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高中课外经典阅读的现状及思考

时间:2022-09-19 03:28:44

农村高中课外经典阅读的现状及思考

作者简介:侯文媛,哈尔滨师范大学,专业: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但是,信息时代的冲击,寒窗苦读的压力,农村高中课外经典名著的阅读情况不容乐观。本文从经典阅读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农村高中课外经典阅读的现状,阐述了如何增加经典阅读量的思考。

关键词:农村高中;课外经典阅读;现状及思考

一、农村高中经典阅读的必要性

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曾经出现过的书籍可以千万、亿万计,但真正被誉为经典名著的作品,却是凤毛麟角。经典名著,是由时间洗涤,历代读者审验而最终留传下来的,具有持久的影响力和跨时空的穿透力之作。它蕴含的人生哲理,能够跨越时空局限,打动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读者。伟大的经典作品必须有深刻而合乎真与善的内容,又必须有美的表现形式,更必须经过时间的检验,才可能藏存久远。因此可以说,经典名著凝结着人类的聪明智慧,塑造了民族的文化底蕴,注解着时代的精神风向。“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培根的这句话充分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阅读经典可以传承优秀文化、提高艺术品味、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而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阅读的目光放在青年学生身上。

高中生的世界观尚未完全定型,正处在增长知识、能力、素养的关键时期,阅读经典名著不仅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完善他们的心灵和人格、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提升他们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径。现在提倡中学生乃至全国人民诵读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即所谓“远离时尚,潜心经典”,是想使人们被“应试教育”和“功利主义”所蒙蔽的良知和自尊有一扇可以透光的窗子。在一段时间内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个有代表性的历史经典名著上,将它读熟,甚至背诵,再由此而领悟其它,并借此来触摸一下中华民族文化的深沉积淀,深入古代圣贤的心灵世界,破译中华民族崛起的密码,寻回中华民族的深层智慧。佛家言:“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古人语:“一经通百经通”,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经典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一直被作为语文的重要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典阅读为人的素养尤其是文化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发展的广阔空间。有效地开展经典阅读,对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领域,强化学生的语文学习实践,实施语文课程标准有着重要意义。

二、农村高中经典阅读现状的调查

我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拜泉县第一中学高三年级组12个理科班级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575份,收回571份,设计题目33道。调查发现,农村高中学生经典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是课外阅读时间不足。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不少于150万字,但是农村高中学生的阅读远远低于这一要求。通过调查了解,他们没有固定的阅读时间,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想读书的时候就看看,不想读的时候连书都不摸,主要原因在于功课太紧、作业太多、没有过多的读书时间。

二是课外阅读的目的在于娱乐。很多学生知道读名著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文学水平,但只有少数学生选择在课外读名著。问及“读”四大名著是通过书还是通过电视,大部分学生选择了电视,许多人认识鲁智深、宋江、曹操等文学形象都是通过电视,且对这些人物的了解远不及对成龙、周星驰的了解。中外名著不再是阅读的首选,更热衷快餐文化、网络文化、娱乐文化。经典名著的阅读处于一种杂乱无序的状态,很多人已经丧失了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和欲望。

三是课文阅读的目的在于减压。调查显示,农村高中学生阅读名著的目的属于消遣娱乐的占了绝大多数,无目的阅读也占了一部分,用于学习的只占了很少一部分。目前就业的金钥匙依然是名校毕业或高学历文凭,老师和家长往往排斥孩子阅读课外书。因此阅读经典只是学生在高压学习状态下的一种减压释放。

四是课外阅读的指导不力。目前虽然高考的录取率比较高,但是学校、家长把关注的目光放在重点大学上,把考取重点大学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老师往往担心学生阅读课外书会影响高考成绩,根本就没有时间,也不会对学生阅读课外书进行指导。一些文科老师,甚至也只是要求学生会背诵经典名著中的名言名句就可以了。

三、农村高中经典阅读研究现状分析

目前针对农村高中课外经典名著阅读的研究很少,研究者主要集中在初中生课外阅读、职业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大学生的课外阅读这几个方面,还有一些研究者关注经典文化对青少年成长起到的作用。

近年来,经典文化的流失现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论语》热播,反映出国人并不是对经典文化失去兴趣,信息化时代的眼花缭乱,全球一体化经济多元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静下心来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经典文化曾悄然淡出我们的生活。如今,经典文化通过多种途径又逐渐回到人们视野中,高考大纲逐年增加阅读所占的分值比重,经典文化以经典名著阅读的形式走入了中学的课堂。为了更好的研读经典名著,研究者目前提出的建议有几种:第一,晓之以理,帮助学生明确经典阅读的目的。第二,以身作则,带动学生形成经典阅读的磁场。第三,督促鞭策,指导学生养成经典阅读的好习惯。

四、影响农村高中经典阅读的原因探究

在现实的背景下,课外经典阅读面临着巨大的尴尬与危机。阅读经典的动力应该是来自于每个人的内心,语文教学应该在自主选择与动态建构中,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在平等的“对话”与“理解”中完成阅读的使命。阅读经典,就是要通过与先贤“对话”,与经典“对话”,在“对话”中理解先人们的人生,理解先人们的思想与感情,从而反观自身,体味自我的生命状态,反思自我的生命历程,逼近自我生命的本质。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

探究这种现状形成的原因,一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尽管社会上下大喊素质教育,但它依然是“千呼万唤不出来”。原因何在其实世人皆知是制约教育的“魔棒”――高考不变,导致评价学校的标准也无法改变。学校就只有跟在应试教育的大旗后亦步亦趋。谁敢斗胆与教育体制挑战,中考、高考能答应吗?家长会首肯吗?因此,学校只有无奈地喊两句点缀性的口号,而大行特行应试教育之实。为了追求升学率,为了排名次,教师们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学校将每个学生的课内与课外的学习安排得如同工厂流水线上的程序,整齐而又划一,没有个性与特色可言!机械化的管理自然就有机械化的产品。于是乎,从早读到晚自习,学生每天所要面对的就是书山题海。教科书、习题集成了支配、主宰他们生活的全部内容。他们成了真正的“特困生”!严重的睡眠不足,没有闲情来读书。即使哪一天偶有闲暇,书兴大发,但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压力,也使他们不敢逆流而动。更何况老师的“谆谆教诲”,也使他们不忍为之。惟有潜心苦读,金榜题名,才是正经。否则,“读尽诗书亦枉然”。其实,老师们何尝不明自,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关键。“下笔如有神”的境界是建立在“读书破万卷”的前提下的。但为了升学,为了高考,也只能违心地规定“一心只读考试书”了。

受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过大,课业负担偏重,整天埋首于题海而无暇他顾,自由支配时间少,在这种情况下,围绕考试的教辅书自然大行其道,课外阅读很难进行。过重的学习压力还使得有些学生甚至见书就烦,对于课外书籍,避之唯恐不及,又怎会愿意去主动阅读呢?

对于一部分喜欢阅读的学生,家长、老师还不时出来反对,禁止他们读“闲书”,这使得他们的读书热情不仅未受保护,反而遭到压抑甚至扼杀,不少学生无奈地同课外阅读挥手告别。

此外,在语文考试中文学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考法极其简单。学生无需阅读莎士比亚、普希金的作品,而只需记住他们的代表作;无需欣赏黛玉的荡气回肠的葬花吟,只需知道她是作品的主人公即可。在高考的阅读题中,虽然开始注重选文的文学性,但由于很多题目仍采用标准化试题,使鲜活的文章、灵动的诗歌变得死气沉沉,这就否认了文学的特征,无法真正考察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悟性与文字的功底。这种导向反过来又作用于语文教学,使广大的语文教师和中学生忽视文学作品的欣赏,转而去反复操练那些机械重复的练习。

二是农村学校环境的影响。一直以来,中国的教育投入比重不平衡,重城市轻农村,重重点轻普高。农村高中教育设施落后,教育思想滞后,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被教学质量高的院校许以优惠的条件“挖”走。上线率是衡量一个老师、学校的硬性指标,其他如学生的人文素养等指标都可以忽略不计。

三是阅读环境的影响。对农村学生而言,学校图书馆规模小,设施简陋,有的图书馆甚至只是一种摆设,藏书非常有限,更别说一些经典名著。农村条件有限,大部分家长自己不读文学书籍,也不很支持孩子阅读,缺乏一种阅读的家庭氛围。有的古典名著文字难懂,有的名著情节不精彩;有的名著离自己生活太远,不理解,造成部分学生也不大喜欢阅读经典名著。

四是大众文化的影响。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容易注重物质享受而忽视内在精神提升。大众文化正在影响着人们的语言习惯、生活习惯和人生态度。目前大众文化对高中生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使人阅读兴趣锐减,阅读的内容休闲、轻松化,阅读的品质退化。影视明星、网络游戏、时尚商品等已经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各种流行阅读正在迅速兴起,而读经典名著正越来越成为一件费力的事。“经典阅读危机”已经向我们走来,而且势必会波及到我们的语文经典阅读教学。

五、改善高中生经典阅读状况的思考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勤于阅读、书香四溢的民族是兴盛的充满创造力的;而一个漠视阅读、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停滞的、前途可悲的。素质教育全面深入的推进,使教师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阅读不仅可以提高认识功能,而且影响着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阅读既是一个人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又是一个人心灵自我观照的过程,即通过阅读来反省自我,提高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因而它对于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阅读永远只是一个示范、一个例子,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都有赖于课外阅读的发掘指引;学生视野的开阔、思维品质的促进也有待课外阅读的扩展和加强。因此要切实改善高中生阅读经典的状况。

一是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学校教育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阅读经典,阅读经典可以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占据了精神的制高点,这对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发展意义绝对不可低估,而且可能与流行的快餐读物阅读形成了一种张力,这对学生的健全发展也是绝对必要的。文学名著的阅读可以认识社会,了解历史,懂得真善美,识别假恶丑;可以驱除杂念,可以净化灵魂。学生如果远离经典名著,必然会导致精神“钙质”的缺少和欣赏层次的低下,造成难以弥补的缺陷。因而,要达到提高高中生对阅读经典文学热情的目的需要:通过阅读,可以提高自己的注意能力;通过阅读,提高自身对阅读材料的分析加工能力;通过尽可能多地阅读文学经典,从中汲取文化精髓,开拓视野,活跃思维,唤醒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阅读,使自己养成勤思考、爱质疑的习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只有真正产生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只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充分利用积极有利的因素,就一定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实现阅读的最终目标。

二是要淡化功利思想,让阅读成为高中生精神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这么说:如果一个人,一路书香,将一生辉煌。书卷气一直是一种迷人的优雅,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因此我们应该让每一位学生都拥有这份人生的美丽,使他们沉迷于书香的世界。让阅读成为学生精神生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社会、学校、家庭要齐心协力,突出课外阅读经典的主题,抛弃功利思想,创设阅读文学经典的条件、氛围,建构有利于中学生的良好的阅读空间。首先要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有效资源。从改变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优化教师的课外阅读指导、提高教师素质等方面提出了开展课外阅读的指导对策,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掌握有效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积累、逐步引导学生提高阅读品位等等方面上发挥作用,成为推动文学经典阅读的主力。其次要抓好课堂这一主阵地,改变教师陈旧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在经典名著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学方式,使经典课堂教学多样化,充分调动学生经典学习的主动性;合理利用课外时间,对学生课外经典阅读做科学的规划与指导。

三是科学规划,引导学生制定阅读书目。书海浩瀚,名著如山,新作迭出,而人生有涯,高中生更是精力有限。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一位化学家如果以每周阅读40小时计算,光是浏览世界上一年内的有关化学方面的有代表性的论文和著作,就需要48年。”所以必须对所读之书进行选择、做系统的规划。可以以教育部推荐阅读的20部名著作为突破口。在推荐上述作品的时候,可以注意与教材的配合。学习节选的时候可以介绍全文,如学习《边城》节选时,可以介绍完整的作品,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介绍《红楼梦》。与此同时,还要注意注入时代的“活水”,补充介绍现当代中外名篇。如,钱钟书的小说《围城》,余光中的诗歌《乡愁》,舒婷的诗歌《致橡树》,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余秋雨的散文《文化苦旅》、《千年一叹》,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等等。

四是结合多种阅读方法,有效指导。如果从阅读时效来分类,阅读可以简单的分为精读、略读、快读三大技能。精读是一种充分理解、记忆的阅读。精读要求精神高度集中,思维非常活跃。在阅读中一丝不苟,逐字逐句,细嚼慢咽,精思熟悉。不仅要了解作品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还要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深刻哲理。一般每分钟阅读250字以下,理解率90%以上。略读,相对于精读而言,是一种走马观花式的阅读。一般每分钟阅读250―500字,理解率80%左右。快读每分钟阅读500字以上,理解率70%左右。一个好的读者,无不喜欢读书,这种人读书的速度由他所读的内容而定,对于弥尔顿的诗必须逐字逐行地读,对于马考莱的史必须一句一句地读,对于沙克莱的小说必须一段一段地读,对于柯南道尔的侦探小说必须一页一页地读。同时,阅读中又需要熟读深思,这是阅读过程的深化。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若只读书不思考,即使学富五车也只能成为两脚书橱,毫无用处;而凡是能读书又能思考的人,最终才会有所创造。阅读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融入自己的思考。这样才能从经典阅读中找到乐趣,得到提高,从而更爱阅读。

结束语:

总之,普及农村高中经典阅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阅读的效果也不会在短时间内显现出来。农村高中经典阅读任重道远,只有社会、学校、家庭携起手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纯正的阅读兴趣、树立良好的阅读习惯,经典阅读才能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学生才会从中汲取生命的养分。(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上一篇:没有不变态的公司,只有不幼稚的员工 下一篇:浅谈梵高的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