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应对

时间:2022-09-18 11:38:53

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应对

摘 要:消费主义思潮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经济、政治、哲学根源,并伴随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对我国人民特别是大学生的消费习惯、模式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要抵御消费主义思潮的消极影响,应该要传承传统美德,创新教育方式,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关键词:消费主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消费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思潮,是在西方后工业化时代产生与兴起的。消费主义认为,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而是把消费当成是炫耀个人身份、地位、财富的资本和工具,所以它提倡奢侈消费的模式。美国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认为:“那种将大规模的消费、高水平的生活视为经济体制的合法目的、社会发展的主要手段、个人生活的根本追求为消费主义的主要表现;人们普遍去追求无限扩张的更高、更多的消费,这种消费的目的,满足的不是需要,而是欲求。”消费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兴起并伴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浪潮迅速扩散到全球,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一、消费主义产生的原因

1.经济根源

主要源自资本的内在逻辑。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特别是二战以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社会财富急剧增加,西方国家产品出现供大于求、产品大量过剩的现象,要想扩大生产,源源不断地获得利润,只能鼓励民众多消费。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资本的掠夺性和私利性就表现为宣传人们可以任意占有和消耗财富的消费主义。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这种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认同,产生了日益广泛深刻的影响。正如一位美国环保主义理论家精辟指出的那样:“消费主义是到目前为止最强有力的意识形态――现在,地球上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够逃脱我们的良好生活愿望的魔法。”近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人民逐渐富裕起来,这为消费主义思潮在中国的流行提供了物质基础。

2.政治根源

政府不断鼓励消费。资本主义因为本身不可调和的矛盾,导致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为了减少经济危机带来的危害,保证资本家的利益,很多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很多与消费主义相关的经济主张。其中,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因此要刺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增加有效需求,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多国相继出台了很多刺激消费的政策。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结构不合理,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和出口比例过重、消费比例过低等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拉动内需,优化经济结构,政府也连续出台了刺激消费的政策。

3.哲学根源

社会异化的结果。西方国家经过启蒙运动脱离了中世界宗教和传统观念的束缚,肯定人的主体性和独立性,肯定个人奋斗和对幸福生活追求的权利,而把自然看成是人类消费的对象和资源库,信奉“我用故它在”、“我消费,我快乐”等人生信条。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众多的技术乐观主义者认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地球资源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技术能够解决生产、消费中资源短缺等各种问题,这种错误观念使人类更加有恃无恐地消费。马克思认为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产品只有被消费了,才能产生利润,且资本具有逐利性,因而不断地鼓励消费。这种思想在西方流行,导致社会出现消费决定生产的局面,这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普遍流行,公民个人主义价值取向扭曲。这种异化和颠覆使西方公民变成了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也对我国人民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产生了很大影响,这种影响在大学生中尤为明显。

二、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影响

1.消费主义思潮在高校的传播影响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引全国人民共同奋进的精神保证,是引导国家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导航,也是塑造大学生正确的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力武器。而消费主义思潮作为西方文化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以来,在各高校有迅速蔓延、不断扩散的态势,并快速得到一部分“80后”、“90后”大学生认同。这些学生将之作为人生准则,摒弃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追求超前消费、时尚消费等生活方式。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形成巨大的挑战。

2.消费主义思潮在高校的泛滥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

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指导思想,是大学生认识、解读社会发展的利器,也是大学生形成正确理想信念的基础。大学生只有了解马克思主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准确、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历史使命。而消费主义思潮在高校的蔓延阻碍、影响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功能的发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大学生价值判断的形成、合理行为尺度的确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坚持“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等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符合的道德准则,也是大学生形成正确理想信念的基础。而消费主义文化的出现给学校加强勤俭节约、自强奋斗的思想教育带来负面影响。高校大学生中超前消费、盲目消费、炫耀消费等现象越来越多,很多大学生奉行“我消费、我快乐”的原则,追求时尚,强调“过时就扔”的一次性消费,与节约的美德相背离。这种奢靡的消费观也导致了一系列违法违规事情的发生,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消费主义思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部分大学生道德水平低下、诚信意识淡薄、理想信念漠化。这跟高校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相背离。

3.消费主义思潮的蔓延对大学生养成健全人格产生不利影响

大学教育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健全的人格以及吃苦耐劳、勤俭节约、顽强独立等品质。消费主义在大学校园的蔓延,给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消费模式、生活方式都带来了很大的消极影响,如贪图享受、不能吃苦,讲排场、爱慕虚荣等。这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影响其健康心理的发展。一方面,经济水平较高或一般的学生,追求高消费,超前消费,重享受、轻勤俭,奢靡成风。另一方面,这些炫耀性消费行为会给其他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带来压力,并使之产生自卑感。比如大学里的贫困学生没有钱参加同学的聚会和各种高消费活动,就只能选择和同学主动疏远,这种现象叫作“自我排斥”。因此,各高校应该重视这个问题,从各方面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理性消费,遏制消费主义在学校蔓延。

三、抵御消费主义思潮,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1.加强传统美德教育

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勤俭节约是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维系中华民族数千年繁衍不息的精神纽带。特别是在诗词作品中,这类思想大量存在,很多都是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如:《悯农》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弟子规》的“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李商隐在《咏史》中写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左传》中“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这些脍炙人口的诗词就是千千万万家庭向子女灌输节俭消费观的生动教材,我国传统上宣扬消费崇俭,反对铺张浪费和攀比消费。我们应该深入挖掘这些宝贵资源,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品格。

2.创新教育内容、方式

课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实现学校教书育人功能的主要部分。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我国高校在课堂教书育人内容、方式等方面积累了很多优秀经验,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保证。但是现在学生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反感灌输式教育模式。这就要求思政教师要改变教育方式,创新教育内容,变灌输式教育为引导式教育。其他社科类教师也要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如:高校可以开设关于消费文化、消费心理的选修课,形势与政策课应侧重消费对学生人格影响的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上可以侧重讲解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实质。通过这些课程,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消费主义思潮的产生、历史、内容、实质和危害,自觉抵御消费主义的侵蚀。

3.丰富高校文化建设

高校文化建设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开展关于勤俭节约的主题演讲比赛,关于艰苦奋斗的书画展,关于消费主义思潮的专题讲座,开展以“理性消费、绿色消费”为主题的主题班会活动等,创新活动形式,营造校园氛围,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勤俭节约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为学生所接受、认可、实践。

参考文献:

[1]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海隆,任晓晋,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68.

[2]比尔.麦克基本.自然终结[M].孙晓春,马树林,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14.

[3]罗丽榕.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集美大学学报,2012(10):112-116.

[4]刘俊彦.消费主义思潮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1):14-18.

上一篇:关于高职院校教师应用教学理论能力的研究 下一篇:浅谈植物细胞工程综合实验“项目责任制”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