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业规划课程为引导 实现学生个性发展

时间:2022-09-18 12:54:38

以职业规划课程为引导 实现学生个性发展

摘要:以职业规划课程为引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个性,实现以人为本、发展个性、突出特色、人尽其才的理念。通过建立多层次、多阶梯的大学生创新平台,为学生发展个性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利用辅导员队伍,建立稳定的职业规划课程教师队伍,保证了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学质量。实践表明,职业规划课程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发挥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关键词:职业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平台

高校如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这是国家对高校提出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电子信息类学科优势突出、创新实践教育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学校定位为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此学校组织相关人员,对学校的教学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同时走访了校友、用人单位和学生家长。调查发现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渐渐不能适应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多元化要求。特别是独生子女一代,思想活跃,特色明显,个性强。如何建立起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已成为学校关注和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

要实现个性化发展,首先是学生特长的发现,其此是特长的培养和发展。如果沿用以前的方法难以实现,为此我校以职业规划课程为引导,让学生在学习、生活、科技、文体等活动中,实现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主选择、自我提高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学生个性发展问题,实现了以人为本、发展个性、突出特色、人尽其才的理念。

为此学校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了4学分的职业规划课程,每学期0.5学分,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牵引学生向工程应用型发展,促进学生就业。还设置了8学分的兴趣学分,由学生在课外通过参加科技活动、学科竞赛、文体活动、职业技术培训等活动中完成,充分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设置职业规划课程引导人才培养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经多方调研和讨论,学校职业规划系列课程的安排及作用如图1所示。

大一:开设职业认识课程,通过专业介绍、专业技术前沿讲座、企业需求简介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对职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将专业与职业有机联系起来。另外,学生根据自已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加入各类学生科协或社团组织,通过职业体验和兴趣培养,找到自已的兴趣和爱好所在,利于今后重点发展。总之大一主要是实现学生的自我认识。

大二:开设职业设计课程,通过竞争的方式,学生可以进入学科创新基地或学校创新基地。通过参与各类创新实践活动,学生可以获得课堂上无法获得的知识和实践经验,通过职业规划课程引导,学生可以自主完成职业规划和生涯设计。

大三:学生在生涯设计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意识地培养自已的职业素质,提高职业技能。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学校择优选拔学生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或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大四: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进入学校大学生创业园或参与企业资助项目,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通过双向选择参加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资格认证或企业专项培训;多数学生接受系统的理论课学习和实验课训练,并通过工程实训系列课程培训,将其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通过职业规划系列课程的实施,达到学生自我认识,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性的需求。

二、建立多级创新平台 营造阶梯式多元化的育人环境

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了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科技创新氛围,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建立了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实践园,为学生提供实践能力训练、创新能力发展、创业素质开发的平台和环境。实践园组成如图2所示。

大学生创新实践园包括了校内校外、课内课外二个层次三个阶梯。

纵向看:分为校内和校外二个层次。校内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等,由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团委共同负责管理;校外主要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由校团委和桂林市高新开发区共同负责管理。

横向看:由科技交流平台和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组成。

科技交流平台主要由校团委和宣传部负责管理,通过网络、讲座、论坛等多种形式,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由院级、校级和国家级三个阶梯式的平台构成,这三个阶梯互为支撑。院级主要由各学院的大学生科技协会、各类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组成,院级的工作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这一级工作开展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后续工作的开展。大学生科技协会工作的最大特点是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相互提高,对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校级创新实践平台主要由教务处负责管理的11个大学生学科创新基地和由校团委负责管理的大学生创新基地组成。教务处负责管理的11个大学生学科创新基地分布到学校各学院,如机械创新基地和机器人基地设在机电工程学院,由机电工程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负责管理;电子设计竞赛培训基地设在信息与通信学院;智能汽车基地设在计算机与控制学院;艺术中心设在艺术与设计学院等等。每一个基地都有专门的教师负责日常管理,基地除日常的培训工作外,通常选取一到几个全国或省的竞赛为主要的目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工作。校团委负责管理的大学生创新基地是由学生采取企业化自主管理,以项目的形式面向全校公开招标项目,入选项目进入基地研发并有机会参加各类比赛和评奖。

国家级创新平台由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践计划项目和二个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项目支撑。这一平台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科研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其目的是对优秀学生的培养,使其脱颖而出,早日成才。

三、组建稳定的教师队伍提高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学质量

为了保证职业规划课程的顺利开设,学校充分挖掘现有教师资源,利用学工系统现有的辅导员队伍,组建了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教师队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辅导员大多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且所学专业趋向多样化,如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学、经济学、工学、理学等等,这就为辅导员从事职业规划课程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首先,每一个学院都有一个辅导员除日常工作外,专门负责学生的就业工作,做好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调研工作,在调研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同时也为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提供必要的调研报告。其次,学校在岗位设置上,将学工系统的辅导员都设定为教师岗位,为辅导员上讲台提供制度保障。第三,将辅导员从事的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学工作、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指导工作等纳归辅导员工作量计算范围,从根本上保证了职业规划课程的实施和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

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一蹴而就,需要付出艰苦不懈的努力。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发展学生个性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今后的路还会很长,学校将会加倍地努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 蒙令华.“分类培养,我们迈出的步伐最早”――专访南开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佟家栋教授[N].大前程,2009-07-08.

[2] 李宝元.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09,(3).

[3] 刘夏亮.职业生涯从认识自已开始[J].成才与就业・职业指导专刊,2009,(4).

上一篇:景颇族村寨生产关系研究 下一篇:高职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