笔者认为在课堂上可以从以下3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课堂环境宜轻松不宜严肃紧张。长期以来,教师对学生都有严格的要求,喜欢听话乖巧的学生;学生对老师充满敬畏,惧怕的心理。这样的课堂气氛往往是不活跃呆滞的,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和平等、民主的关系。这将不利于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比较科学的做法是营造宽松、平等和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引导学生学,让学生自由地学、思、辩。也只有在和谐、宽松的人文环境下,学生才能擦出智慧的火花,敢想敢问敢干,其创造的潜力才有可能被激发。课堂作为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如果课堂环境优越,学生学习氛围舒适,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培养学生的求异、独立思辨的思维

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多问个为什么,提倡一题多解,淡化标准答案的作用。在课堂上还可以多组织辩论赛,大讨论等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超越教材上的条条框框,突破传统评价的束缚,用全方位的视角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在讨论中撞出智慧的火花,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对于学生的回答,提问,即使存在错误和误区,老师也不应该直截了当、开门见山的指出错误,而应以点拨为主,采取激励、暗示和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考,辩证思考,把改正的机会留给学生,最好能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从错误中学习。例如,当数学老师讲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是否有“最小公因数”和“最大公倍数”的存在。

3.放手让学生做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学习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如此循环往返。一方面,通过实验,学生能够对理论知识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另一方面,学到了理论知识可以用来指导实践,为实践提供科学的方法,提高生产效率。在实验中,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给他们信念和力量,消除学生“发明创造高不可攀”的畏惧心理,树立“别人行我也一定行”的坚定信念。例如讲到“工程问题”,可以联系生活中的一件小项目,让学生自己当总指挥,让学生来设计工程进度安排,这样,学生就会兴趣盎然,思维活跃,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方法,很快解决了工程设为“1”和工作效率的问题。

三、利用农村的环境,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农村生活相对艰辛,小学生往往要干一些农田活。这不仅不会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反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农村小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较强。再着,农村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奇观,这是城市里没有的条件。比如,农村有广阔的农田,有成片的树林,有各种农作物,还有土特产,所有这些都非常有利于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教师应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多引导学生深入到大自然,观察自然现象,体验生活。学校可以在校内选择好一片空地,或者在山边开荒拓土,栽种蔬菜、鲜花等,让学生自己浇水、除草,耕耘,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边做边学,请教老师,还真可以增长不少知识。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学以致用,善于思考学习。

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农村小学生相比城市小学生,不会迷上“网游”、“游戏机迷”、“卡拉OK”等一些城市病。他们的生活活动更多地体现一种“野性”和“个性”。如下河游泳、上山打鸟、水沟里找螃蟹等等。这些活动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是有帮助的,教师应该予以正确引导而不宜横加阻止。正如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平时的生活实践,点点滴滴,只要用心观察用心体会,也能够对人生,对成长有所启发,有所裨益。

总之,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学校、社会、教师和学生等人的共同努力,采用多渠道多方法来发展。这个过程尽管不是那么容易,但是只要去做了,将会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功德无量。

参考文献

[1]肖钰士.中小学教师创新素质的缺失及对策[J]. 韶关学院学报,2003.16(7):129

[2]周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数学教研,2011.36:136

[3]付德兰.新课程理念下农村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初探[J].教育论坛 2009.21:33

上一篇:“开放式”体育与健康课模式之我见 下一篇: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创新国有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