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兴趣入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

时间:2022-09-18 10:42:23

从兴趣入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

摘 要: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应该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

关键词:有效情境;课堂氛围;小学数学

教学实践证明,“趣味”是外因,那么“主动参与”就是“内因”,学生一旦形成了这种“内在需要”,何愁学不好数学呢?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试从以下五点谈谈如何以外因诱发内因,引发学生的“内在需要”。

一、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数学课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成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例如,我在教《5的乘法口诀》备课前,习惯性地翻开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去揣摩编者的意图及蕴藏在其中的新的教学理念。可是看后不免有些失望起来:这与原来的教材有什么不同呢?只不过把主题图由原来的一串5个红辣椒换成了带有一定故事情节的一条船上坐着5个小朋友罢了,其他的依然还是要填5个5个加的得数表,然后引导学生编5的乘法口诀。也许专家们在编写教材时,考虑到了多数学生(城市)的生活经验,而忽略了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基础,事实上,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这就是教材的局限性。

二、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乐于参与活动

课标在“教师的角色转换”中明确指出: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但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为了贯彻“多表扬少批评,以鼓励为主”的新理念,为了体现所谓的“民主”,课上不论学生说什么,即使错了,也是两个字“请坐”;不论学生在干什么,哪怕是与学习无关的事,也不向学生指出,认为这就是尊重学生,教学氛围民主。其实,这种行为是教师还没有真正理解课标,盲目地崇拜、无原则地摒弃“师道尊严”“教师的威信”,从而使我们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由一个“师道尊严的捍卫者”变成了一个“无原则的、被孩子牵着鼻子走的人”。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课堂教学中,必须保持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当学生发言有错时,启发他们自我更正;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适当地帮一把;当学生有进步时,不断地鼓励和表扬,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从感兴趣到主动参与的跨越。

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我们往往认为“所谓的成功就是从失败走向胜利”,其实对于小学生来说,“失败—再失败”则会让他们丧失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因此,我们必须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和达到成功的机会。“时间是成功的保证”,没有充足的时间,学生的主体地位便无从谈起。

教学是师生的互动过程,特别是新课程实施后,教师要切实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学习“舍弃”,以自己的舍换取学生的得,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体会、感悟、享受,切实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主人。例如,我在教学《认图形》这个单元时,就给学生留了充足的动手实践的时间,让学生在折、画、围、剪、拼的操作过程中去感悟图形的特征,体会图形之间的转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享受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信。

四、鼓励学生提问,培养学习数学的内在动机

学习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发现问题是关键,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会问是一种发现探究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又能给学生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授之以渔”历来是有识之士对教学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学习过程是从“有问题”到“没问题”再到“有问题”的求知过程。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提供给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往往习惯于在面对一个确定的问题时思考解题的方法,即提出问题是教材或教师的职责,解题才是他们的任务。为此,我们应当向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猜测的机会,多向学生提出“你发现了什么或你能提出怎样的问题?”这类问题。为了鼓励学生提问,开始的时候一定要允许学生出错,细心呵护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不要轻易地否定学生。

五、摆正教师的位置,做个合格的“引导者”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适时、有效地帮助和引导,并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加以解决,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信心。

例如,我在教学《平均分》时,就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最后一道开放题是这样的:你会把16本本子平均分成几份吗?说说你是怎样分的。学生大多数分成2份、4份、8份、16份,但是有位同学说:“把16平均分成3份,每份5个。”“错了!”学生齐声说。于是,我就把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讨论解决。经过学生的激烈探讨之后,大家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看着学生一张张兴奋的笑脸,喜悦也从我心中一圈圈地荡漾开去。课堂因“出错”而精彩,思维因“出错”而活跃,这“错误”就像一颗石子投入河中,“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学生的思考、猜测、争议,道理在争议中越辩越明,越辩越透,越辩越活。从而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更重要的是,长此以往下去,学生学会了这种学习的方法,这是一件终身受益的事。

(作者单位 江苏省扬中市油坊中心小学)

上一篇:浅谈小学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 下一篇:紧贴文本,有效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