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障碍与家庭教养方式关系的个案研究

时间:2022-09-19 01:28:57

青少年心理障碍与家庭教养方式关系的个案研究

摘 要 目的:为了探讨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关系,即家庭教养方式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对青少年的人格、情绪、行为方式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一例临床确诊的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运用个案法进行六次心理咨询,对咨询过程和结果进行整理和理论分析。结果:该抑郁症患者心理障碍的形成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以及行为方式等因素有着因果关系。结论:家庭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状态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 青少年 家庭教育 心理障碍

中图分类号:B8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0.082

The Relation between Parenting Style and

Adolescent Mental Disorder

LIU Shan

(Shaanxi Xueqian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00)

Abstract Purpose: This thesis aims at study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parenting style and adolescent mental disorder that is the impacts of parenting on adolescence's personality, emotion and behavior during the years they were brought up. Research methods: Based on psychoanalytic theories, I conducted six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with a depressive adolescence. And then I integrated and researched the process and the result of counseling. The result: The parenting style has a direct effect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 mind.

Key words adolescent; parenting style; mental disorder

1 研究对象

一般资料:杨某,男性 ,21岁,未婚,某重点大学在校学生,家中独子。

个人资料:衣着时尚,中等身材,举止文雅,和父母一起生活。从小都是别人眼中的乖孩子,听父母的话,学习成绩也一直保持优异,无家族精神病遗传史。

主诉:在父母的要求下参加考研,但本身十分不情愿,导致考研失利。他说自从他考研失利,他父母对他的态度都变了,变得异常的冷漠,这3个月来他常常失眠、焦虑、头昏。他不善于与父母沟通,也不表露自己的真实情感,还因为感情问题和母亲产生争执,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暴饮暴食或者产生轻度自残行为。

家族史:杨某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公司职工,父亲很内敛不善于表达,母亲勤劳果敢但脾气暴躁,从小对他的期望很高,当他没有完成父母对他的要求和期待时,小时候会被体罚,长大后父母就以冷漠的态度对待他,因此,他对父母的要求都会尽力的完成,不管自己是否愿意,但是内心仍然存在抵触情绪,但是不会表现出来。

杨某7岁时发生了一起重大事件,杨某的父亲因公司财务问题受到牵连入狱服刑2年,期间杨某由母亲、姨妈和奶奶共同照顾,家庭中缺少男性角色。这次期间母亲一个人承担家庭的所有责任,在外勤苦工作,在家操持家务,抚养儿子。也因此杨某从小都十分依赖母亲,并且把母亲视为最伟大最光辉的女性形象,但因为母亲工作辛苦,因此很少与杨某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和交流,杨某为了不让母亲担心从小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压抑自己的情绪情感。从小在学校也大都是和女性同学交往,只有少数几个同性朋友。长大后发现对女性失去了兴趣,相反希望有一个男性角色让自己可以依靠。据杨某叙述,原本他还有一个哥哥,但因为先天性心脏病在他5,6岁的时候去世了,父母亲为了避免以后提起往事,销毁了所有与哥哥有关的物品。

心理测量结果(SCL-90):总均分:2.478。各项得分如下:躯体化:1.58、强迫症状:2.9、人际敏感:2.22、抑郁症状:3.15、焦虑症状:2.8、敌对症状:2.83、恐怖症状:1.42、偏执症状:2.5、饮食睡眠:2.57。

根据以上的结果,在治疗前除去躯体化和恐怖症状在2分以内,其余各项指标均超出一般水平,以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和强迫症状最为突出,杨某报告的不快乐感可能是他对抑郁感的表达,他的焦虑发作可能和其考试、升学等应激状况有关。饮食睡眠则是抑郁和焦虑症状的一个具体体现。

2 诊断结果

严重心理问题。

诊断依据:(1)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一致的,能够自觉到自己存在心理问题,有主动求助的行为,心理的问题主要来自生活事件。思维逻辑正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可排除精神病。(2)杨某的症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绪状态表现为抑郁、焦虑,具体是对升学的担心和焦虑,对于不能达到母亲对自己的学业成绩的要求的担忧,以及对自己感情问题被父母知道后可能产生后果的忧虑,导致的闷闷不乐、自我惩罚;二是身体表现:由于学业导致睡眠不好,精神状态欠佳,偶尔暴饮暴食。(3)本例不属于神经症。由于病程方面是最近两个月症状明显,社会功能受到影响,但还能正常上课,生理功能基本正常。(4)心理测量结果(SCL-90)支持此诊断。

3 对杨某的评估

基于精神分析的理论和对来访者情况自述的分析,我怀疑杨某对父母、兄长以及他自己的叙述的客观性。此外,我还认为他在叙述中可能存在虚构的方面是探讨其人格的突破口。他的症状(焦虑抑郁情绪、轻微的自残行为、对异性的冷漠)可以被看做是其无意识冲突的外在表现,而这些冲突则根植于他的童年记忆以及那时他发展出的必要的防御反应。根据他现在的智力水平和行为动机,我认为他当前症状的主要原因是他认识到在逻辑上说得通的东西与驱动其情感与行为的东西存在着巨大反差。杨某可能出现了某种分裂(自我的不同方面出现了冲突)。这个冲突来源于两方面:他内在的某些部分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但还有些部分则希望继续按照家人和社会的期待发展――曾具有存在的必要性、能帮助他维持心理稳定的旧有模式。他的一些自我防御机制已经对他的社会性以及人际交往功能产生了负面影响,但是只有在他自己充分理解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存在的原因,理解他自己的防御机制是为了维持自己心理上的平衡感的基础上,他才能从此次治疗中获益。

杨某思考、感受和行为的原因是关注的重点。这并不代表可以忽略他行为问题,但是回答其生活中的“为什么”和“是什么”的问题是帮助他解决自己的问题的关键。帮助其梳理过去生活对自己现在的心理机制造成的影响,将新的记忆内容填补进他的思维当中,这是本次对杨某治疗的主要内容。

在和杨某开始进行咨询之前,需要确定精神分析疗法是不是适合杨某,杨某是不是能够坚持配合并完成整个治疗。对于杨某的前期资料和对话当中可以肯定几点因素能够判断他适合精神分析疗法:(1)他的自述显示:他能理解自己生活的重要意义,他能意识到个性化是自己重要的目标之一;(2)他有客观看待自己的能力;(3)他有强烈的改变现状的愿望,希望在治疗的过程中改善自己的情绪问题。

总而言之,杨某存在的问题的确适合通过精神分析疗法来加以治疗。

4 治疗目标

(1)帮助杨某逐渐深入地挖掘自己潜意识中的内容,进而使杨某可以使用潜意识的信息指导自己的生活,而不再是被他的防御机制所驱使。(2)促进他的自我整合和发展,使他原来否认的自我的各个部分联系的更加紧密。(3)获得具有自主性的自我,个体将充满自尊感、自信感和对生活的掌控感。(4)能运用所学到的心理技术,调适心态,完善自己,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习得健康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

5 治疗过程

第1 次咨询。

治疗目标:运用摄入性会谈法,了解一般资料、个人成长史、求助者目前的精神、身体和学习、社会交往状态、既往史。

治疗技术:自由联想。

第2 次咨询。

治疗目标:帮助杨某逐渐深入地挖掘自己潜意识中的内容,进而使杨某可以使用潜意识的信息指导自己的生活,而不再是被他的防御机制所驱使。

治疗技术:梦的解析。

第3 次咨询。

治疗目标:有效地处理阻抗,放弃自我防御,探索并解决自己内心的冲突,保证咨询的顺利进行。

治疗技术:处理阻抗。

第4 次咨询。

治疗目标:促进移情的产生并合理的化解,从而达到改变杨某行为模式的目的。

治疗技术:移情。

第5 次咨询。

治疗目标:通过对于杨某梦境、自由联想、阻抗等内容的解释帮助其更好的了解自己潜意识的内容,从而促进产生新的行为模式。

治疗技术:解释。

第6次咨询。

治疗目标:对前五次的咨询进行总结,让杨某整合自己所发掘的自己的潜意识中的内容,清晰潜意识对于他行为的影响,明确改变的方法。

治疗技术:总结。

6 效果评估

六次咨询后,杨某的SCL-90的测验结果显示:总均分以下降到1.933、焦虑、抑郁等因子上的得分有明显的下降,尤其是抑郁症状的得分由原来的3.15降到了1.92,已经回到了正常的范围之内,说明其抑郁情绪有所缓解。

7 原因分析

(1)通过倾听技术的运用,使得杨某的情绪得以发泄。(2)因为适时释义和总结,使得杨某有一种被理解被关怀的感觉(3)最后,杨某自己逐渐地认识到自己的潜意识和行为模式之间的关系。

因此杨某的抑郁症状得以缓解。

8 讨论

本次咨询将大部分时间用于探讨杨某的旧问题、早期创伤对焦虑情绪的回避。当前的考研失利所产生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引发了他的一些旧的记忆,尤其在我和他的关系上,他会对那些排斥或者不赞成的态度极其敏感。因此,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努力处理他现在和过去那种听从母亲安排忽略自己主见从而回避焦虑的行为模式。简而言之,他在男性生殖器崇拜期,产生了对母亲的“俄狄浦斯情结”,但是由于父亲不在身边缺乏对于父亲的认同感,产生了女性气质。“俄狄浦斯情结”没有得到顺利的解决导致对母亲的爱慕一直持续,产生了固着,一直存在恋母情结对他的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希望杨某能把自己从过去经历中解放出来,他需要认识到他的过去经历也是他的一部分,他们潜藏在他的潜意识当中并且影响着他现在的行为。

而杨某用来探索自己行为模式的主要方法就是学会理解自己的梦。我们经常一起探讨梦的意义,我还要求他对梦境中的相关象征进行自由联想。在这些过程中,他似乎很难让自己的思维自由的展开,做到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他总是为自己是否“说出了合适的事情”而备感焦虑。而我们也对他的这个部分进行了探讨。总的来说,对于梦境的种种讨论是我和他自己了解他潜意识的最佳途径。

杨某与父亲之间的沟通障碍跟童年期的创伤有关,也跟父亲内向,不善于表达的性格有关。也正是由于杨某与父亲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互动模式,阻碍了他与父亲的有效和沟通和交流,以及童年期父爱的缺失和家庭教养中缺乏男性角色等原因导致了杨某对于父亲没有产生认同感,以至于他的恋母情结固着,并且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从而长大以后形成了女性化气质和同性恋倾向。

经过几次咨询,杨某也发现他对我的反应方式和他对他的重要他人的反应方式似乎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他对我的反应方式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对母亲的反应方式:希望获取母亲对他的爱和支持。我鼓励他继续回忆与这些感觉相关的感觉,以便他能打破那些心理障碍,形成新的行为模式。

杨某的例子很好的反映了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时期的心理和行为模式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成年后心理障碍和行为模式的根源。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家庭教养方式中母亲和父亲对子女的教养同样重要,并且缺一不可,应该适当的达到平衡,培养对异性亲人的认同感,使得“俄狄浦斯情结”顺利的化解。这在早期经验中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家庭教育中非常值得注意的地方。

其次,母亲强势和独断的教育方式的直接影响就是杨某独立决策能力的缺失,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因此,杨惯性的回避自己的想法转而顺从母亲,这也形成了杨某惯性回避焦虑情绪,但是情绪没有得到释放,长期的压抑和回避导致了抑郁情绪的产生。作为父母应该和子女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鼓励子女独立的决策,父母只提供意见和建议,并对子女的合理的决策给与帮助和支持,从而有效地培养子女的独立决策能力和领导力。

参考文献

[1] 胡雯洁.单亲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归因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6.

[2] 江光荣.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务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55-262.

[3] Gerald Corey,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及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43-64.

[4] Gerald Corey,心理咨询与治疗与治疗经典案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27-44.

上一篇:地方本科院校中文专业“美学概论”课程实践性... 下一篇:团体心理辅导对技校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干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