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时间:2022-09-19 03:55:58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前提,指出探究性学习要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并列举提出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文中观点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性学习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逐渐进入中小学课堂。不管老师们愿意不愿意,自觉不自觉,在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中出现“言必称探究,行也必探究”的状况。有哪节公开课没挂上探究的字号,往往为人所诟病。而学生们刚开始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来阅读课文,的确有些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因此,探究探究什么是探究性学习,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到底应该探究些什么,是十分必要的。

一、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探究性学习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倡的一种学习和教学方法。要求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找出答案。

探究性学习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接受式探究,二是发现式探究。接受式探究是指知识由学生自主地从现有资料或现有资源(如图书馆、互联网、科技场馆等)中直接搜集或向有关人士直接询问。发现式探究是指知识由学生在观察、实验、调查、解读、研讨等活动过程中,通过整理分析自主建构起来。

接受式探究,我们早已实行,发现性探究则是传统语文教学中较为缺乏的。教师指导下的发现性探究,与科学家的探究是不一样的。科学家探究的问题处于科学的前沿,是人类历史上未曾揭示的,或对某国、某科学家团体来说具有新颖性。教师指导下的发现性探究,其问题的新颖性只是针对学生而言,教师往往已经知道问题的答案。

二、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探究,是好奇心的一种理性的稳定的发展,是极其有价值的学习指向。但是,若没有充分的思考基础――语文基础知识和生活感受的积累,而欲展开有效的启发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那是无法想象的。每一个教师都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思考基础的储备。重视学生思考基础的积累。没有这个前提,探究就容易肤浅,也不见成效。现在的课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所谓探究,正在败坏着严谨的学习风气,不愿意踏踏实实学习的人越来越多,基础知识越来越不牢固。一味地异想天开地超越实际超越自身的探究,就好像成天画鬼,一直不面对现实地画下去,最终能够有什么样的绘画能力,有什么样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呢?

因此,在坚定不移的贯彻新课程探究性学习理念的同时,对于采用接受式学习也无须象丑媳妇一样,遮遮掩掩,不敢见人。牛顿说:“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科学家如此,中学生的学习就更不用说了,直接学习间接知识,以高效率获得一个全面而均衡的知识结构,对于学生展开有效的探究是至关重要的。如文言文的学习,首先应当具备一些必要的历史文化知识,包括天文地理没、岁时节日、礼仪制度、官职沿革、学校科举、典籍宗教、科学技术、姓名称谓等等,这对于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知本探源是大有好处的。

三、探究问题的提出

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要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我们国家的创造力为什么滞后,就是因为我们的创新意识匮乏,而创新意识的匮乏,正是源于学校教育的缺憾――课堂上缺乏问题意识。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没有问题生成的课堂不是好的课堂。由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来回答是一条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好方法。但探究问题的设计应首先关注真正来自学生和属于学生的问题。因此,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是探究的活水源头。学会发现问题是开展探究性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老师们往往为难于学生提不出问题或提不出高质量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用以下两种方法来提出问题,效果很好。

一是比较法。1996年的高考作文题中出现了两幅漫画:一幅是《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另一幅是《截错了》。要求考生以《我更喜欢漫画〈〉》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设想一下,如果只出现一幅漫画,让学生鉴赏,学生可能会不知所措。两幅漫画放在一起,学生感觉到可说的话就多了。文本阅读也一样。大到文章、语段,小到词语、修辞、情感,通过相互比较,让学生就“更喜欢哪一种表达”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如教学《荷塘月色》,学生把文本和宋朝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作比较,有的喜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的壮美――境界阔大,有“天”有“日”;语言也很有气势,“接天”“无穷”。而《荷塘月色》一文的境界就显得小气,读之令人郁闷。喜欢《荷塘月色》一文的学生当然不甘示弱,纷纷通过对文章美点的赏析,如通感的运用,动词的选择,叠音词的使用等,来表达自己对《荷塘月色》一文的喜爱。通过探究,较好的完成了对文本的解读。

二是替换法。在文章中,用一个因子来替换另一个因子,就能引起一系列的情感连锁反应。如教学戴望舒的《雨巷》,学生用替换法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用“丁香”这个意象,而不用“玫瑰”、“茶花”这些意象?资料书上早有解释:古诗词有以丁香象征愁怨之情的,如李景诗“丁香空结雨中愁”。很多老师也知道歌手唐磊的歌《丁香花》,很感人。但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常常更加敏锐,更加接近真实,在不受众多背景性信息干扰下,往往具有独特的视角。经过探究,学生的结论是,因为丁香的颜色与香气都是淡淡的,与淡淡的忧愁一致,不是那种大红大绿的俗艳。玫瑰花太浓了,茶花却又太素太淡了。丰富多彩的理解,令人惊喜。

四、探究性学习的内容

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我们不必一一探究,也不应该一一探究。在不打击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的前提下,应该重点探究文本的内容和文本中语言文字的具体运用。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是因文本而生发的,脱离文本的旁逸斜出,学生接受和索取的意义是没有价值的。

如教学《金岳霖先生》这篇文章,有学生提出问题:“西南联大的教授里为什么这么多人独身?杨振声写的《释鳏》一文,到底涉及到哪几个光棍教授?”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一言带过,同时设法把学生引回到对文本的分析感悟上来。我这样引导:“西南联大几个教授打光棍的原因当然各不相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上网查一查。我们就以金岳霖先生为代表吧。同学们再仔细阅读课文,看能不能从中推测一下金岳霖先生为什么独身。“如此,课堂教学就转移到对金岳霖先生在北京饭店请客纪念林徽音一段的细节描写和语言描写的分析上来。

再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一诗时,学生最奇怪的是,焦母为什么要休了媳妇刘兰芝。由此探究下去,可能得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类与文本联系不很密切的结论。我把学生的问题略作修改,让学生探讨:“你们为什么认为焦母不应该休媳妇刘兰芝呢?”学生异口同声:“她漂亮呀”,“她能干呀”,“她温柔呀”。“那么,课文是怎样来写她的漂亮、能干、温柔的呢?”如此,顺利的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对文本的探究上来。

国外对探究式教学的效果进行了全面深人的研究,结论是探究式学习对于学生的认知成就、过程技能以及科学态度各方面的作用是明显的,包括熟悉科学过程、科学词汇知识、科学概念理解、用科学的方法思考交流和写作、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对科学的积极态度等。因此,我们要深入认识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和表现形式,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明确实施探究条件和原则,学会探究的方法,精心安排组织与指导,从而让探究性学习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正道上前进。

上一篇:论我国人事保障制度构建 下一篇:雕塑艺术中纸质材料工艺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