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习困难生的类型及其原因

时间:2022-09-18 07:28:29

浅谈学习困难生的类型及其原因

摘 要:学生学习困难是指学生在学习上出现了不同程度障碍,让他无法适应教师的教学,不能顺利地完成自己学业,是一种特殊群体,面对学习困难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需要我们从特殊的视角、用特殊的方法去加以研究,这对促进他们的正常乃至超常地发展,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学习困难;原因

一、对学习困难学生的界定

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成功教育研究中将其定义为“智力正常但学习状况异常。完成学习任务有困难”的学生。学习困难学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差生”,不是残疾学生,不是弱智学生。

二、学习困难学生的主要类型

根据学习困难学生形成原因及外在表现,具体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基础薄弱动力缺失型

学习基础薄弱是这类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要障碍。学习困难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掌握方面,不同项目内容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并不是所有的方面基础都差。问题较大的是随着教育环境的改变、教学内容的扩展与加深,以及课业负担的逐步加重,这些学生难以适应新的要求,日积月暴厌学情绪有增无减在学习动机、态度、意志及自我意识等方面处于弱势学习上动力不足,常常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学习困难学生课内大多数时间未进人学习角色。其中相当一部分甚至根本无意于学习活动。

(二)能力低下型

这类学生的动机、意志、自我意识水平都不低,但学习能力有限,基本的学习技能没有掌握,制约了他们的学习活动,尽管百般努力,然而收效甚微。

(三)暂时困难型

这类学生在能力和个性特征上并无偏差,主要问题在于学习行为不良、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学习困难,一旦其不良行为得到矫正。困难局面也将随之改观。因此,他们所面临的困难只是阶段性、暂时性的困难。

以上的分类只是相对而言的,我们研究学习困难学生的分类,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区别不同对象,以采取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意义的教育措施。

三、影响学习困难学生的主要因素

形成学习困难学生的原因究说是什么呢?成功教育研究中证明:不管学习困难学生属于哪一种类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存在心理缺陷。学习困难与心理缺陷往往互为困果,或答是学习困难导致心理缺陷,或者是心理缺陷导致学习困难。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他们的心理状态都主要表现为:

(一)抑郁和自卑 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大多表现为厌烦、厌抑,处于一种被动学习、无可奈何的状态,对学习无任何兴趣可言。在行为上往往表现为情绪低落。沉默寡言、孤僻自怜。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常常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挫折,容易在学习上丧失自信。产生自卑心理。他们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与那些成绩优良的学生作比较,于是产生了“我不行”的自我暗示。过低地评价自己,长此以往,自卑心理日渐强化。

(二)迷惘与矛盾 他们原本学习成绩就比较差,在学习上没有较大的成就感,但在其内心深处,却又希望自己也能象学习成绩优良的同学那样,得到老师、同学、家长的重视,因而也在暗地里下功夫努力可收效并不是很大,处于操深的矛盾之中。

(三)和侥幸 有些学习困难学生由于意志薄弱,往往管不住自己。盲目地认为自己平时不行,考试的时候不一定不行,存在着侥幸取胜的思想。因而不思进取,无意改变现状。

通过上述分析,塑造积极、健全的人格,是转变学习困难学生的任务。其根本点就在于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建立和恢复自信。自信心是一个人不断前进的动力之源。成功教育在转化学习困难学生的改革实践中,始终坚持“三个相信”的教育理念,即“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追求成功的愿望,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争取成功的潜能,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获得成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强化了他们的成功心理。

四、克服困难生学习的对策

(一)培养学习兴趣

无论学习哪方面的知识,都需要兴趣、动机、目标作为动力系统,提供持续学习的力量源泉和克服困难、持之以恒的勇气。所以,学会学习首先应当培养学习兴趣。

(二)刺激求知欲

大学课程大部分与高中的知识衔接并不是非常多,它的操作实践性比较强。这样一来,学生们对于老师每天都要传授的知识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从教师角度来讲,要做的就是稳固住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运用惊奇、复杂、困惑的方法,制造一种模棱两可的刺激,唤起学生们的好奇心,进而真正达到理解范式思维分解的目的。

(三)开拓启发式思维

在教学的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感到好奇,又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这时就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指出,当问题的难度系数为50%时,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强。因此,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安排课程内容。采取一种递进的方式,则会使学生们接纳,并且也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祥.给年轻教师的建议[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李海林.谈高等数学的课程特征与学习方法[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2,(4).

上一篇:浅谈编导如何从生活动作中观察提炼舞蹈动作 下一篇:审视“媒介即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