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教学中若干现象的思考

时间:2022-09-18 04:29:48

音乐课堂教学中若干现象的思考

教育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已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音乐课堂教学也因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打破了教师单纯地教、学生被动地学的传统模式,在形式上有了较大的变化和改进。

音乐课堂 学科综合 课堂合作 辅助教学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施行,我们的音乐教育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在音乐课堂上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现象。

一、变味的学科综合

新课程淡化了学科的界限,打破了以知识技能为主线的教学格局,教材包涵了大量的文化知识,涉及到不同的学科领域。这就要求教师在强化自身专业水平的同时,还要广泛涉猎多种知识,再以音乐为教学主线,构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而有些教师在课堂实践时将音乐知识和其他科学知识简单叠加,甚至花大量时间去介绍相关知识,让音乐课变了味。

例如,有位老师在上《丝路驼铃》一课时,为了让同学们了解“丝绸之路”,她翻出了地图,从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开始讲解各路段的地理历史情况,如途径地区的主要山脉、河流、沙漠和湖泊,当地的自然环境、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和土特产等。可是,当她将这些知识讲完时,就只剩下五六分钟的时间了,所以只能欣赏了一首《千年敦煌》就匆匆下课。

这样的课,看起来学生很积极,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似乎能从课堂上学到很多知识。但听课者不禁要问:执教者是音乐老师还是地理老师?或者是历史老师?从这堂课上看不到一个音乐老师应有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换句话说,这堂课让地理老师或者历史老师来上,也能完成,或许效果还可能更好。新课程虽然淡化了学科的界限和学科体系,但并不是喧宾夺主地岔到地理课、历史课、语文课上去“耕别人的田”。新课程中提倡的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也就是说音乐课一定要有音乐性。

二、赏识性课堂评价扩大化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的学生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课改中的音乐课堂教学,“赏识性评价”成了激励学生参与自我学习的重头戏之一,成了许多老师上课的法宝,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些现象:学生只要参与了活动,老师马上就会说“很好”“太棒了”“好极了”等。从不考虑学生参与活动的效果如何;学生只要回答了问题,老师会毫不吝啬地鼓励学生“你说的真好”“你的想法很独到”等。

例如,有位老师在上《茉莉花》一课时,设计了一个为歌词谱曲的环节。这一做法的确很有新意,学生也都跃跃欲试。但接下来的环节却不尽人意,有的学生谱的曲不是忽高忽低,就是忽长忽短。而教师却说:“你们的歌声真动听呀!”甚至还不时夹杂者“OK”“Very good”等英语。

在课堂上,过多的使用奖励,而且在奖励时语言缺乏针对性,学生知道只要参与了老师就会表扬,至于好不好,学生不需要考虑。像这样人为地扩大赏识性评价的范围,没有感情的融入,为了赞美而赞美的语言,使人觉得教师的评价如街头的烂白菜,廉价之极。久而久之只能失去学生对老师的信任。评价是一种手段,它的表现形式有很多。其目的是更好的激励学生自主、合作式学习。赏识性评价确实有它的优势,但如果将其扩大化,并美其名日“赏识教育”,我想与新课程所提倡的“通过课程评价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理念就背道而驰了。

三、程式化的课堂合作

建构“自主、合作、创造”的音乐教学模式,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让全体学生能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之中,是新课标所提倡的。因此,在音乐课堂上,以小组的方式来进行合作学习,是一个普遍的环节。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部分老师由于偏重于合作学习的形式而缺乏对合作的内涵的深刻认识,在实施和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形式时,无法很好地引导学生利用合作的优势来学习内容的深化和延伸,而造成了合作学习方式的表面化、程式化。

例如,在上《神奇美妙的打击乐》一课时,老师先将学生分成三组,让各组学生自主上前选择乐器进行竞赛。竞赛的内容是用乐器来表现几种场面:第一组表现暴风雨即将来临的场面,第二组表现在运动场上,第三组表现欢庆节日的场面。学生们选好乐器后开始了热烈的讨论,到了展示的时候,三个小组各显神通,其中第二小组的表现获得了满堂喝彩。组长先是一声哨响,所有组员原地踏步,模仿出在操场上跑步的情景。然后组长手拿乒乓球拍做出打乒乓球的动作,一位组员随着她的动作适时地敲响木鱼,将打乒乓球的场景惟妙惟肖地展现在音乐课堂上……以上课例中老师的分工非常明确,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合作的实践中去,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充分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由此可见,那种为了“合作”而“合作”的形式主义,既浪费了教学时间又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合作学习的实际效用,明确合作任务,真正深入到合作小组中间去,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并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手段和途径。这样的教学,才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四、时髦的多媒体辅助教学

众所周知,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势,让学生在各种感官和多媒体互动中接受信息,使教学活动多媒化、立体化、信息化,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不知从何时起,多媒体教学成了公开课的一面旗帜,观摩课,评优课、竞赛课,都用上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无论是执教者、听课者、甚至是评委都一致认为不用多媒体教学,这节课就上不了档次,跟不上形势,就不是创新,不管有无实用价值,多媒体手段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已经被无限夸大,以至于“神化”。我们有些教师是制作课件的高手,精美的画面、Flas和影音资料等统统用上,过度依赖影音素材,导致课件冗长,整节课围绕着课件在转。记得在一次观摩课上,一位老师在上《梨园漫步》一课时,播放的视频材料竟长达35分钟,有《贵妃醉酒》《苏三起解》《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拾玉镯》等,视频材料一个接着一个,感觉是看了一场京剧的专场,让人过足了京剧瘾。

这样的课确实丰富了学生的试听,可是将这些京剧名段都欣赏一遍就真的能了解京剧,走进京剧了吗?其实不然。这节课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转移到了精美的课件上,而忽视了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了解京剧。我想,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优势为教学目标服务,本无可厚非,但它也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或补充,我们教师千万不要为了好看,不求实用,一味地抛弃传统教学模式。为了追求形式上的时髦,将教学目标弃之不顾,是得不偿失的。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教学中一定要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并注意与各科学领域的有机联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科学的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多一些踏实的作风,少一些形式主义的花架子;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理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为音乐教学服务。

上一篇:怎样发挥课外阅读的自主性 下一篇:浅谈如何引导小学生喜欢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