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行政管理绩效考评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9-18 03:39:47

高校行政管理绩效考评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分析了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绩效考评的现状及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提出了针对高校行政工作绩效管理的建议,以期对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的绩效考评提供一点理论支持。

关键字:高校;行政管理;绩效考评

一、高校行政管理绩效考评的现状

1 目标模糊、指标泛化。由于很多因素的影响,考评的程度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往往很难用一个精确的数值来表现,只能用相对的优劣来表示,对于行政管理的质量究竟如何,有时也只能靠满意度来测量。因此合格鉴定、合理分等几乎成为参与考评人员唯一的结果追求。在这种狭隘的考评目标的驱使下,考评人员很难制定出针对性强、具体化和精确化的考评指标。

2 标准低、弹性大。由于目标模糊和指标泛化,低诊断力和低辨别力使考评人员往往选择较低的标准,而不去追求高精确化、高分辨力和高驱动力的标准用于考评。由于行政管理工作难以像教学、科研工作那样做到明确的数量化、等级化,考评指标的抽象与不确定性使考评者对行政管理人员的考评不得不较多选取模糊的定性考评方式,主观性很强,这无形之中又为感情用事提供了机会,造成了考评工作中的弹性操作和弹性结果。

3 缺乏监督和反馈。不少考评对象只注重考评结果的鉴定、分等的功能,只要考评结果不损害个人利益就能产生满足感,这在客观上更缩减了科学考评的真正目的,降低了科学考评的效能。加之很多工作缺乏日常监督,年终评价时离事件的发生已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就连考评人员也难以科学把握考评特质,因此考评结果很难作为沟通反馈和改进工作的依据。

二、原因分析

1 行政管理人员将自己视为领导者而非服务者。在高校的日常生活中,行政部门掌握了大部分的人权、财权、物权,控制了资源分配,缺乏控制他们的足够的约束力。高校行政管理职能的出现起初是为了保障学校功能的发挥和教育目标的实现,然而随着学校功能的不断扩大,组织的发展延伸,行政管理的功能和范围也越来越大。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有些行政目标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从属和服务于教育目标,甚至已经悬浮于教育系统之上。

2 对行政管理工作的轻视。长期以来,高等学校存在着一种“重业务、轻行政,重教师和科研人员、轻行政管理人员”的意识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支配着领导者和决策部门,在业务考核、职务评聘、工资晋升、评优奖励等方面将政策优势倾斜于教师和其他科研人员,导致了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小视,无论是普通员工还是高校的领导,都将行政管理看为无关紧要,机构可有可无,人员可多可少,素质可高可低,影响到了对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考评的正常进行。

3 缺乏政策依据和科学研究。从国家、地方政府到教育行政部门已经出台的各种涉及到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来看,绝大多数都是从高校的本质和特征出发,制定了有关教师等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条文,虽然有的文件也论及行政管理人员,但与教师和科研人员相比,其地位、权重的差异是明显的。行政管理的制度化和法制化,是行政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对行政管理的重视不够,在政策制定方面,有关行政管理人员的内容留下太多的空白。

三、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绩效管理的建议

1 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进行绩效管理应注重强化学校文化。绩效管理能否成功地运用于高校工作中,关键在于能否适应高校特殊的文化氛围。对于高校而言,绩效管理还处在起步阶段,决不能盲目拷贝西方高校的模式,也不能简单复制企业与政府的绩效评价体系,否则就会失去绩效管理的激励与鞭策作用。对高校行政工作进行绩效管理时,必须考虑到高等院校的特殊文化环境,不能破坏学术、科研的自由性和探索性,给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科研人员同样的自由空间,让他们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灵感、想象力和创造力。

2 要为高校绩效管理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保障环境。在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科学有效地建立高校教职员工绩效管理体系是深化高校改革,提高科研,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一环。而要保证高校整体的绩效管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就要提高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为行政绩效管理的推行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3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绩效管理应以追求效率为主。高校内部行政管理既有政府行政管理的特点,又与政府行政管理不同。由于高校的文化环境,使他的层级化、制度化和专业化等特点并不像政府部门那样突出,并且高校对公共事物的公平性更多体现在“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的基础上,高校的行政管理只是一个基础、一个平台,目的是支持学校的科研教学等业务性工作,因此对他的绩效评价在追求公平与效率时,应以效率为主。

上一篇:淮安民营快递业发展思考 下一篇:统筹城乡背景下女性就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