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审计实施方案

时间:2022-09-19 09:14:02

浅谈审计实施方案

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质量的基础和灵魂,是指导审计人员现场工作的依据。根据《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的相关规定,一个标准的审计实施方案应符合下列条件:审计目标具有可行性;重要性水平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具有合理性;审计范围、内容和重点具有适当性;审计步骤和方法具有可操作性;时间安排具有合理性;审计分工具有恰当性。编制一个目标明确、内容翔实、重点突出、科学合理的审计实施方案对有效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审计项目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

然而每次检查审计档案或者翻阅审计档案,不难看出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和标准大相径庭。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部分基层审计人员缺乏专业理论的修养,对审计目标、审计重要性水平、审计风险评估认识不足,无从下手。

2.审计人员审前调查不足,缺乏对审计对象的深入调查,无法完成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

3.审计人员因循守旧,按部就班,逐渐形成经验主义、拿来主义,养成惰性。自以为经验丰富,拿以前方案照抄,甚至根本就不编制审计实施方案。

全面的审前调查是编制审计实施方案的基础工作,是审计实施方案具备针对性和指导性的前提条件,是确定审计工作重点的重要保证。提高审计实施方案质量必须对方案中涉及的相关审计理论和概念进行必须理解和强化,如此才能提高审计实施方案的规范性。以下是以某区财务收支审计为例进行举例说明。

编制依据:是指对审计对象进行审计的缘由。一般规范表述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局年度审计计划安排或者区政府交办审计事项要求,结合审前调查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可按照审前的调查情况填写。一般填写被审计单位的部门设置、领导职数、人员编制、财政拨款情况、支出项目。

审计目标:审计的定义是“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提供合理保证”因此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目标可表述为“摸清家底,查清被审计单位各项资金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重要性水平的确定以及审计风险评估:审计重要性是一个审计中非常重要的概念。重要性的判断应当根据具体环境作出,并受错报的支出金额或性质影响。有的单位支出较大,重要性水平也就较高;有的单位支出较小,重要性水平也就较低。审计人员应当确定一个合理的重要性水平,以发现在金额上重大错报。审计人员在确定计划的重要性水平时,需要考虑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审计的目标、财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财务报表项目的金额波动幅度。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性水平一般可确定为支出金额的5%,即在单笔支出金额中大于总支出的5%时需重点关注。现在审计风险多为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式。审计风险=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一般可确定固有风险设为50%,根据内部控制情况,确定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如果控制风险设为50%,则检查风险=5%÷(50%×50%)=20%,即要求的保证程度为80%。

审计方法:审计方法看似简单但要用专业的术语表达也未必简单。一般使用的审计方法可表述为“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析程序”。

至于审计实施方案中的其他填写项目如“审计范围、重要事项、审计步骤”则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在此不一一赘述。

审计实施方案对审计过程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审计机关必须加强认识,科学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才能提高审计质量,不做“无用功”发挥好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作者单位:九江市浔阳区审计局)

上一篇:乌蒙歌者“火之子” 下一篇: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实践“活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