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食粽习俗的由来

时间:2022-09-19 04:51:43

端午节食粽习俗的由来

现在,每到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家家户户大都要裹粽子,吃粽子;南方沿江河处的许多地方,还要将粽子投入水波之中。那么,端午节为什么要裹粽子、吃粽子呢?

目前最传统的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祭祀屈原。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就记载说,屈原五月初五投汨罗江死后,人们用竹筒装米在每年的这一天投入江中祭奠他。该书还说,东汉建武年间,长沙有个叫区曲的人,忽然遇到了一位自称是屈原的读书人。这人对区曲讲:“多年来人们祭我的米,都被江中蛟龙所窃取,你们如果再祭我,应用楝叶塞住竹筒口,用彩丝缠好。因为楝叶和彩丝是蛟龙害怕的两样东西。”区曲听了,告诉了大家,人们便照着办了。所以《续齐谐记》说,以后“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对此,陆永品在《论庄、骚并称的文化现象》一文里分析说,端午节吃粽子,并投入水中,祭祀屈原的习俗,两千多年来,已经成为中国人民普遍的纪念屈原的文化思想现象,在中国历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文化现象。正由于此种原因,制作粽子的文化活动,愈加精细。《岁时杂记》等记载,两晋南北朝时,食粽习俗已很盛行,粽子的品种甚多,有角粽、茭粽、锥粽、筒粽、九子粽、秤锤粽等。唐宋时代更有所发展,花样不断翻新,既可食用,又可祭祀,也可用作礼品相赠,如著名的杨梅粽。明清时代,粽子注重内馅的变化。而近代以来,又以浙江嘉兴粽子最负盛名。而作为屈原故乡的楚地人民,对屈原的感情,则更为亲切;对屈原的悼念深情,可谓千载未歇!苏轼《屈原塔》诗即云: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此情此景,真乃感人至深矣!

不过,对于端午裹粽子为纪念屈原说,也有不少人曾予以怀疑和反对。如近人黄石在《端午礼俗史》中就提出,这种说法只能作为“茶余酒后谈资,据作考证则大谬”。事实上,粽子作为一种食品,本是适应我国南方生活环境的产物。在东汉时,只不过是一种普通食品。正如应劭在《风俗通义》中所说:“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尝之。”现在民间还有“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柜”、“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的谚语,这说明吃粽子是时序实实在在转入夏季的标志。在酷暑季节到来之际,品尝色香味俱佳的粽子,能起到清热降火、舒适胃肠的作用。针对应劭在《风俗通义》就端午食粽习俗所言,今人姜俊俊在《社会风俗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里指出说,应劭生活的年代(东汉),要比吴均早得多,但他只字未提屈原投江事。与吴均差不多同时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也说:“夏至节日食粽。周处谓为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粽。”宗懔这里讲荆楚地区吃粽子之俗,既非为纪念屈原,也与水中蛟龙无涉,就是同五月五日端午也没有什么关系。可见在民间广为流传的那种“端午节裹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投汨罗江而死”的说法,并不可靠。不过,姜俊俊也承认,不论粽子的起源如何,流行于民间的这种传说,毕竟表达了人民对我国古代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爱戴和怀念,因而也乐意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上一篇:角色扮演法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豫指数 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