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中职生厌学问题的班级管理策略――情感管理

时间:2022-09-18 02:26:12

改变中职生厌学问题的班级管理策略――情感管理

摘要:针对中职生厌学问题,班主任从始至终的关爱则是一贯的情感强化剂。实施情感管理是大方向,是总策略。班主任对班级实施情感管理策略综合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从而达到班级管理的最大效能。针对中职生厌学的特点和中职班主任工作上的突出弊端,应重视和借鉴运用如下方法:多期待、少抱怨;多引导、少强制;多激励、少批评。

关键词:中职生 情感管理 策略

一、情感管理策略改变中职生厌学问题的实践启发

中职生学习缺乏目的性,他们的学习行为易受情绪的影响,喜欢某一学科的学习往往是因为喜欢教这一学科的老师。一名男同学曾对我说过:“虽然我的英语成绩很不好,但以前我的数学成绩很好,可现在一见到那个老头胡子头发花白,满脸皱纹、老人斑,我心情就不爽,真不想学了”。究其原因就是他们班的数学课请了一位60多岁的退休男老师担任。虽然我们无法认同这些中职生的心理、行为,但让学生喜欢、认可老师,是让学生喜欢学习的重要前提条件,这早已是学校教育的现实。教师自身素养、人格,尤其是教学行为、工作态度对学生影响的持久、潜移默化,是笔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感受深刻并深深反思的重要问题。

中职生最缺少的是肯定、关爱,如果教师看到他们的优点、长处和每一次进步时都能给予必要的肯定、及时的鼓励和表扬;遇到问题时能“将心比心”,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那么当学生感受到被教师接纳、关爱时,他们也将以同样的态度回应教师,从而有可能对教师所教的科目产生兴趣,这对缓解、转变中职生厌学情绪产生起到关键的作用。

另外,本人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感受到,中职生厌学问题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要抑制、转变中职生厌学情绪,决不能仅靠抓学习,需要班主任做大量、细致的思想工作。

综上所述,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班级管理,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富有责任心的关爱是缓解、转变中职生厌学情绪的最关键的做法。同时班主任对班级环境与氛围的把握是班级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笔者处理中职生厌学问题的基本思路是:以引导中职生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和具体目标为前提,通过建立一支学习骨干来带动全班共筑学习性组织,通过及时鼓励进步和矫正不良心理、行为,把教育要求落实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最终缓解、抑制中职生厌学情绪,保证学生良好技能和知识的形成。在这艰难、长期的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的关爱无疑是一支情感催化剂。因此,针对中职生厌学问题,实施情感情感管理是大方向,是总策略。

二、情感管理策略改变中职生厌学问题的理论依据

以“以人为本”为理念的情感管理是指管理者通过自身诚挚的情感,增强与企业职工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以满足不同职工的心理需要,从而激发其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融洽的工作氛围,从而提高效率的一种管理方式。情感管理的功能在于能最大程度地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人的内驱力。

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情感管理是一种柔性管理。它在人性假设的基点上采用非强制方式和非权利性影响力,管理者通过情感交流和沟通,在被管理者心中产生潜在的说服力,把组织意志转变为自觉行动。这一理论认为:“人是社会人”,“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是满足员工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而不是纪律的强制和物质的刺激,强调关心人、体贴人、尊重人、激励人的管理理念。”中职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可借鉴这一管理模式,实施以信任、亲密、坦诚、开放、沟通为基本原则的民主管理,构建以人为本的班级文化,以期达到班级管理的最大效能。

三、情感管理策略的具体实施技巧

中职生厌学问题尤其是厌学现象的广泛性和厌学程度的严重性已成为新形势下发展中职教育的一大瓶颈,中职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和新的教育理论的学习使笔者清晰认识到:做根治或改善中职生厌学问题的工作,必须实施情感管理策略。针对中职生厌学的特点和中职班主任工作上的突出弊端,须重视和借鉴运用如下方法:

1.多期待、少抱怨

多期待、少抱怨,就是要班主任广播师爱,把“期望”贯彻于工作的始终,在教育过程中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不指责、训斥、嘲讽或疏远。

“罗森塔尔效应”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引起学生的‘自我实现预言’”。“如果期望是积极的,学生定会确如教师所预料的那样获得进步或发展;如果期望是消极的,则学生往往也会如教师所预料的那样,退步或发展滞缓。”对学生抱有“期望”的班主任尽管没有把这种热切的“期望”倾诉于外显的语言和文字,但学生能通过班主任的眼神、举动和面部表情等捕捉到他的内部思想的表达。师生间这种爱的互动、反馈使双方的心理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当学生感受到了班主任的期待、尊重、信任、关心,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时,人的内部动力就受到推动。所以,处理班级厌学问题的过程中,班主任对厌学生的饱含“教师期望”是特别重要而且是必要的。

2.多引导、少强制

多引导、少强制,要求班主任在选择教育方式方法上重视引导而非强制。这一观点可在大思想家爱默生父子赶牛的故事中得到验证:父子硬拉死拽,要把牛赶进牛圈,花了很大的劲,可牛就是不肯进牛圈。但女仆拿一把草在牛跟前就轻而易举把牛引进了牛圈。引导和强制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

针对中职生厌学问题的现状,“引导”要求班主任引入“低、小、多、快”的“成功教学”策略,既承认学生的低起点,又乐观估计学生愿学好的天性,为他们创设心动的目标,在“多”个“低、小”的目标实现中达到较“高”、“大”的要求,在这逐步进步的成功体验中让学生不断摆脱学习失败的阴影。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对不同层次的对象采取分层次策略,提出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由小到大的逐步的具体目标要求,引导他们分阶段制订个人进步计划、方案,使他们“动一动,做得到”,防止因“消化不良”、“做不到”而厌恶学习、远离学业。如对总抄袭作业,不愿动脑筋的中职生,可引导其从“抄一点,想一点”开始,直到能独立完成作业。“当学生把成功归因于个人努力时”,能产生“一种良好的自我效能感”,“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力量”,“为以后解决问题提供动力条件。”相反,如果班主任不自觉地对中职生抱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硬拉死拽”,用批评、惩罚强制转化,都只会导致事与愿违,使改善工作陷入低效甚至无效,进程更为缓慢、艰难甚至无法开展。

3.多激励、少批评

多激励、少批评,要求班主任积极采用激励性评价,以鼓励为主要方式,把学生个体自我发展为客观参照,通过教师激励,促进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发展,并最终使学生形成自我激励机制。

中职厌学生早已习惯了教师的批评,对各种批评“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而对教师的鼓励和赞扬其实是很感激的,可以说“点滴记在心上”,因为他们受到的肯定太少了。因此,班主任应做到“三要”:一要及时激励,只要捕捉到学生的进步、“闪光点”就主动、及时地给予“夸张”的激励,因为有时哪怕只是一丁点或闪电般瞬间进行的激励,也有可能会成为促动其转化的“药引”,而时过境迁的表扬,自然只能使学生得到情随事迁的感受,作用和效果不大。二是要乐于激励。只要有助于学生改正缺点、弥补不足的人和事,班主任就要乐于表扬。即使是某天按时到校、上课睡觉少了、保证书语句通顺上等,都可适当激励,使学生体验到快乐并形成自我激励,最终用自己的力量战胜学习、生活上的困难。三要因时因事因地因人而异。如:对性格外向,经常无视纪律、调皮捣蛋却不经意某节课认真听讲的学生,当众表扬可以让其感受同学认可的目光;对性格内向、学习落后却细心打扫教室的,单独、面对面的表扬会使其内心激动很长时间,更自信地投入生活和学习。

参考文献:

[1]唐卫民,李军华.谈班主任工作中的情感管理[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1).

[2]陈德华.成功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钟志贤.深呼吸素质教育进行时[M].科学教育出版社,2003.

[4]陈德华.成功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5]陈德华.成功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上一篇: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模式初探 下一篇:高职生和谐寝室人际关系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