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暴力的危机干预研究

时间:2022-01-31 10:09:52

大学校园暴力的危机干预研究

摘要:介绍大学校园暴力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对策。

关键词:校园暴力;心理危机;干预对策

在学校里,校园暴力事件常有发生。原本应当宁静、充满书香的校园成了暴力行为频繁上演的“舞台”。所谓的校园暴力是近年在教育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主要是指发生在学校校园,由老师、同学和校外人员针对学生身体和精神实施的,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1]包括勒索、抢劫、起侮辱性外号、造谣诬蔑、甚至是肉体上的虐待等一系列侵害行为。

一、校园暴力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校园暴力时有发生、屡禁不绝。调查发现,在被访学生中,50%认为“校园暴力”问题有所好转,44%认为没有改变,仅有6%认为比以前严重了。在被访老师中,50%认为总体好转,40%认为没有改变,10%认为严重了。在被访学生中,84%对“校园暴力”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46%听说过自己的同学遭受过“校园暴力”,13%遭受过“校园暴力”。在被访家长中,72.5%听说过别人的孩子遭受过“校园暴力”,有的家长的孩子遭受过“校园暴力”。在被访老师中,60%反映本校发生过“校园暴力”。[2]近三年来,虽然各学校做了多方面努力,但校园暴力现象一直存在,甚至出现了上升趋势。

2.校园暴力逐步升级影响恶劣。在校园暴力事件中,原来的一对一、单挑形式有所改变。约占25%的校园暴力是团伙行动,且这种团伙行动会选择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场所进行。他们往往会寻找曾经的同学和所谓的朋友来进行报复,如不及时制止,往往造成严重的后果。校园暴力不仅体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近年来出现在学生与教师之间,且学生是施暴者,施暴形式令人胆寒。

3.校园暴力的主体多是问题学生且女生占有一定比例。在校园暴力事件中,有90%以上是问题学生所为。所谓问题学生,是指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差,有人格缺陷的学生。他们往往会因为一点小事而失去理智,很容易与对方发生冲突,并一发不可收拾。而在这其中又有40%以上是女生所为,或与女生有直接关系。

4.校园暴力的客体是人和物。在教育界提出的校园暴力侵犯的对象主要是学生、老师和公私财物,其中70%是针对人,主要表现为学生之间的冲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冲突(学生是主动施暴者,未见教师是主动施暴者);学生对学校公共财物的破坏。

与全球校园暴力的严重化(如枪击等)趋势相比,我国的校园暴力程度要轻,但是危害之大还是值得高度重视。据调查,我国学生躯体暴力的年受害率波动约在35%,与世界水平比起来,处于中等。15~24岁犯罪占全国犯罪总数的55%,死于躯体暴力的青少年比例逐步上升,而且,施暴者的年龄呈现低龄化,暴力手段的复杂性和预谋性越来越强。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存在的突出问题

心理危机干预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有:一是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二是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主要问题有:

1.心理危机的评定标准问题。目前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科学的危机评定标准。一个人情绪紊乱不一定处于心理危机状态。

2.心理危机干预的主体性问题。在心理危机的处理过程中,自我的作用要大于外界的干预作用。但目前只强调外因,忽视内因;只强调他者的主动作用,而且干预力量的传输是单向的,不是互动的;干预机制的主体性问题不明确,干预对象只是被动接受他者的调节。这种机制运行的后果:一是可能导致干预效果不佳,二是可能导致危机恶化。

3.心理危机的后干预问题。目前大多数研究者忽略了这一步,后干预的具体策略更是有待研究。

4.心理危机干预的系统工程问题。目前目光更多聚集在学校支持系统方面,而对其他方面的关注相对较少。学校是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最直接和最关键的支持系统,但家庭和社会也是其重要因素,要使大学生真正走出心理危机的困境,还必须依靠家庭、社会等系统的支持。

5.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能力差。我国各大高校干预的时机与效果都不太理想。很多高校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名存实亡,反应迟缓,干预能力差。

6.高校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不完善。很多高校把心理危机预警的任务交给辅导员,但是大部分辅导员没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储备,再加上辅导员社会经验不够丰富,工作任务繁重,工作对象过多,根本不可能及时进行预警。

7.高校专业人员缺乏,应对效能偏低。尽管大多数高校都有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但从事心理危机干预和研究的人极少,严重缺乏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和实践,应对效能偏低,很难有效地开展相关工作和研究。专业人员的缺乏,严重制约了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和研究工作的开展。

8.系统研究欠缺,指导实践不力。专业人员缺乏的直接后果就是对心理危机缺乏系统研究,无法对心理危机干预的实践产生有效的指导,需要借鉴国外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由于文化等因素的差异,国外的理论、方法不宜直接应用于我国的实践工作。事实上,尽管有的高校已经建立起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但通常情况是,勇于走进这些地方倾诉自己的内心秘密的学生还是寥寥无几。其中,有社会观念的问题,如不少人认为,进咨询中心的人都是“神经病”。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对策

1.构建三级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中心。[3]要使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机制能真正发挥效用,就必须建立健全各级组织机构,既要有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的领导机构,又要有执行机构和信息提供机构。各级机构既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又要明确归属、理顺关系。

一级中心为领导决策机构。由校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担任组长,以校心理咨询中心、学工处、团委、保卫处、校医院、各院系的领导为组员,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制定发行心理健康教育文件、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对校园重大心理危机进行决策处理以及领导二级中心开展工作。

二级中心为执行机构。也即校心理咨询中心,主要通过面向全校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活动等途径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干预。二级中心要对一级中心负责,并领导三级中心开展工作。二级中心还要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学生的心理危机信息,做到对学生的心理危机“早发现,早干预”,当对重大的心理危机不能进行有效干预时,应及时上报一级中心。

三级中心为信息提供机构。主要由学生组成,在每班设立一名心理联络员,每院(系)学生会中设立一名心理联络部部长。班级心理联络员有权力也有义务接受二级中心组织开展的心理咨询业务培训,定期向班级学生宣讲心理健康知识,时刻关注本班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班级心理联络员每星期向部长汇报本班同学的心理动态(特别关注有自杀倾向,行为反常,异常孤僻的同学),心理联络部长每星期向二级中心汇报本院(系)同学的心理动态。

2.构建心理危机预警的三种渠道。一是通过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获取学生的心理危机信息。二是要求三级中心定期提供学生的心理危机信息。三是二级中心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主动获取信息。

3.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的三项措施。结合危机干预理论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我们认为,可以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的三层措施:预防性干预(主要由三级中心和二级中心共同完成);咨询治疗性干预(主要由二级中心来完成);应急干预(主要由一级中心来完成)。

4.突出心理危机干预的“四个结合”。一是要突出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二是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三是心理普查与医院拟诊相结合。四是普及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陈雨亭.浅谈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其预防[J].大众科技,2006,(3):148-149.

[2] 尹逊强.校园暴力的现状及预防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2004,11(5):1063-1066.

[3] 季成叶.预防校园暴力:一项值得高度关注的公共卫生课题[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3):193-196.

上一篇:民办高校大学生作弊现象分析与对策 下一篇:从传播学角度看学报在高校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