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凸显数学课堂本质

时间:2022-09-18 05:08:48

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凸显数学课堂本质

摘 要:应用信息技术丰富了数学教学内容,优化了数学教学手段,完善了数学教学方式。信息技术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之一,在应用与推广的同时,不应本末倒置,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运用,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关键词:信息技术;合理使用;数学课堂;凸显本质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数学是抽象的,计算更是枯燥的。数学教学不能一味地依赖信息技术。

一、活用媒体资源,让电教媒体成为数学学习的“催化剂”

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实现了教学时空的开放和教学资源的互补,促进了信息资源的共享,让课堂更有容量、更高效。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模拟多种与教学内容适应的情境,辅之以文字、声音、图像,让枯燥的图形变得绚丽多彩,让死板的计算变得富有生机,让抽象的推理变得活灵活现。

1.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在于通过这种感官刺激,使学生在学习中运用感官所产生的感觉来学习,突破传统课堂的狭小天地,丰富了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我在教学“圆的特征”时,分别把汽车车轮设计成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通过多媒体课件观察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的不同情况,让学生充分理解“从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这一特性。这样,使学生的感官不仅仅接触媒体传送的虚拟画面和图像,而且真正使感官与“实物”接触,引发更直接、更深刻的感受和体验。

2.数形充分结合,丰富学生的智慧体验

通过对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教学内容,使凭空想象、难以理解的内容动起来,让数学课堂变得灵动起来。我在教学“平均数”一课时,充分运用课件呈现的条形统计图,采取了先估后移再算的策略。先出示女生队踢毽个数条形统计图,再结合课件动态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在图上出示一条横线表示平均数。通过动态演示,让学生直观感知图形变化和运动的过程,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了表象支撑,渗透了“移多补少”的思想,避免了计算的机械性和认识的盲目性,丰富了学生的智慧体验,把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引向纵深。

二、巧用软件技术,让媒体工具成为数学课程的“美化剂”

在数学教学中,灵活地选择办公软件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做到图文并茂,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图像世界里学习数学,使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感受数学的美妙。

1.巧用办公软件,让枯燥的图形变成美丽的图案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做数学”。将单一的图形通过平移、旋转进行复制、粘贴,变换出精美的图案,化简单为具体,让学生在图形变化中享受数学美,在享受成功的同时掌握知识。如借助画图工具,将一个菱形绕着一个顶点每次顺时针旋转90度,依次画出,就得到一个美丽的图案;将一个单元图形复制,然后一个挨着一个粘贴,就得到一组有规律的花边……让学生在操作变换中感知平移、旋转中的“变”与“不变”,弥补了手工制作的笨拙,减少了时空的限制,从而让学生在五彩缤纷的图案世界遨游、领悟,做到在美的信息中愉悦地掌握知识,并能在感知美的过程中创造美。

2.充分运用展示,把被动的学习转化成愉悦的内化

数学是抽象的,几何也不是靠想象。学生只有充分地直观感受,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数学内涵。如教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时,先出示一张一寸的相片,先让学生远远观察,接着将一寸的相片在实物展示台上,调整放大键,使相片放大,随着学生“哇―哇―哇”的惊叹声,原来照片上竟然是放大的“我”。在学生兴致高涨时,用尺子先测量相片的长与宽,再测量屏幕上相片的长与宽,通过计算比较,逐步去发现什么是缩放。再适时呈现出没有按一定比例缩放的“我”,凭借学生对“我”的熟悉,探索出什么是按一定的比例缩放,从而明确图形缩放时形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大小变化而已,把枯燥的数学学习转化成愉悦的知识内化。

三、恰当选择取舍,不让繁冗课件成为思维活动的“膨化剂”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所以,我们不应一味地依赖媒体技术,应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1.准确把握尺度,不让课件展示成为学生观课的“浏览器”

玛利亚・蒙台梭利有句经典名言:“我看到了,我忘记了;我听到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可见,亲自参与、亲自实践是何等重要。部分教师无论什么教学内容都无一例外地采用多媒体教学,而且在课件制作上花费了大量的经精力,一节课ppt就有四五十张,那简直成了“放电影”,忽视了课件所承载的教学内容的质量,从而让教学失去灵魂。其实,媒体教育技术只是教学辅助手段,不应“吞没”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才是真实高效的课堂。在教学中,要结合课件演示,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思维的不断碰撞中发展、提高。如选择第一排或第一列的平均身高更接近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时,就地取材:通过第一排学生(矮个子)与最后一排(高个子)站立比较,体会身高的悬殊,直观感知选择第一排与最后一排数据的不合理性;再让学生发现第一列学生有高有矮,更接近全班同学的整体状况。这不单单是简单地求平均数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不是“观电影”,是学生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体验。

2.现代传统兼顾,不让个性教学成为鼠标按键的“操作手”

多媒体教学,课堂容量大,信息传输快,生动形象,学生易于接受。但是,久而久之,有些教师对媒体技术产生了依赖,课件是下载的,教法是别人的,风格是模仿的,学生也是别人的。所有板书都事先打印好,看起来挺美,却显得机械,少了现场书写的活力与个性的展示。这不是“邯郸学步”吗?如果一断电,“裸课”该怎么上呢?肯定无从下手。一节好课应该包含以下要素:饱满的激情、殷切的希冀、热情的关注、亲切的语言、丰富的体语、出神入化的演示、深入浅出的讲授、恰到好处的点拨、收放得体的课堂调控、紧张有序的分层递进。教师必须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与扎实的基本功,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书写能力、绘画能力,一定的组织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和运用肢体语言的能力。所以说,教师除了学习运用好现代化教学外,也不能忽视基本功的练习与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弥补传统教学的局限,解脱时空的限制,让枯燥的数字活灵活现,让抽象的空间精美无比,使教学反馈更便捷、教学互动更智能化。只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机结合教学内容,开发并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这样的课堂才能凸显数学课堂的思维本质

上一篇:在美术教学中巧妙把握美术的“魂” 下一篇:基于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