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郁闷谈

时间:2022-10-10 09:12:42

青少年郁闷谈

上海市中学生做过一项调查,发现只有10%的学生“没有郁闷”,快乐几乎成为学生的“奢侈品”。郁闷者中,多数是为学习问题如考试压力大、作业多、补课而郁闷,另外还有为睡觉时间少、没有时间玩、没有自己空间、父母唠叨等郁闷的。(参见2006年4月7日《中国改革报》)无独有偶,曾有媒体进行过一项高校流行语的调查,最终“郁闷”一词以55%的得票率高居榜首。大一学生为“现实中的大学与想象中的象牙塔不一样、不适应”而郁闷,大二学生为“复杂的校园人际关系”而郁闷,大三、大四学生则为“考研、就业与恋爱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郁闷。无论在中学校园还是大学校园,郁闷已是弥漫于青少年中的高频声。(参见2007年7月7日《特区青年报》)

“郁闷”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烦闷,不舒畅”。人们一般认为郁闷是介于焦虑与抑郁之间的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负性的情绪。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焦虑”是“焦急忧虑”,抑郁则是“心有愤恨,不能诉说而烦闷”。但现实中,郁闷似乎成了所有不愉快、不舒畅心情如空虚无聊、茫然不知所措、烦躁不安、孤独无助、受到不公正待遇、看不惯社会、被人误解等的代名词。如今“郁闷”一词已远远地超出了其传统的界定内容,不但反映着现实生活状态,更体现着生活与生命质量的高低。

一个人长期生活在郁闷之中,他的正常生活就会受到影响,他的人生观就会发生偏离,他生命意义就会降低。这种不良后果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游戏人生。由于空虚无聊,意志消沉,人生的价值追求缺失,觉得生命也没有任何意义可言,于是觉得做人没有必要那么认真、那么执着,好也是一生,坏也是一生,稀里糊涂了此一生。

二是报复社会。认为郁闷的根源在于社会,是社会对他不公,是社会让他怀才不遇,是社会让他被人误解,是社会让他孤独,总之是社会让他郁闷。有一首《80后:我们这一代人》的歌谣是这样讲的:我们是怎样的一代人?我们读小学时,读大学不要钱;我们读大学时,读小学不要钱;我们读小学时,讲求集体主义;我们读大学时,推崇个人主义;我们上小学时,大学生是骄子;我们上大学时,大学生已如牛毛;我们还没能工作时,工作是分配的;我们有能力工作时,撞得头破血流;我们还没能工作时,合同是终身的;我们有能力工作时,合同是临时的;我们不能挣钱时,房子是单位分配;我们可以挣钱时,房子却买不起了;我们没有进入股市时,傻瓜都在赚钱;我们大脑发热进去时,自己成了傻瓜;我们没找对象时,姑娘们是讲心的;我们寻找对象时,姑娘们是讲金的……为了个人气顺、舒畅、心理平衡,一些郁闷的人对社会进行报复,给人带来痛苦或者不幸,对人、对己都是一种伤害。

三是患上抑郁症。据专家研究,抑郁症患者有八种表现:没有明显原因的持续疲乏感,休息后也难以复原;活动缓慢,容易为小事发脾气;常常自责,或有内疚感,自我评价过低;思考速度减慢,可能认为自己变笨了;失眠,入睡难,睡眠浅而不稳;食欲不振,进食减少,体重减轻;对原本喜欢做的事也不感兴趣;最严重的是会反复出现自杀念头,甚至有自杀行为。抑郁症患者已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工作与生活,生命自由发展受到影响。

四是自杀。这是最严重的一种情况。由于长期的郁闷,他对自己、对社会已彻底失望,觉得生活没有一点儿乐趣,生命没有一点儿意义,生不如死,早早了结一生。

青少年郁闷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命有难以承受之重。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给人造成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青少年学生为了将来能在社会上立足,拼命地学习,请家教,报补习班,考研,考证,这些压力导致心理郁闷。另外,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一些青少年过分重视物质的获取,而忽视了精神的追求。物质与精神其实是天平的两端,如果一重一轻,失去了平衡,也就失去了和谐。精神世界贫瘠,一个人怎能不郁闷?

二是生存环境不尽如人意。从学校来讲,学校教育充满了功利主义色彩,使很多青少年学生认为,读好了书就可入好大学,入了好大学就可找到好工作。同时,学校教育还带有浓烈的理想主义色彩,让学生感觉处处充满了真善美,社会是公平、公正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步入社会,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会令他们不知所措,对社会产生恐惧感。如此,怎能不郁闷呢?从家庭来讲,一些学生出身不如人家富贵,心理自卑,于是悲观了,失望了,久而久之就郁闷了。

三是生命之中情感迷茫。人的生命是生物性生命、人文性生命的结合体,而人文性生命则包括了人际性生命与精神性生命。青少年往往在人际性生命方面,如与父母、家人的情感交流中,与朋友、老师、同学以及陌生人之间的情感沟通中容易出现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妥善应对,往往就会陷入郁闷之中。

四是生物性生命的成长与精神性生命的成长不同步。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每个家庭中的孩子身体成长都很快,但其精神生命与生物性生命成长却是不同步的,因为精神生命的成长更需要的是精神食粮的供给。目前一些家庭很重视物质抚育,却轻视精神抚育。这样家庭的孩子会自问:我快乐吗?我幸福吗?我活着要干什么?等等。这些问题如果困扰他们,他们就该郁闷了。

产生了郁闷怎么办?我想不妨如下处理:

一是对生命、生活作比较。首先,把自己今天的生活与昨天的生活进行比较,如果今天比昨天好就应高兴;如果今天不比昨天好,就想想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明天比今天更好。其次,把自己的生活与他人的生活进行比较,与自己差的比,自己比别人好,应该高兴;与自己好的比,也不用泄气,振作起来,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明天一定会更好。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生命的轨迹就像一根乐谱线,有高有低,起伏跌宕,也正是这样,生命才美丽。明白了这一道理也许就不郁闷了。

二是建构共同生命意识。如果以自我为中心,以任意长为半径画圆,在这个圆里的人都要以你为中心,这是很难办到的,也是行不通的;如果不以自我为中心,在一个圆里的生命彼此平等,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这才行得通。“人”字由一撇一捺组成,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支撑。“欲除烦恼须无我”,一个人只有建构起共同生命意识,将“小我”融入到“大我”之中,才能不郁闷。

三是建立好自己的人生坐标。一个人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工作、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从工作中、学习获取乐趣,又何来太多的郁闷呢?

四是要加强对自己的历练。青少年应积极主动地为社会服务,在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在这个过程中,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把奋斗目标定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并不断实现,体验成功的喜悦;遇到挫折,采取积极态度,克服消极情绪,认真分析挫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转换行为,转移目标,降低和缓解挫折感。这样就可以少一些郁闷。

五是要调适自己的心态。我们不满现状,就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现状;如果尽力了仍然不能改变现状,就要适应现状。退一步海阔天空。有一段子是这么写的: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每天领取谋生钱,多也喜欢,少也喜欢;少荤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新旧衣服不挑拣,好也御寒,赖也御寒;常与知已聊聊天,古也谈谈,今也谈谈;全家老少互慰勉,贫也相安,富也相安;早晚操劳勤锻炼,忙也乐观,闲也乐观。心宽体健养天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心态调适好了,郁闷也就没了。

当然,除了青少年自己努力不“郁闷”外,家庭、学校以及社区也应行动起来,建立起预防和干预机制,青少年将郁闷不再。

【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江西抚州,344000】

上一篇:一份《看电视契约》:电视媒体文化判断力教育的... 下一篇:有点佛家想法也许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