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性别比例失衡问题研究

时间:2022-09-19 07:26:42

当前我国性别比例失衡问题研究

摘 要:我国目前面临着严重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衡问题。性别比例失衡可以引发诸多的社会问题。当前我国的人口现在呈现出区域性、普遍性的特点。中国的传统文化及现代科技的发展直接或间接的促使了性别比例的失调。针对我国性别比例失调的现状及成因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人口;性别比例

一、 当前我国人口性别比失衡的现状

生男生女是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但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开始偏离正常值,90年代以来,持续升高,严重失衡。多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由于重男轻女的性别选择的存在,目前我国人口性别比例失调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并显示出一下特征。

1、区域差异明显。我国经济发达的东、中部地区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这些地区也是我国人口稠密区,计划生育工作抓得较紧;我国西北地区及西南地区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出生人口性别比虽超出了正常范围,得超出和范围较小

2、出生人口性别比从沿海向内陆逐步扩散。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有关学者将344个地市出生的性别比按东、中、西进行比较得出,西部、中部、东部渐次升高。

3、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城乡差异显著。具体表现为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地区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根据有关资料,1990年,城市、镇和乡村出生人口性别比分别为108.9、112.1和111.7;到2005年,城市、镇和乡村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5.2、119.9和122.9.均有所上升。

4、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具有普遍性。依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将每个地市级行政区域作为一个单元,对全国344个地(市)人口性别比数据分析,发现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具有普遍性。其中有108个地(市)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在120个以上.

二、造成我国性别比原因及影响

1.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农耕社会里,中国逐步形成了“重男轻女”、“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等传统的生育文化。这种传统文化影响深远,至今在很多地方还根深蒂固,是偏好生育男孩的社会文化根源。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所宣扬的孝文化中明确指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其中能否生育出男孩是关系到家族的命脉的大事。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妇女地位虽有很大提高,但在许多方面还存在性别歧视。如在教育方面女性受教育的机会明显少于男性。某市2005年男性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3年,女性为7.2年,农村男性为7.4年,女性为6.2年。在经济方面,女性就业难于男性,大批下岗职工首先是女工;职业、职位分工女性大都处于低层次的不利地位;同等劳动女性收入明显低于男性。总之,女性的生存权、教育权和发展权远低于男性。这些在经济、社会政策的不平等现象,无不向人们传递着“男权至上”和妇女地位低下的信息,从而强化了人们对男孩的偏好。

2.经济发展落后和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在许多农村地区,由于生产力落后,生产和生活主要还是靠体力劳动,在这种生产方式依然依靠体力的情况下,男性依然是家庭劳动的主要劳动力,外出打工也多事以男性居多,且收入高于女性,所以在劳动力的选择上,人们跟倾向于男性,由此产生“男性偏好”。父权制的存在造成男性在社会中处于支配地位,女性的从属地位,在这种制度下,儿子对于家庭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女儿外嫁,从夫而居的婚姻制度,传统上有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句老话,也就说明了男性在维持家庭稳定,累积家庭财产上的重要作用。因此父母偏向于生育男孩。

另外,农村尚未建立完善有效的社会保障机制,在生产力不发达时期,男性是主要的劳动力,担负着养家糊口的重任,在农村,这一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养儿防老,儿子供养年迈的父母还是家庭赡养的一个重要模式,农村养老仍是以家庭和儿子为主。在落后的农村,一个家庭生了女孩而没有男孩的话,等女孩长大出嫁到男方家生活,老人就无法也就不方便供养和照顾,而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养老体系和救济体系)无法满足老人供养和照顾的需要。因而在大部分农民看来生育男孩不仅可以防老还是增加经济收入的一个有效的方式。

3.计划生育国策与男性偏好的冲突。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偏男人群已不再可能采取数量上满足其意愿,形成了家庭生育的有计划性与国家生育控制的有计划性之间的矛盾,人们转而寻求性别鉴定技术的支持,从而影响了婴儿出生性别比结构、导致了女婴数量短缺。计划生育政策如果管理到位,执行有力,由此可以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存在许多的疏漏。

4.生殖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性别选择的可能在历史上,无论人们的生育观念中重男轻女的思想有多么严重,也只能通过多生小孩来实现生男的愿望,而随着现代生殖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利用孕前控制与受精的种类来实现生育性别选择,也可以在孕后采取B超等进行胎儿性别鉴定,从而通过选择性流产实现生育性别的选择。

三、应对人口性别比失衡的对策

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将影响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各级各部门深刻认识并高度重视。我们要以对历史、对民族、对未来高度负责的精神,像控制人口过快增长那样,切实治理,刻不容缓。

1、加强立法,用法律手段规范人们的行为。一是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需要有一系列的配套法律法规和行政措施,仅靠人口计生部门是难以奏效的,需要卫生和药监、司法等部门共同协调出台有利于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的政策法规。二是补充出台一些可操作的相应的刑事处罚规定,在《刑法》上作出明确规定。三是根据人口形势的发展,相应调整现行生育政策,通过法律体系的完善,真正保证执法的有效性,从立法方面加大对非医学需要胎儿性别鉴定的惩治力度。

2、加强宣传教育,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要在全社会宣传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危害性,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专项治理活动。大力倡导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样等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消除性别歧视,提高妇女政治、经济地位,在全社会形成关爱女孩,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良好风尚。要将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纳入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使其认识到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是严重违法行为,自觉遵纪守法。

3、加快发展步伐,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物质资料极大丰富,才能客观上让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解除后顾之忧,从主观上削弱对子女的依赖意识,淡化性别偏好。因此,要将优惠政策重点倾向农村育龄妇女,帮助她们学习生产技术,发展经济,提高收入,提高地位。应重点帮助计划生育户解决生产、生活、生育方面的困难,让他们在经济上有实惠,生活上有保障。国家应尽快建立覆盖农村的全民养老保障制度,转变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消除孩子效益的性别差异,扭转人们偏好男孩的生育观念,从根本上解决出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

总之,人口自身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出生人口性别偏高带来的危害性,采取宣传教育、利益导向、依法打击等综合措施,多管齐下,坚决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人口基础。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著.《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 汤兆云.《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

[3] 吕红平、陈胜利.《社会性别与人口发展》[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5

[4] 黄荣清.《转型时期中国社会人口》[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上一篇:尝试?探究?归纳?应用 下一篇:我国散杂居少数民族现状及平等权利保护途径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