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成长中的教育“不等式”

时间:2022-09-18 12:54:34

儿童成长中的教育“不等式”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儿童教育是家庭父母、学校教师最应该重视的基础教育。儿童时期(3岁至12岁),应该给孩子以最好的教育,具有良好的教养,日后孩子才会更加优秀。然而,如今的家庭教育出现了许多认识与行为上的偏差,需要不断矫正。笔者就儿童成长中五个教育“不等式”谈谈自己的意见。

“早期培训”不等于早期教育

一般的“早期培训”,往往侧重于知识学习或某种技能训练,容易忽略对儿童教养的栽培。这是许多家长深受应试教育以及社会风气影响而自然产生的“跟风”行为。“早期培训”未必就是早期教育。早期教育应该遵循儿童成长规律,既注重早期智力的开发,又注重人的基本道德素养的培育,促进儿童完善人格,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使儿童从小就能得到最好的养成教育。这体现叶圣陶先生曾提出的“受教育≠学习”主张。孩子整天参加社会机构的各种培训,泡在作业堆里,被剥夺了玩耍的权利,机械单调的生活使他们极易失去原有的灵性、个性;同时,也减少了家长与孩子接触交流的时间和机会,不利于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和情绪,培育亲子感情。

事实证明:人的一生中受教育比学习更重要。只有重视早期启蒙教育,才能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宅孩子”不等于好孩子

父母和老师心目中的乖孩子,往往是听话、守纪,“宅”在家里或教室里,不惹事,人见人爱。然而,这些“宅孩子”不一定就是好孩子。“宅孩子”,虽然安分守己、听话,但是,由于长时间不到户外运动,往往与大自然失去密切联系,心中的压力得不到释放,慢慢地,就会出现心理、身体和行为上的障碍,如孤独、自闭、抑郁、焦虑、强迫症等。实践表明:“宅孩子”,往往不想玩、不会玩,甚至不愿与他人交往,对周围真实的世界缺乏兴趣,丧失了孩子应有的童趣和顽皮。这会对儿童的身心发展造成严重压力和损伤,甚至会失去认识大自然、探索世界的兴趣和动力,消弱对克服困难和压力应有的耐挫力和抗争力。

因此,创设适合儿童成长的开放环境,鼓励儿童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让儿童自由快乐地成长,应该是父母和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儿童问题不等于“问题儿童”

儿童问题就是在儿童身上出现的种种“毛病”,如顶嘴、挑食、说谎、沉溺游戏、多动症、脾气大、沟通难等。“问题儿童”,是指在师长眼里有着各种不良行为习性或坏毛病且顽固不化的孩子。儿童问题与“问题儿童”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前者指儿童的不良行为或现象,而后者指染上不良行为习惯且难以改正的儿童。生活中儿童的问题行为普遍存在,而有严重问题的儿童却屈指可数。儿童出现或大或小的问题很正常,但不能给他们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教育只要有针对性,找到原因,方法对头,教师只要有信心和耐心,就能解决任何儿童问题。

我们应该坚信:儿童的问题决不是“问题”,在师长眼中应该始终没有一个是“问题儿童”;儿童总是有缺点的,有缺点才是真实的儿童,有缺点才需要教育;他们都可以塑造,都可以栽培,都可以同正常儿童一样健康成长。

关爱不等于宠爱、溺爱

宠爱、溺爱是一种骄纵偏爱,是过度的爱,都是不恰当的。对孩子关爱本无可非议,因为只有在无微不至的关爱下,孩子才能得到安全感和幸福感,获得茁壮成长;然而,父母的包办代替和一味“无条件”满足孩子,只会使孩子娇生惯养,好似“温室里的花朵”,缺乏必要的独立和锻炼,以致会养成懒惰、自私、任性、放纵甚至“无法无天”等不良品性,长此以往,必将丧失自律生活、自主能力和自立人格。师长的宠爱、溺爱,就像套在孩子身上的“精神枷锁”,约束着孩子“自由之思想、自立之人格”。

父母对于孩子真正的爱,应当既是严格规范的,也是宽容体谅的;既是深度融入的,也是理性智慧的;既是自信而持久的,也是彼此感染的。爱护≠庇护,宽容≠纵容,爱孩子决不是庇护、纵容孩子的不良行为。

家庭教育不等于“母爱教育”

不得不承认,母亲在家庭教育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母爱是人间最真诚、最亲切、最伟大的爱,它能给予孩子最深刻的感受和体验。如果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么母亲则是家庭中的“班主任”。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母亲则在其中起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但是,只靠母亲,却缺乏父亲及其他家人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尤其是父爱,更是子女所需要的。父亲是男子汉,父亲的形象独立自信,父亲的人格心胸开阔,父亲的爱深远广博,父亲在家庭中能够协调所有成员之间的关系,对形成良好的家风家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幼儿心理学家格塞尔曾指出:“失去父爱是人类感情发展的一种缺陷和不平衡。”没有父爱的家庭,往往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容易造成孩子的性格缺陷。

儿童成长中,什么才是最正确的育人观念、最科学的育人方法?什么才是最适切、最完整的儿童教育?这值得深思。但我们应当坚信:只有以儿童发展为本,以儿童为中心,站在儿童的立场,才能尊重儿童、理解儿童,最终发现儿童、培养儿童,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白鹿幼儿园)

上一篇:工程建设企业标准备案制度的博弈分析 下一篇: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