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青少年 服务青少年

时间:2022-05-21 02:02:21

直面青少年 服务青少年

大众传媒已成为青少年感知流行文化的强大推手。这种影响不仅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因此,少儿电视媒体必须真正地了解、尊重、服务青少年,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加强电视节目的时尚感,让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其中。

大众传媒已成为青少年感受流行文化的强大推手

有研究表明,目前青少年对于社会的基本认识和对社会游戏规则的把握,乃至人生价值观的形成,90%以上的内容是通过媒体传播获得的。上海文明办在一项面向青少年关于“在生活和娱乐方式上影响力大小”的调查显示:42.2%的受访者认为受电影、电视、广播、报刊影响最大;影响力排第二位的是同学、朋友;3.7%的受访者选择了“父母”:只有1%的受访者选择了“老师”。

电视媒介是大众传媒影响青少年的主要载体。《上海市少年儿童文化现状研究》课题披露,上海市青少年课外阅读形式中网络占35.7%,影视占31%,相比而言,书籍仅为17.4%。报刊仅为6.4%。时代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从“读文时代”向“读图时代”过渡,而其中电视因其低廉的收费、简单的操作和丰富的内容。已成为许多家庭的休闲中心、父母的“免费保姆”、青少年的“义务教师”和亲密伙伴。电视与青少年,尤其是少年儿童结下了不解之缘。

电视全面“拥抱”青少年,为青少年打开了认知世界的大门,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料,帮助缺乏直接经验的青少年理解别人是怎样生活的。为他们提供了判断客观现实的依据,还提高了青少年的语言能力,培养了他们对音乐、美术、舞蹈、科技等方面的兴趣。大量知识通过电视传授给青少年,使他们比“前电视时代”的孩子们更聪明、更懂事也更成熟。

警惕电视媒介流行文化的负面影响。流行文化表现出来的商业色彩和赢利驱动,标榜个性和刻意造星,形式化和感官化的表现方式,媚俗倾向以及“即食文化”等弊端,通过电视媒介的推波助澜,强化和放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电视最大的受众――青少年群体在审美意识、理想榜样、社会责任感甚至生活方式与主流文化的偏离,疏远了以人文精神为价值取向的主流文化形式,给青少年心理人格健康成长,人性品格提升和人文精神价值的培养造成了负面影响,给传统的道德教育形式带来了挑战。

少儿电视传媒必须迎接挑战,勇于承担责任

据最新统计,我国0-18周岁的青少年已达3.6亿,而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出生的儿童被称为“电视的一代”。他们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对信息的感知、捕捉和运用比成年人更积极、开放、敏锐,对流行文化的感知比成年人更强烈。同时,他们要求得到重视的愿望也更强烈。面对这群占全国总人口29.6%,体现着众多“新新人类”特征的青少年群体。少儿电视传媒和少儿电视人应以直面青少年的姿态,转变观念,勇于探索,承担起自身在青少年指导中的社会责任。

了解青少年。当代青少年生活的时代有四个“从未有过”。从未有过的丰富物质条件;从未有过的自由空间(开放、宽裕的政治环境造成了“去圣化”,形成了他们不同于以往的自由、自我。甚至放纵的态度,对他们的行为价值观和规范造成一定的影响);从未有过的多元信息(他们能自由参与到丰富、广泛而多元的信息传播中去,造成了主流价值传播的困难);从未有过的发展压力(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关系中遇到比以前更多的困惑、困难)。

当代青少年身上反映着时代的“三个特质”。在人与物质的关系上有特有的消费态度,既有偏好AA制、网上消费和精神消费的现代良性消费模式,又有广告崇拜、追求名牌、过度的追求物质等不良消费心理,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认识上表现出特有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行为,西方“个人为本”的意识深入骨髓,对团队规则和约束有一种内在的抵抗。人际合作中优势和劣势并存,既有坦诚、开朗、敢于表达自我的优势,又有缺乏包容、过分自我的劣势。在对人与社会的认知上,有特有的信息意识和能力。表现为对主旋律的信任度有所下降。参与信息传播的可能性和积极性胜过以往任何时候。

尊重青少年。尽管青少年电视节目数量逐年增多,但真正受青少年欢迎的甚少。究其原因,大多数少儿节目只关注“大人们”的需要,往往摆出教育者的高姿态,对青少年的特点和青少年的需求尊重不够。以成人们自己心目中的童年来为孩子们构筑天地,以自己喜欢的样子来表现孩子,掩盖了孩子们自然的童真,使电视也成为“操纵”孩子的机构。比如,少儿节目中或是生硬地“思想教育”说教,或是故作幼稚状地博人一笑,或是少儿新闻成了仅由少儿配音的有少儿活动画面的“儿科”。

几十年来,我们习惯了以教育者自居,居高临下地“俯视”青少年,把他们当作思想道德教育中被塑造的课题,几乎完全忽略了青少年也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群体,他们有着自己的想法和思维方式。他们既需要得到大人们的呵护,更需要得到大人们的尊重。因此,我们应该转变观念,变“俯视”为“平视”,甚至“仰视”;变“教诲”为引导:变教育者单向的灌输为教育双方互为主体的交流和互动;变“传道解惑”为互相启发,共同进步,让少儿电视节目真正起到教养和涵化的作用。

服务青少年。加强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结合我国大众传媒的现状,对青少年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提高青少年媒介知识涵养和媒介运用能力,使他们能正确地认识、辨别和选择媒介,并且能够有效地运用、评价和监督大众传媒。当前,面对媒介浪潮的冲击,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帮助青少年抵制大众传媒中的负面信息,尤其是暴力的、色情类信息的影响,有助于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心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教育不以掌握媒介技能为重要目标,主要是提高青少年主动正确利用媒介的能力。另外,在进行这种教育时,也不要剥夺青少年正当娱乐的权利,要让青少年在娱乐中完成正确的价值观模仿和学习。

以时尚体验高尚。在少儿节目中积极探索运用流行文化载体和手段,善于借用艺术、时尚、情感等元素,通过电视的视觉冲击提高节目对青少年的吸引、凝聚和思想引导。

全新影院版国产动画片《黑猫警长》的导演肖淮海为使这部在26年前家喻户晓的动画片打动当代人的心,不仅加快节奏、增加现代声响效果,加入时尚台词,推出衍生产品黑猫警长T恤,还请来当今中国电影配音一线红人,曾为影片《加菲猫》《哈利・波特》和《功夫熊猫》配音的刘风和吴磊分别为影片中的“食猴鹰”和“黑猫警长”配音。

《天线宝宝》《花园宝宝》《哆啦A梦》《喜羊羊与灰太狼》《麦兜响当当》等动画片深受青少年喜爱,除了抓住最容易吸引青少年注意的“玩乐”之外,时尚的造型、流行的音乐以及能打动心灵的情感,帮助青少年通过看电视完成了“模仿――认知――表达――学习”这一系列行为。

让更多青少年参与电视。现代人类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一再证明:儿童思维和原始思维有许多共同之处,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大多凭借感性,常幻想扮演成各种角色与世界接轨。因此,如何在少儿电视节目的内容、形式和制播模式上增强电视与青少年的互动以满足青少年“接轨世界”的幻想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要增加节目内容上的互动。少儿电视要立足本土,大量、直接、全方位地反映青少年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大至幼儿早教、校园文化、第二课堂生活、少先队活动,小至体育节、游戏节、科技节、阳光体育、平安行动都应有所反映。

二要增加节目形式上的互动。近年来上海东方电视台推出《东视少儿新闻》,是全国第一档由少年儿童自己写、自己拍摄、自己主持的少儿新闻节目。其《校园扫描》《小聚焦》《新闻小周刊》《小能力》《快乐岛》等栏目,全面反映了青少年的校园生活,真正“使电视镜头尽可能地成为普通孩子观察世界的眼睛”,由此还延伸出小主持人、电视拍摄、制作的培训班,有更多的少儿参与了与电视的互动,并进行了全方位的媒介素养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很多学校成立了校园电视台,并逐步形成了初具雏形的电视采、编、播模式。宁波电视台少儿电视频道可以从中发挥指导作用,通过业务讲座、择优转播、培训等工作打造全市范围的少儿电视网络,为少儿电视传媒提高质量打下基础,为更多青少年参与电视搭建平台。

三要增加节目制播模式的互动。随着少儿电视和网络技术的融合,“双向交互式”的传播模式有了实现的可能。青少年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行选择电视节目,自主参与电视节目,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少儿电视单向传播的特征,真正实现传播途径由以往的“直线单向式”向“双向交互式”的历史性转变。

上一篇:建立健全成本管理规章制度 下一篇:专业收费频道节目内容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