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体制内”

时间:2022-09-19 07:02:16

“体制内”值多少钱?

一项有关中国大学毕业生求职意向的调查表明,中国移动、中国石化、国家电网等进入世界500强的体制内央企异军突起,和微软、IBM、宝洁等世界知名跨国公司同时出现在“最理想的雇主”前十名之列。这充分表明,在利益面前,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不要说大学毕业生了,一位美国咨询公司部门总监曾透露过消息给我,说正在犹疑是否要考虑一家央企的年薪80万的高管职位。顾虑有二:一,作为猎头找来的外来管理人员,他没有编制和根基,是否影响将来的立足?二,作为长期在体制外工作的人,能否适应体制内企业氛围?后来他最终没有去,当然他不会告诉我原因。但我猜很可能是他的学历不够。听一位在中石化集团工作的人说,大学生入职他们基本只要硕士以上的,至于主任一级,更是海归博士比比皆是。因此这位体制内有识之士也赶紧在业余读了一个博士学位出来。虽然没正式上过几天课,他也拿到了学位证书,而且还是中国名校的。因为这样的博士太多,所以大家都心照不宣不把这“荣誉”印在名片上。在满大街是外国人的今天,倒显得那些郑重其事把“博士”印在名片上的老外过于高调了。

好的体制内企业不仅薪水开得可以与跨国企业媲美,甚至更高,听说还可以合法避税,这一直让我十分羡慕。为什么我们的薪水不能够被分为基本工资加上汽油费加上营养费加上电器费加上旅行费再加上随便什么名头的其它费用呢?如果在少交税的喜悦和满世界找发票的苦恼中二选一,我应该还是更倾向于前者吧,毕竟是自己的真金白银啊!

更不要提另外一些福利了。最近我与一位在北京市级垄断企业担任副处级级别的同学进行了一番长谈。他开着公司配的车,汽油费停车费保险费养路费全报。而据我所知,大多数跨国企业,就算亚太区总裁也未必有这个待遇。

因为在美国读过硕士,他的国际视野让他比一些同事多了许多忧虑。忧虑所在单位的垄断地位能维持多久,忧虑退休后的养老问题,忧虑万一垄断地位丧失,自己能否胜任完全市场化的环境……之所以还留在这里,是因为他感觉这种垄断局面至少在25年内,也就是他退休之前应该不会变。但显然连他都无法确信这个判断,因此很是恐慌。相比之下,虽然我也担心养老问题,总的来说好像没他的忧虑多,算是开不上公司配车的小小补偿吧。

“体制内”的畸形

看了“朝九晚五”专栏的《“体制内”值多少钱?》一文,感触颇深。

我进入“体制内”的企业已经一年有余,2007年毕业,在“体制内”的一年工作经验,近乎是我所有工作经验的一半。

这一年有余的时间,让我真正的感受到“体制内”的企业文化――喝酒、开会、报销三大特色。

或许在体制外的人看来,体制内工作是一件削尖脑袋也要挤进来的事。但我实地观察,更多的体制内的人,心态都是奇怪的。

一方面,在利益的驱使下,乐呵呵地数着体制内滋生的人民币;另一方面,在错综复杂的关系面前,数落着张三李四的背景后台;

一方面,在同仁面前,漫骂着赵钱孙李厚颜的马屁行径;另一方面,在领导面前,阿谀奉承地说着让自己也觉得恶心的话。

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在尝试着学学当下数量庞大的“裸官”。海外置业、移民准备……为自己的N年之后的前途找个好的归宿。

深信终有一天这个体制会变革。而在这个体制还未改变之时,自己本身作为构成体制的一个部分,大肆地为自己计划的好归宿做着充分准备。

这,或许就是在这些体制内的人们心里的畸形。我,或许也是这个畸形群体的一员。相信,很多人,也是在这个“体制内”被畸形的群体之一。

所以,回头看看您提到的“体制内”值多少钱?我想,毋庸置疑,值很多钱,它支撑了中国这个庞然大物的经济起飞。

但,它燃烧了太多燃料。太多、太多、太多。

悲哀的是,这个“体制”,让这些在“体制内”的人不用为了这些燃料买单。

最后,买单的,只会是支撑这个“体制”的老百姓。

因此,我觉得,您提的“体制内”值多少钱?我觉得,值十三亿中国人的劳动剩余价值。(摘自2009年11月9日FT中文网)

上一篇:华人诺奖获得者的教育背景 下一篇:30岁前,先做一块海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