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文化底蕴的教师

时间:2022-09-19 05:13:15

做一个有文化底蕴的教师

周末无事,笔者随手翻开2002年第4期《教学月刊》(小学版),看到两则有关《江雪》的教学片断。

片断一:

师:同学们,这首诗咱们学完了,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这个老头为什么在那么冷的天还要到江中钓鱼?

生:我知道。因为那老头儿爱吃鱼。

生:是老头儿家里穷,没什么吃的了。

生:我想,那老头儿钓鱼是要去卖的。

师:有些道理,你明白了吗?

生:哦!

(该生似乎恍然大悟)

生:老师,江面结着冰,不可能钓鱼的。

师:是吗?有不同看法吗?

生:那有什么,可将冰凿破呀!

生:有时天冷,河面不一定会结冰的。

师:哦!是这样,你明白了吗?

看到这里,笔者感慨万千,没想到《江雪》这首被世人称为唐人“五绝之冠”的诗歌,竟被他“糟蹋”成这样,失去了美感,没有了诗意,更谈不上神韵,蕴含在字里行间的凄清与孤寂都被搞得荡然无存。

所幸的是,我看到了《江雪》的教学片断二,也感到了希望。

片断二:

师:学了这首诗,还有不懂的问题吗?

生:老师。那么冷的天,老翁为什么还要去江边钓鱼?

生:我知道,因为老翁家里穷,没什么吃的了。

师:(神情凝重,饱含深情)同学们,或许老翁家里真的很穷,钓鱼充饥。可他真在钓鱼吗?

生:不是。

师:其实他在干什么?钓什么呢?

生:老翁在欣赏冰天雪地那晶莹剔透的美景。

生:告诉人们他非常坚强。在冰天雪地寒风凛冽的环境下钓鱼。

生:告诉人们他非常孤独。我发现这四句诗的第一个字连起来是“千万孤独”四个字,是一首藏头诗。

生:老翁钓鱼很有情趣……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一种孤独的情、期盼的情、顽强不屈的情。

师:啊!多深刻的发现,多有见地的领悟。

生:我认为老翁在钓一个春天,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教师神情凝重、饱含深情的一问“可他真在钓鱼吗”,触动了学生的心灵,解放了学生的思维,释放了学生的情感,感悟到诗人孤独至极的处境和寂寞至深的心境。同样的教学内容,为何教学效果如此不同?沉思良久,我认为这两位教师教学效果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文化底蕴的差距上。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底蕴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智慧。

文化底蕴,就是分享人类精神成就的广度和深度,就是学识和精神的修养。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沉淀;它需要博览群书,需要体验生活,更需要对书籍和生活所涉及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

高水平的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能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清繁难复杂的内容;他们会娓娓道来,使学生疑团渐释,茅塞顿开。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应该高屋建瓴、举重若轻、谈古论今、左右逢源、回味无穷和难以忘怀。

在教学“规律及规律的现象”这一知识点时,一位教师说:“我们可以通过现象来认识规律。英国诗人雪莱的诗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体现了一种自然规律。请举例,还有哪些现象体现了这样的规律?”一位同学回答:“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也体现了一种自然规律。可见,原本枯燥、抽象的哲学课由文化底蕴丰厚的教师来上,也可以充满诗情画意。

已故著名教学大师陈省身经常告诉学生,数学并不枯燥,数学充满趣味。尤其是在他的课上,学生确实能感到数学的魅力。为什么呢?因为陈老师博学多才、通晓古今且风趣幽默。在他的讲解下,学生感到了数学背后的无限精彩和无穷奥妙,沉醉其间,乐而忘返。

总之,教师广泛阅读、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是把课上好的基础,所以教师的书包中不能只有教参。学生是鲜活而充满个性的,社会是瞬息万变的。因此,教师要善于面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不断适应发展变化的多元社会,不断补充新的知识、新的信息,不断学习和总结新的方法。只读教参、缺少文化底蕴的教师难以在讲台上站稳脚跟。

当今的教学,为何有诸多的不尽如人意?认真反思,便可发现一个重要原因,即教师文化底蕴大多不够深厚。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非常精辟地指出:“我们的讲述可能是流利的,但却是就事论事、浅薄、平面化的;我们的答疑解惑可能是耐心细致的,但缺少更深意义上的关怀和考量;我们的声音可能更多地来自喉咙,而不是发自内心;我们的目光亲切柔和,但是却缺少深邃和睿智。这一切都因为我们缺少应有的知识底蕴和文化视野。”

追根溯源,造成教师文化底蕴缺失的主要原因至少有三个。一是缺乏静心读书的心态与习惯。相当一部分教师即使读书也带有较强的功利性。例如,为了提高学历而学习,为了培训过关而学习,为了写论文、评职称而学习,等等。其实,读书学习是一种文化积累,它拒绝浮躁,排斥急功近利。二是应试教育的影响。由于学生考试的内容主要是课本知识,学生的考试成绩是评价教师的最主要依据,因此,很多教师就自然而然地埋头于仅限于书本知识的教学之中,放弃了自我水平的提升,在一种低效劳动中不断地“重复昨天的故事”。三是教师教育境界的影响。许多教师只把教书当做一个职业,一种谋生手段,缺乏对教育事业的追求,从内心深处难以产生阅读需求。

实质上,厚实的文化底蕴非一日之功,必定需要细水长流的积累。因此,即使再忙,教师也应每天挤出时间读点书,文史哲精读几本,其他方面的读物广泛浏览,掌握广泛而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扎实而精深的专业知识,全面而准确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许多名师的成长经历证明,优秀教师都是热爱读书和勤于学习之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泛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可见,只有知识渊博的教师才能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一个阅读缺失的教师,必然难以把握现代教育发展的潮流,无法给予学生心灵的启迪,其教育教学肯定缺乏精神上的底气;无论是在课程内容的深度挖掘、课堂教学的策略选择,还是在课堂设计、课堂氛围的营造上,定然陷入匮乏之中。这样的教师所能提供给学生的只能是一种隔靴搔痒的教育,而付出的大量劳动也只会停留在一个很低的层次上。

综上所述,教师要增强读书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把读书学习当做一种精神需求,一种生命享受,一种神圣职责,一种终生追求。身为教师,一定要养成读书思考的良好习惯,沉心静气,用心读书,潜心治学,努力成为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让自己始终保持心灵的温润、视野的开阔和思想的自由!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使课本知识系统化;只有这样,才能有底气地站在讲台上;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深入浅出,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内容丰富,张弛有度。

终归,成功的教学应是: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的教学;既启迪智慧,又带来美感的教学;既开阔视野,又激发兴趣的教学。

(作者单位:陕西省机电工程学校数学教研组)

上一篇:英国基础教育教学之我见 下一篇:对中学加强法制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