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擂台(142)

时间:2022-09-18 09:10:28

翻译擂台(142)

请参赛者在2016年3月10日前在网上提交参赛译文,网址为http://.cn/intr

>> 翻译擂台(142) 翻译擂台 翻译擂台(92) 翻译擂台(95) 翻译擂台(96) 翻译擂台(98) 翻译擂台(97) 翻译擂台(109) 翻译擂台(106) 翻译擂台(105)评点 翻译擂台(104) 翻译擂台(102) 翻译擂台(101) 翻译擂台(103) 翻译擂台(100) 翻译擂台(99) 翻译擂台(117) 翻译擂台(115) 翻译擂台(112) 翻译擂台(113)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或扫描下方二维码,通过“新东方英语”微信公众号的“编读互动”菜单在线提交参赛译文;还可以用稿纸誊写工整,寄往北京市海淀区海淀东三街2号新东方南楼19层《新东方英语》编辑部“翻译擂台”收,邮编为100080,截止日期为2016年3月10日(以邮戳为准)。我们将隔期刊登有关译文的详细评点,并评出若干名最佳译手(奖品:《英语语法新思维――语法难点妙解》)和潜力译手(奖品:《让生命绽放美丽――改变世界的50位名人(下)》)。快来一试身手吧!

新题目

By now, GOP presidential candidate Carly Fiorina’s business record has been well parsed: As CEO of Hewlett-Packard in the late 1990s and early 2000s, she orchestrated the blockbuster merger with computer maker Compaq.

2016年1月号翻译擂台获奖名单

First Prize Winner (1)

王艳菊

Second Prize Winners (3)

袁瑞 张磊 刘梦扬

在前两期翻译擂台点评中,我们探讨了房地产行业常用表达法的翻译。与房地产行业相比,汽车行业在英语新闻中出现的频率更高。汽车在主要的英语国家都已高度普及,几乎每个成年人都驾驶汽车,汽车已成为多数人的生活必需品,有关汽车的新闻自然也会引起几乎所有成年人的关注。因此,英语国家的报纸上经常会有汽车专版,财经或时政类新闻里也经常会有汽车企业的消息。随着国内家庭汽车的普及,汽车在新闻中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许多报纸,特别是都市晚报类报纸上汽车专版越来越多,财经新闻中有关汽车的信息也不断增加。从这一点来说,学习英语有必要了解英语中有关汽车的常用表达方式,学习翻译则应该能够翻译有关汽车的新闻报道。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仅就英译汉来说,译者不仅需要知道英语中有关汽车的常见表达法的确切含义,还要了解汉语中对应的表达方式是什么。相比较而言,英语中有关汽车的内容已形成一套固定的表达习惯,一般读者的熟悉度也比较高。汉语中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表达习惯,许多表达方式正在形成,其中有许多就借自英语等外语,读者的熟悉度也低。而且由于汽车进入普通人生活的时间还不够长,许多汉语的表达法还有比较浓的术语味,还属于专业人士之间的交流用语,不够“平民化”。由于这一点差异,平时不经常关注汽车行业的译者如果去翻译报纸上的汽车专版,往往会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专版里的报道通常会有一些专业性的内容。但如果去翻译财经或时政类新闻里有关汽车的报道,难度就会小得多。只要对汽车行业有基本的了解,掌握英语和汉语中有关汽车的基本表达法,翻译此类新闻就不应该有什么问题。本次翻译擂台的原文就属于财经类新闻中的汽车报道,我们在下文具体分析。

2016年1月号翻译擂台评点

题目

The company making spare parts for cars doubled its recall in the U.S. of vehicles with its airbags installed to 34m, making it the biggest safety recall to date in the American car industry.

翻译要点

原文选自2015年5月23日出版的《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是一则财经新闻中的一句话,选用时略有改动。这则新闻说的是日本高田汽配制造公司生产的气囊有问题,因此进行了大规模召回。原文用了汽车行业中一些基本的英语表达法,如spare parts、recall、airbag、safety recall等,这些都是新闻里常用的词或词组,一般的英语读者理解起来不会有什么问题。这几个词和词组在汉语中恰好也都有对应的表达法,分别为“配件”“召回”“气囊”和“安全召回”。相比之下,这几个汉语表达法要略显专业一些,一般读者可能需要查词典才能理解。也就是说,对于多数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翻译这句话的难点主要在于汉语表达,要用恰当的汉语传达出原文的意思不太容易。但是如果翻译者英语功底不够扎实,又没有养成查资料的好习惯,英语原文的理解也可能会有麻烦。一些参赛译文的确在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都出现了问题,下面来具体分析。

首先,对spare parts的翻译,参赛译文主要出现了两类问题。

问题一 参赛者没有辨认出这是一个词组,对spare和parts分别翻译,导致译文意思错误。

例:在美国汽车制造工厂制造汽车剩余零件的公司加速召回美国已安装34米安全气囊的机动车,并确保它是最大限度安全的召回。

评析:《柯林斯英语词典》对spare parts的解释是“parts that you can buy separately to replace old or broken parts in a piece of equipment. They are usually parts that are designed to be easily removed or fitted”,翻译成汉语就是“零件”“零部件”的意思,在汽车行业大多翻译成“配件”或“零配件”。这里将其译为“剩余零件”,显然是把spare理解成了“剩余的”,采用了这个词作为形容词使用时最常见的意思,把词组里的两个词拆开翻译了。还有的参赛者将这个词组译为“多余的备用零件”,也没有注意到这是词组,因此也不对。

问题二 参赛者看出spare parts是词组,但译文嗦,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例:这个为汽车生产备用部件的公司,在美国召回装有安全气囊的汽车,数量翻了一番,达到34,000,000辆;使得该事件成为美国汽车行业迄今为止最大安全事故召回事件。

评析:该译者将spare parts译成了“备用部件”,也就是“备件”的全称。“备件”也是汽车行业经常用的一个词,其含义和“配件”差不多,多数时候可以通用。因此,这种译法意思没有问题,但太嗦。其实,只要查一下词典就不会犯这种错误。词典上通常都把这个词组翻译为“零件”,用在这里并不错,也很自然,只是没有“配件”看上去专业。

参赛者在翻译recall时出现的问题要多一些,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类。

问题一 参赛者不理解该术语的含义,译文意思不对。

例:虽然汽车安全气囊安装数达到了三千四百万的水平,美国汽车备件制作公司对车辆的回收却达到了双倍之高,这让美国的汽车行业的安全回收率有史以来达到了最高峰。

评析:在与汽车相关的英语新闻中,recall可以算是个高频词。《柯林斯英语词典》的解释是“If a company recalls a product, it asks the shop or the people who have bought that product to return it because 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with it”,汉语译为“召回”。根据“中国汽车召回网”的解释,“召回”是从英语recall一词翻译而来的,“是指汽车产品生产者对其已售出的汽车产品采取措施消除缺陷的活动”。简单来说,就是一旦发现某一型号的汽车普遍存在问题,生产商就会从消费者手中把汽车收回,免费修理或更换配件。极少数情况下,还会允许消费者退回汽车,返回购车款。上面的译文将recall译作“回收”,译文虽然读起来自然,但意思明显不对。“回收”与“召回”完全是两回事。还有的译文将其译成了“撤回”,意思显然也不对。

问题二 参赛者使用了汉语对应的表达法,但对于该术语所表达的确切含义不熟悉,译文的整体意思仍然不对。

例:该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加大力度召回其安装在美国约340万汽车上的安全气囊,这也是美国汽车制造产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安全召回事件。

评析:译文使用了“召回”,说明译者知道recall这个词在汽车行业里的通行译法。但从译文来看,召回的是安全气囊,这就不符合汽车召回的通行做法了。尽管汽车需要召回时,通常只是个别部件出了故障,但召回的总是整辆汽车。就原文这句话来看,召回的流程应该是由安装了高田公司气囊的各整车生产商召回汽车,并负责更换成没有问题的气囊,但由于问题出在高田公司生产的气囊上,召回的成本最后必然由高田公司承担。译者可能以为,既然说的是“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并不生产整车,召回的就不大可能是整车。这说明译者对汽车召回机制还不熟悉。

问题三 参赛者用词不对,译文表达不自然。

例:这家生产汽车零配件的公司召修在美国安装其安全气囊的3,400万辆汽车,使得其召修增加了一倍,成为美国汽车行业迄今为止最大的召修事件。

评析:该译者用“召修”来译recall,似乎是“召回”和“修理”合并而成的,意思不完全错。多数时候,汽车召回的目的就是修理,修好了之后再还给消费者。但“召修”不是现成的汉语词汇,用在译文中并不自然,不如“召回”地道、专业。而且,如前所述,“召回”的汽车并不总是修理,有时也可能会退货。

对safety recall的翻译,参赛译文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类。

问题一 参赛者不理解safety recall的含义,译文意思错误。

例:该公司留出足够的时间,加快其美国市场下搭载34m安全气囊的汽车的召回。此举成为美国汽车产业史上,在规定期限内,安全性最高的一次召回。

评析:所谓的safety recall指的是出于安全考虑而进行的召回,原因是汽车的故障会对乘车人的人身安全构成威胁,汉语通常译为“安全召回”。这里用作定语的safety起到说明原因的作用。译文将其译作“安全性最高的一次召回”,把safety理解为对召回本身性质的描述了,意思当然是错误的,“召回”本身无所谓安全不安全。更重要的是,safety recall在汽车行业里是一个固定词组,只有“安全召回”这一个意思,其他解释都不符合原意。

问题二 参赛者理解safety recall的含义,但译文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例:汽车零部件制造公司在美汽车召回数量翻倍。这些装配有其生产的安全气囊的汽车召回量高达三千四百万辆,成为美国汽车工业史上最大规模由于安全隐患问题发生的召回事件。

评析:译文用了“由于安全隐患问题发生的召回事件”,意思肯定没有错。如上所述,“安全召回”就是这个意思。就原句来说,确实是因为气囊存在安全隐患,高田公司才不得不召回安装其气囊的汽车。但上面译文的译法太嗦,不够简洁,这种吃力不讨好的翻译方法应该尽量避免。

问题三 参赛者没有加以适当的增译,译文表达不自然。

例:美国汽车配件制造企业加倍召回安全气囊故障车,召回数量达到3400万,使其成为美国汽车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安全召回。

评析:译文用了“安全召回”,意思准确,用词也恰当,但读起来还是不自然。原因在于,英语是一种强调抽象的语言,safety recall可以直接做表语,而汉语比较强调具体,直接用“安全召回”做“成为”的宾语,搭配上就会有些问题。这里在“召回”后面加上“事件”或“案”之类的概括性的名词,形成“召回事件”或“召回案”的表达法,译文就自然得多了。

在翻译airbag这个词时,参赛者的错误主要有两类:一是不理解airbag为何物,译文意思错误;二是用词不专业。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具体分析了。

除了汽车行业相关表达法的翻译问题外,参赛译文还存在以下两类问题。

问题一 参赛者错误理解34m,译文意思错误。

例:该汽车零部件制造公司在美国地区以双倍的数量召回了安全气囊安装长度达到34米的汽车,此举也成为美国汽车产业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安全召回行动。

评析:原文中的34m指的是数量,即3400万,其中m是million的缩写。34m前的to是与前面的doubled连在一起的,形成“double … to …”结构,意思是“把……增加一倍,数量达到……”。上面的译文没有注意这两点,而是根据字母m胡乱猜测,导致译文意思错误。此外还有参赛者把34m译成“34毫秒”“34马赫”等,都脱离了具体的上下文,也不符合常识。

问题二 参赛者语法观念薄弱,忽视原文中的定冠词,译文意思错误。

例:汽车部件制造商在美国翻倍召回装有该公司气囊的汽车,共计34000000辆,成为美国汽车行业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安全召回。

评析:原文的company一词前有定冠词the,其作用是表示特指,说明本句所说的是某一家具体的公司。这种“定冠词+名词”的结构一般译作“该+名词”或“这+量词+名词”。这里的the company就可以译为“该公司”或“这家公司”。上面的译文将其译作“汽车部件制造商”,似乎指的是所有生产汽车配件的公司,是泛指,与原文的意思有很大出入。值得注意的是,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参赛译文都采取了类似的译法,说明许多参赛译者的语法知识还不够牢固,今后学习时需要特别注意。

获奖译文:在美国,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把装配其气囊的汽车召回量增加了一倍,3400万辆的规模堪称迄今为止美国汽车工业安全召回之最。(王艳菊)

评析:“零部件”虽然不是高田公司自用的汉语词,但意思正确,不影响理解。“气囊”“召回”和“安全召回”用得都很自然。但把company翻译为“企业”不够准确。“在美国”提前,意思也有些含混,容易让人以为这是家美国企业。“之最”的译法很好,很精练,意思也准确,但与“迄今为止”不搭配。既然是“之最”,就包含了“迄今为止”的意思。把这个译文修改一下,就有了下面的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这家汽车配件公司将其在美国因气囊问题而召回的汽车数量翻了一番,达3400万辆。这一规模堪称美国汽车工业史上的安全召回之最。(韩子满)

评析:把译文分成两句,第一个句子中又用一个逗号,句子长度大大缩短。把原文用作定语的with its airbags installed译为“因气囊问题……”,改为状语从句,避免定语过长,这样读起来就自然多了。

上一篇:仇敌当前斯派克·李同他的敌人们 下一篇:大脑老不老 看6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