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的稳态内涵及其对教育发展的启示

时间:2022-09-18 11:18:25

可持续发展的稳态内涵及其对教育发展的启示

[摘要\]着眼于增长的发展取向以规模、数字效率为先,造成资源向质优机构或简单组织集中,导致教育的非均衡发展和两极分化。可持续发展观着眼于稳态发展,宁愿牺牲速度和规模,等待着尽可能多的潜在的力量生长出来,发挥每一类教育的独特价值,实现高水平、高层次上的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关键词\]教育发展;可持续发展;稳态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10-0001-03\[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广西特色高中试点建设专项课题“广西特色高中评估标准的探索与研究”(2013zJJ005)。

\[作者简介\]闻待(1969―),女,湖北浠水人,博士,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政策,学校变革。

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工具,教育与可持续发展之间有本质性的联系,教育发展本身需要借鉴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规划与设计。

一、对于“增长”发展观的批判

发展是一种资源约束条件下的生长的努力。早期发展的概念认识有一种误区,以为增长就等于进步,认为只有蛋糕做大了,才能解决分配的问题。因此,增长成为发展的重要标准。但是,以增长作为发展,带来的一个突出问题便是急于求成,以规模、数字效率为先。其结果是,资源向质优机构或简单组织集中,导致教育的非均衡发展和两极分化。在可持续发展观看来,这种危害性是本质性地附着于增长发展理念之中的。这是因为:

(一)增长的目标一目了然,使得个人或组织更容易去追求这个显而易见的目标,而忽视现实表象之后的世界的复杂性

那些基础性的工作费时费力并在短期内看不出效果,只有那些易于测度的硬指标内容才能给人更直观的感受。为了获得政绩上的肯定,在政策执行中,人们往往放弃那些可能更具有教育性价值的伦理、道德和文化等方面的品质,而主要追求数量上的成功。“所有复杂社会系统的行为,主要是由物质的、生物的、心理的和经济的网状组织决定的,这个网状组织,把人口、自然环境、经济活动结合在一起。”\[1\]140此外,“增长的极限”还带来发展中的“成本增加定律”,即每克服一个相继的危机问题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1\]26但是,这里的系统运行的方式,以及因增长所致而加剧的社会问题,诸如和平和社会稳定、教育和就业、稳定的技术进步等,很难在增长的目标中体现出来。

(二)强调增长容易导致非均衡发展

“一些新技术的采用趋向于扩大不平等。”\[1\]17在教育发展不平等的条件业已存在的地方,新的增长目标往往趋向于扩大不平等。因为增长的发展观着眼于规模、数量的提升,常常以平均数来表达,会忽略不同地区原始的教育发展阶段和基础水平,导致教育的非均衡发展。例如,同样是引进信息技术以期缩小发达地区和薄弱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但在发展基础不同的城市和乡村,由于技术使用者、资源提供者和资源受众的条件的差异,对于新技术的使用效果也大相径庭。

(三)增长导致权力的非理性使用

权力的使用是单向度的。在不均衡的发展格局中,发展的结果不仅在于增长,更在于分配。分配对于道德水准要求很高,在一个缺乏制衡的国家分配体系中,基于增长的发展在现实中常常导致权力的滥用。首先,数量的增加、增长往往是依靠“消耗”教育资源获得的。一旦教育资源投入不足或投入超出学校的经济承受能力,不但会导致学校以牺牲教育质量、效益为代价,还会给学校造成严重的负担,影响学校教育的发展。这些有真实教育价值的内容无论其成功和失败都没有可测试的标准,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学校追求教育GDP的行为取向,给我国当前教育造成的结果是,在放任的同时又实施严格的控制。即控制资格,放任资格内的人群,用有资格人群的教育增长来弥补整体发展的不足。

二、“丰富,而不是加速”――可持续发展观的“稳态”内涵

德尼・古莱等提出了发展的伦理问题。他认为: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美好生活、公正社会和尊重自然。\[2\]曾获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的“以自由看待发展”提出:发展不是终极目标,自由才是发展的目标。发展只是扩展人们享有真实自由的一个过程而已。发展已经超越经济范畴,而融入伦理、文化和生态的内涵。

1990年,联合国第一个全球人类发展报告《关于人的发展的报告》,提出应把增加人的福利视为发展的目的。发展的指标不应限于人均收入,还应包括有关健康、饮食和营养、拥有可饮用水、教育和环境等数据,还应考虑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和男女之间的公正和平等情况,以及民主参与的程度。另一方面,“持久性”概念是对人的发展概念的进一步补充。\[3\]“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4\]可以看到,教育不止是发展的一个手段,更是发展的内容和目的。

不过,同样是为人的发展的目标,在发展观上仍然有很大的分歧,分歧的焦点在于:增长到底是不是前提?主流经济学家仍然默认增长是现实中的最重要的需求,只有增长才能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他们情愿扩大增长的内涵,承认增长的伦理观,并将增长的意义与社会进步高度相关。在他们的眼里,零增长即意味着发展的停滞,此时将不再有增长的动力,社会就进入可怕的静止。但在可持续发展论者那里,他们强调可持续发展观的中心观点是“稳态”:减缓增长,甚至放弃增长。早在1857年,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就提出了这一思想,他认为,所谓静态,是指人口与物质资本存量零增长的状态,一旦达到这个临界点,生产和再生产就应该仅仅是替代。但此时的静态并不是停滞,它仍然具有技术上和伦理上的持续改进。特别是那些被许多人列为人类的最理想和最满意的活动,如教育、艺术、音乐、宗教、基础科学研究、体育活动和社会的相互影响,在静态的发展中更加繁荣。这是因为,“当心灵不再全神贯注于生存的技艺时……就可能更多地去改进生活的技艺”\[5\]3。著名的可持续发展论者戴利评价说:“用今天的话来说,穆勒是在提倡可持续发展――没有增长的发展――这就是没有数量增加的质量改进。”\[5\]4他直接点出了数量与质量之间的此消彼长的关系:“人口的数量和资本货物的积累是不可能永远增长的,在某个点上,数量性增长必须让位于质量性发展以作为进步的途径。……这种稳态绝对不是静止。存在着死与生、折旧与生产的不断更新,以及人类和人工制品两者存量的性能改善。”\[5\]8罗马俱乐部认为这种改善是因为:“一个社会免除了同增长引起的许多问题作斗争,就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和创造才能用于解决其他问题。”\[1\]135

因此,可持续发展观和一般的发展观明确地区别开来,它着眼于质量功能上的改善,并坚信只有放弃增长的暂时利益才能获得这种质的改变,并坚信可持续发展“为足够的人均福利而奋斗,要求生态规模上的足够、社会分配上的公平、经济配置上的效率三个原则同时起作用”\[5\]279-280。

三、可持续发展理念对教育发展的启示

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教育发展的自身逻辑。范国睿教授总结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原则:“持续性――眼前的发展是未来发展的基础,眼前的发展为未来的发展做准备;共同性――发展的整体性、发展者的各因素之间的协调性等;公平性――各发展主体都有平等的生存与发展的权利。”\[6\]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对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解,至少应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增长仍然是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

今天即使在那些持完全的古典经济学主张的人那里,增长也不再只是数量和规模的增长了,对于增长的更全面的认识可以使我们在增长的项目选择上找到更可靠的政策工具。今天人们常说的内涵式增长已引入了不少新的发展观:如通过贸易实现的增长,通过制度创新获得经济的增长,通过技术进步带来的增长等。对于教育而言,教育中的增长,一方面包括升学率、学龄人口规模、学校数量,以及教育经费、人员增加、设施投入等多个方面的增长,这可以理解为外延的增长。作为发展的一个基本指标,这些数据已得到了大大的扩充,并在绝对数值统计上获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这亦掩盖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仍在扩大的非均衡。只取增长的数量标准,不能真正地理解增长,资本的投入之外,资本的积累、技术的创新、人力资源的跟进、制度的创新都是增长的必要条件。从完整的增长意义上来看,增长是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文化的积淀、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更新、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教育体制与制度的创新,这些都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内涵式增长的项目,其表现出来的动力与机制已经大大超出了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增长。

(二)应确定增长的立足点

教育发展最重要的是结构问题。是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考验着公共教育政策的良心与方向。结构优化的重心在于发展系统中的多元要素,并实现要素之间的合理关系。以我国高中教育为例,我国的教育政策一直都是在调整普职之间的比例,但除此之外,我们能否开辟第三条道路呢?尽管屡有宏观政策文件提及综合高中、特色高中的发展问题,但是从来没有实质性的政策跟进,众多的比较研究似乎并没有撼动普职隔离的现实。那么,增长的立足点是否可以放在以普职沟通的新型普通高中为代表的“大众化”的第三条道路之上?只有当公立高中的质量达至相对均衡并且建立起高中教育体系的立交桥,升学率市场的竞争才能更加公平。

(三)稳态发展,以时间换发展空间

发展是一个包括结构调整、质量提升、制度更新、多样性增加的系统功能的提升过程。在常规的教育发展观那里,扩展了的增长的观念已能涵盖教育发展的全部。但是,正如坚持可持续发展观者指出的那样:当目标直指增长,增长的内在的缺陷就必然会出现,这甚至不是什么制度的规范、控制所可以解决的问题。正是在这样一个观点的分歧中,字面上温文尔雅的“可持续发展观”其实有着最坚定的内核:对于和谐有着一种近乎信仰的追求。

总之,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教育发展的最好办法就是按照教育自身的规律办教育。教育是一种成长,不妨把发展的速度放得慢一点,甚至普及的脚步都可走得慢一些,等待着尽可能多的潜在的力量生长出来,让每一段、每一类教育发挥出它的独特价值。这样的发展将不会是低水平、低层次上的整齐划一的发展,而是高水平、高层次上的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美〕丹尼斯・米都斯,等.增长的极限\[M\].李恒宝,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40,26,17,135.

\[2\]〔美〕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M\].高,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48-53.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66.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

\[5\]〔美〕赫尔曼・E.戴利.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M\].诸大建,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3,4,8,279-280.

\[6\]范国睿.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教育改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第3卷 第10期

2014年4月教育观察

Survey of EducationVol.3 No.10

上一篇:高压旋喷桩在地基加固施工中的应用 下一篇:企业内部审计管理中的持续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